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本位币和不完全本位币区别,讨论本位币和辅币的联系与区别

  

  有个全的朋友问乐派:在历史上,我们经常看到一个现象。朝廷没钱的时候,铸币往往质量不好。赚钱有成本吗?事实上,不同于现代的纸币印刷,古代铸币的成本并不低,甚至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以下内容仅针对官方造币,不包含任何私人造币,因为私人造币的行为也是为了盈利。如果没有完全盈利,没有人会冒险砍头赚钱,但是官方造币就不一样了。既要考虑朝廷的权威以显示统治者的合法性,又要时刻考虑百姓的使用需求。所以在有盛世的时候,官方造币的成本甚至会明显超过币值。   

  

     

  

  一句话,古代朝代铸造的钱币,有时会赚钱,有时会亏钱,有时随意铸造大面值的钱币,就是在偷钱。硬币铸造最大的成本来自于硬币的原材料和铸造过程中消耗的成本。由于技术和时代的不同,这个成本也不同。   

  

     

  

  有时候为了显示皇帝的威严,硬币铸得很漂亮,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事实上,扣除铸造铜币的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很难剩下盈余。在宫廷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只能从减材降质入手。比如清朝雍正年间,朝廷对铸币进行了一些改革,主要目的是降低铸币成本,调整用铜量,从而实现盈利。   

  

  另一方面是选角上的损失。铸造时,是否可以用一种材料铸造同等重量的铜钱?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各种损耗:粘连、残次品、磨损、残次品等。在技术不完善的朝代,这种材料的损耗甚至可以超过总重量的40%,这在银锭重铸时尤为明显。后来,法院为这种物质损失发明了一个广为流传的术语:火耗,火耗。   

  

     

  

  什么?你认为材料的成本不重要吗?   

  

  以银元为例。清代铸造的银元含银量至少占89%,而小面额硬币含银量至少有80-85%。到了民国时期,银元铸造成本提高,银币含银量逐渐降低。民国三年,袁大头维持在90%,但不到三年就降到89%,二级币含银量下降10%。后来为了降低成本铸造了铜币。   

  

     

  

  其实在清末民初,一枚银元作为主币的材料成本大致为一元,还需要额外的6%作为造币成本。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每铸造一枚银元至少会损失4%。主币投的越多,就越亏。不过毕竟是基础币,所以只能靠二次币来降低成本,所以能看到各种民国二次币。   

  

  在寒若珉勒派看来,在古代,官方铸造钱币不是为了盈利,除非是为了收钱。在大部分盛世,货币的发行是官方促进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也是皇权的展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