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i与cpi 剪刀差对股市影响,ppi与cpi 剪刀差对货币投放影响

  

  《中国经济周刊》特约评论员葛峰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9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10.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7%。两者之间的剪刀差达到10个百分点,创下有数据可查以来的新高。   

  

  根据一般经济学原理,这种冷热对比对宏观政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以货币政策为例,在终端需求疲软的情况下,通常可以考虑降息、RRR下调等宽松政策,以提振下游企业投资和扩大生产的意愿。但这种常规操作显然会受到上游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的制约。   

  

  但是,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有很大的回旋余地,完全可以应对这种“追两只兔子”的阶段性困境,基于:   

  

  首先,从历史情况来看,我国PPI和CPI走势经常出现背离,而这种背离大多发生在PPI快速上涨的阶段。这背后的机制在于国内下游企业竞争激烈,产能充足(甚至过剩),上涨的PPI无法在下游环节消化。   

  

  辩证地看,这种频繁的偏离一定会导致下游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利润损失。另一方面,由于上下游价格传导较慢,居民实际生活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政策在兼顾连续性的同时可以相对从容地做出决策。在这个过程中,下游行业其实也在进行必要的优胜劣汰,出清市场。   

  

  其次,PPI和CPI剪刀差再创新高,其特殊性其实更加明显。因为当前PPI上涨(也是有数据记录以来最高)是外生的,即全球流动性泛滥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同时叠加了中国特殊性导致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即在全球供应链受疫情破坏严重的背景下,中国疫情防控独特,出口订单持续增长推动制造业对原材料和能源需求旺盛。   

  

  所以PPI和CPI剪刀差的扩大,本身就是中国经济韧性巨大的一个侧面反映。从其长期效果来看,中国将更有底气和动力加快推进产业升级、节能减排、上游供应链自主化和安全性提升等高质量发展议程。   

  

  第三,中国的政策工具箱里有丰富的替代工具,可以对冲PPI和CPI剪刀差扩大带来的短期冲击。例如,在结构层面,目前受影响最大的是下游中小企业,而对于具体目标,中国创新的定向货币政策和窗口指导正在不断努力,如加大力度推动新增3000亿元小额再贷款政策,以及开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和金融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专项活动。此外,与西方主要经济体“债台高筑”的尴尬局面不同,中国稳健的财政状况可以支撑财税政策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对宏观经济的“稳定器”作用。   

  

  当然,当我们看到还有政策空间的时候,就要做好未雨绸缪的充分准备。毕竟,PPI和CPI剪刀差扩大所反映的内外经济复苏的不平衡,可能会使未来经济面临各种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因此,这就要求调控思路和政策工具必须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和完善,各种政策储备和应对预案也要进一步做实做细。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持续、及时、有效的预调微调,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促进经济提质增效。   

  

  (本文发表于2021年第20期,《中国经济周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