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圈大圈什么意思,小圈剪辑

  

  黄鉴讲座书法三级课程——什么是裹束?   

  

  一 裹束是什么意思?   

  

  这是三级课程的第一课。这学期的主题是‘捆绑’。   

  

  “捆绑”是什么意思?之前讲过,这学期会深入讨论。   

  

  ‘装订’一词出自《玉堂禁经》:‘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装订。三者兼得,则一书;如果你坚持走一条路,你将一无所获。   

  

  “绕”是书法三要素之一,也是最后一步。历史上关于‘捆绑’的书很少,除了《玉堂禁经》,还有一本是谢陆的《临池诀》。   

  

  张怀瓘生于盛唐,谢陆生于一百多年后的晚唐。他是唐朝的宰相,政治地位很高。他想学书法,却没有遇到好老师:‘少年无知,总有所思,好老师不曾遇。‘时间久了,秘密就不知道了。’‘秘笈’是书法的秘笈,没有好老师。'谢陆自习:'殷取《翰林隐术》,尤俊《笔势论》,徐立步《论书》,窦仪《字格》,33000。他选了一些书法方面的作品,写了《永字八法势论》这篇文章,其实是他学习书法的心得。   

  

     

  

  陆勇从这些作品中总结出八点,其中三点是:一、用纸用笔。第二,认清潜力。第三,包捆。唐代书籍的传播主要依靠手写,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这三句类似于《临池诀》,书法是三要素。   

  

  这是唐代的第二本书,讲的是包捆。这是一位总理写的,证据非常真实。   

  

  其实‘绑定’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已经完成了“永远”这个词。   

  

     

  

  你看,书法中的第一笔,‘九用’就分布在‘永’的八点画里。   

  

  然后我们学会了看手势。一级课程第39课提到,‘用’字可以分为四种手势。   

  

     

  

  这里有单招和复招,一个在右侧,一个在钩上,蛇头,对抗。   

  

  把后四笔合在一起,放在各自的位置上,一个字‘永远’就出来了,这就是束。   

  

     

  

  我已经告诉你形成一个角色的两个步骤。第一步是通过点画形成笔势,第二步是将笔势包裹成一个完整的字符。   

  

  二 筋节是裹束的根本   

  

  但要注意,"永"字八笔都是点画,就裹束的本意而言,它不是着眼于点画,而是着眼于筋节,筋节是裹束的根本。   

  

     

  

  我在一级课程40班介绍了点画的要素。所谓‘腱’,就是笔的轨迹,就是笔走过的路,俗称大圆。大圆圈只用一条线就能显示出来,就像你只需要几条线就能显示出中国高铁的路线一样。所谓‘节’,就是笔心调整的地方,俗称小圆。有些是亮节点,有些是暗节点。有些亮点节点往往是可以提前决定的,就像‘永远’这个词,有些亮点节点是我们写出来之前就知道的。但有些节点是书面临时调整的。必要的话加一个,就像开车的时候调整方向盘一样。   

  

  写帖的时候,先看筋。有些字很简单,比如王羲之的‘任’字。   

  

     

  

  比赛,左右曲率都很小,几乎都是直线。明显的小圆圈是提笔的地方,写的是蚕头两圈。为什么手写笔两头细中间粗?当然,侧锋的分数不一样,中间有一个下蹲的动作,但是这个动作和筋无关,只是加肉。   

  

  《玉堂禁经》单词‘人’,   

  

     

  

  大圈还在争夺,离开第七位,压第九位,大圈7-9,这是大方向。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笔画都是明显的弧线。这是因为手腕移动,不断调整方向,所以产生了很多节点,线条从直线变成了弧线。所以,筋和关节各有各的功能。大圆决定基本方向,小圆可以影响路线的平直度。   

  

  我们之前比较过早期的真书和后来的真书以及运行脚本的区别。早期,真书用的笔比较简单,   

  

     

  

  一个‘一’字,大圆筋横一横,最后再蹲下,用笔完成,形成一个结。后来书法笔画增多,如《阴符经》的‘一’字,多了一行诗句,书写的效果更好。   

  

  再比如,‘天地玄。   

黄"的"玄"字,

  

  

大圈两个笔势,上面是奋笔势,下面是蟠龙势。但具体行走这两个笔势的时候,小圈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智永草书"玄"字节点很多,点画分得很清楚。所谓草书点画如真书,智永是做到了。孙过庭行笔较快,但基本的转折都在。怀素急于表现大圈,写出来好像一个"立"字,颜真卿批评他没有真书的根柢,确实是这样。其实就是小圈的运用不好,只写了一个大圈。

  

简言之:

  

■筋是大圈,节是小圈。

  

■筋是笔锋运行,节是调整笔心。

  

■裹束筋节,就包括了行笔和调锋。

  

三 筋节的表达

  

以前我们写"永"字,我建议大家先写中线,所谓中线,就是把大圈和主要的小圈裹束起来,

  

  

这样,一个"永"字基本形状已经确定了。所以,裹束了一个字的筋节,就把基本架构肯定下来了。但这个字有没有写完呢?当然没有,这是个半成品,你不能这样交货。"永"字除了筋节,还有其他要素,如骨肉。右面这个是筋节加上了骨肉的,这就好看多了。但这时骨肉遮盖了筋节,或者说骨肉装饰了这个结构。

  

简言之:

  

■在书法中,筋节不是直接表达的。

  

■表现筋节可以用尖锋,也可以用侧锋。

  

■骨肉是线条的外表,筋节是内部的架构。

  

就像地图上选定了一条路,你可以开汽车,可以骑自行车,也可以步行。

  

3.1骨肉

  

