下周分红股一览表,下周降雨中场休息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红河鲁西红土地。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文化旅游局供图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艾春村。游客在梯田里参观。张洪科摄(人民图片)   

  

  美丽的云南省有许多宝藏,其中许多是与土壤有关的大自然的杰作。一个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哈尼梯田,一个是红河泸西一块被称为“大地的调色板”的红土地,一个是红河建水县的千年紫陶。土是万物之本。如今,这种以“地球”为代表的产品,正在成为红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生态奇观   

  

  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分布在哀牢山南麓的元阳、红河、卢纯、金平等县。隋唐时期首次栽培。   

  

  哈尼梯田是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生态农耕体系:山顶的森林涵养水源,形成涓涓细流,为山腰的村落提供生活用水,为村落下方的梯田提供灌溉用水;之后,流动的水继续顺流而下,在低地山谷中汇合成一条河流,再通过蒸腾作用将水带回森林。“森林-村落-梯田-水系”四要素同构,生生不息,是红河哈尼梯田的生态奇观。   

  

  哈尼族有句老话,“有森林的地方就有水,有土地的地方就有人。”哈尼族,亲近自然,是崇拜“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民族,所以哈尼族村落一般都建在半山腰上,村落后面的山上有茂密的森林资源。   

  

  300多年前,哈尼族先民精心保护着这片茂密的森林。围绕着森林涵养的丰富的水资源,我们在森林下建造房屋和村庄,并在村庄周围挖田引水,像梯子一样耕种哈尼梯田。   

  

  他们修建运河灌溉田地,“木刻引水”的制度使梯田的用水保持公平和谐,而流下梯田的水在河流中形成蒸汽,进入大气,成为降雨。随着人类的活动,它不仅没有破坏自然循环,而是帮助它变得更加良性。   

  

  联合国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生物多样性公约》)上,哈尼族姑娘在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分享人与自然共生共享的经验。在复杂多变的地形和独特的气候条件下,哈尼族人倾尽全力在15度至75度之间的山坡上开垦梯田,种植水稻。通过哈尼族后裔的“雕刻”,创造了红河哈尼梯田的奇观。   

  

  如今,红河哈尼梯田从乡愁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造富经典”。诺阿美庄园位于哈尼梯田遗产区哈尼镇。游客可以在庄园的房间里欣赏梯田、云海、蘑菇村等梯田,庄园提供的云梯田大餐往往一位难求。在离诺玛阿米庄园不远的阿哲克村,梯田像绿色地毯一样铺展开来,蘑菇房掩映在青翠的地方。2018年起,“阿哲克计划”在当地实施。通过利益分红机制和村庄保护规则的绑定,村庄真的发生了变化:村民真实的分红收入增加了,潜移默化的内生动力增强了,游客的旅游体验提升了。阿克村为乡村振兴、传统村落和梯田文化遗产保护找到了一条可持续的旅游发展之路。   

  

  装饰地球   

  

  蓝天、白云、红土地、青山、绿水、金黄的田野,走在红河、鲁西的红土地上,心中充满了对这片沃土的敬意和喜悦。   

  

  泸西县位于云南省东部和红河州北部,处于“四市”和“五县市”的交汇处。是中原腹地和滇中城市群的重要枢纽。红河鲁西的土壤类型主要有砖红壤、红壤、黄棕壤等。鲁西也被称为“红色高原”。   

  

  红土地静谧安详,上面种着酥脆多汁的高原梨和原汁原味的荞麦.在这片土地上,红色更浓郁,绿色更鲜艳。从远处看,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十分壮观。风吹日晒雨淋的抚摸,让这片红土地长期处于温暖湿润的环境中。千百年来,当地农民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辛勤劳作,把它装饰成一片五彩缤纷的宝地。这是摄影师的天堂,也是作家学者抒发情怀的圣地。其迷人的魅力在于巧妙的“大地艺术”之美。   

  

  在鲁西这个“红色高原”,土壤也孕育了旅游经济。   

  

  程子古村,位于泸西,坐落在封飞山上,背山面水。这里依山傍水,绿油油的田野,土黄色的建筑,正成为游客青睐的“乡村旅游胜地”。   

  

  古村落房屋首尾相连,与山坡融为一体,密不可分。村坡上的屋后,景色迷人,引人入胜。紧密相连的土张坊社区形成了“你的屋顶就是我的院子”的建筑风格,被誉为民居建筑文化和建筑技术史上的“活化石”。农民们在屋顶忙着翻粮,孩子们聚在一起玩耍嬉戏,呈现出一派祥和安宁的景象。   

  

  城固村也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彝族村落,悠久的农耕文化承载着深深的乡愁。古村上演了土司生活的悲欢离合,是被遗忘的古宅,是尘封的古国。“一村一府一古都”是其与生俱来的禀赋和突出的品牌,许多游客来此探古隐居。   

  

  “道”是巧妙的   

  

  在红河州建水县,以土为元素的产业正在大放异彩。   

  

  因水而建的土地,美丽的山川,美丽的钟灵。陶器来自泥土,在工匠的手中敲打揉捏而成。然后,在窑火中成为完美的涅槃,由土而成。   

  

  陶始于宋代,成长于元明清。紫泥是用建水郊区五彩山的红、黄、绿、紫、白五种颜色的粘土制成的。它由制泥、画坯、装饰、刻坯、填泥、修整、烧制、无釉抛光八道工序制成。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和发扬,紫陶的烧制技艺包括书法、   

绘画、雕刻、镶嵌、烧制、磨光等工艺于一身,形成了“阴刻阳填、残贴镶嵌、无釉磨光”的艺术特色。

  

如今的建水紫陶,百花盛开,百家争艳,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浮雕、浮刻、气烧相结合。

  

作为云南省第一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之一,建水紫陶里街区紫陶大师云集,文化展演活动丰富。游客来这里,能享受一场视觉与味觉交融的盛宴。

  

舞台演艺、汉服巡演、古琴演奏等文化展演活动,再现国风盛宴,带给游客视觉冲击;汽锅鸡、曲江烤鸭、狮子糕、豆面汤圆、建水豆腐、米线等特色美食丰富多元,满足游客的舌尖欲望。

  

在建水很多地方,游客都可以参与拉坯体验,见证陶泥成形的过程。拉坯机飞速旋转的同时,湿润的陶泥在双手的抚摸下,温柔乖巧,顺从地随着双手一边旋转,一边慢慢升高、延展、合拢、弯曲,按照自己的想法拉成杯子、碟子、碗等各种造型,最后,还可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或写上有纪念意义的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