有关骨肉,我们讲过多次了,一级课程40课,我已经讲过尖锋线和侧锋线。

  

  

东晋时代,虞安吉已经认识到"一支毛笔两个锋","横毫侧管"是写侧锋线,越侧肉越多。"竖管直锋"专写尖锋线,完全垂直就是纯骨线。

  

· 骨线和肉线

  

譬如一个"天"字,

  

  

大圈由奋笔势和交争势所组成,这是筋。筋上有调锋点节,数量不一定,看需要,通常点画的两头都有节点。确定了筋节,"天"字的架构已经有了。这时候你可以选择,用尖锋线还是侧锋线表现这个架构,写出来瘦一点,还是肥一点。你看这两个字,王羲之骨多,智永肉多。

  

又如草书"名"字,

  

  

两个笔势,先写两撇向背势,然后一个竖笔势。确定大圈只需要一根细线,真正写起来就有骨线和肉线之分。表现筋节这个架构,王羲之用笔分数少,智永分数多。王羲之笔心比较直,智永的笔心比较侧。

  

但是你别误会王羲之只写骨,智永只写肉,好书法是骨肉相济,王羲之和智永都做到了。如王羲之《远宦帖》两个"多"字,

  

  

一个是骨多,一个是肉多。这两个字大圈是一样的,贯鱼势加交争势,但节点形状相差很大,粗细也不同。从这里可以看到王羲之的运腕动作很大,这样可以灵活地发挥两个笔锋的性能。但从裹束的角度说,粗细只是表达筋节的方式有异。

  

历史上有些书法家偏重于骨线,如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是他的代表作,

  

  

可以明显看到这一个特征。历史上评他"或师逸少之法,而瘦硬有余",逸少就是王羲之。

  

褚遂良的弟子薛稷,也是用笔纤瘦一路。

  

  

因为用笔竖管直锋,近于五号位,所以便于八面出锋,就可以减少小圈。不过,这一路容易写得好像钢笔字,这是要小心的。

  

受褚遂良、薛稷影响,宋徽宗创造了瘦金书。

  

  

瘦金书又称瘦筋书,笔画瘦得等于一条筋。但宋徽宗用一种特殊的节点来平衡瘦硬的线条,我将来会讲到。

  

也有人专写肥字的,北齐水牛山"文殊"两个大字,

  

  

这是隶书向真书过渡时期的作品,侧锋用得多,收笔时扶直笔心就困难,但他写得点画厚实,肉多而没有墨猪之感,这是很不容易的。

  

苏东坡是斜执笔,所以他的作品侧锋非常多。这是他写的《宸奎阁碑》,你可以看到这一特点。

  

  

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说话很直白。他说自己小时候,"以书拙闻于乡里"。有一个同乡翟同甫书法不错,包世臣向他请教。同甫也不保守,教包世臣临苏东坡《西湖诗帖》,理由是苏字肥,肥容易掩盖丑。

  

其实是不会调锋,把小圈抹掉不让人看见,以前有一种招牌字就是这样写的。包世臣练习了两个月果然有效,和同甫差不多。后来他创立清代碑派的理论,强调"以笔毫平铺纸上"纯用侧锋。

  

最好当然是骨肉相济,你看《阴符经》这个"天"字,

  

  

就做到了这个要求,有骨有肉,而且大小圈非常清晰流畅。

  

相比之下,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天"字,用笔就平淡得多,粗细一致,全部是侧锋线。智永这个"天"字,一般人都可以写到,《阴符经》这个"天",一般人肯定写不到。

  

3.2 皮血

  

如果你要求更高一点,好线条还讲究两个元素,一个是皮,一个是血。

  

"皮"古籍中常称之为"肤",但"肤"有两个意义:《玉篇·肉部》:"肤,皮也。"《广雅·释器》:"肤,肉也。"所以说"肤"可以指皮肤,也可以指肌肉,看用在哪里。为了避免误会,我就直接用"皮"。

  

清代周星莲《临池管见》说:"字有筋骨、血脉、皮肉,神韵、脂泽、气息,数者缺一不可。"这书法中的"皮"是什么呢?

  

"皮"是指线条的轮廓,边缘,就是墨和纸张的交界处。

  

  

笔锋和纸面的摩擦力大,两边就毛,如果轻轻地在纸面飘过,两边就光。毛,经常给人有力的感觉。

  

包世臣说:"纸墨相接之处,仿佛有毛……" 沈尹默先生注意到这一论述:"所以包世臣说书家名迹,点画往往不光而毛。"

  

现代书法家王蘧(qu2)常先生,用笔经常有这样的效果,

  

  

看起来好像老树枯藤,给人笔力苍劲的感觉。

  

把线条两边拉毛,跟墨汁浓度也有关系,所谓血法,就是研究用墨的。

  

早在汉末,蔡邕的《九势》中已经这样说过:"下笔用力,肌肤之丽。"肌肤要漂亮,就是靠力度来实现的。困难是毛笔是软软的,怎样传递力量要靠一股巧劲,不经过长期练习是做不到的。

  

四 广义的裹束

  

现在我们知道,写好字通常要注意六个元素:筋节,骨肉和皮血。筋节是结构,骨肉皮血是表现这个结构的。

  

简言之:

  

· 狭义的裹束等于大圈加小圈,这是指筋节。

  

· 筋节要通过骨肉皮血来表现。

  

· 广义的裹束,包括所有这些因素。

  

后面的课程,就针对每一个因素,进行深入的讨论。

  

谢谢。

  

本节要点:

  

· 裹束是两步成字的第二步。

  

· 筋节是字形的内在结构。

  

· 骨肉皮血是表现筋节的。

  

复习思考:

  

· 这是《阴符经》中的"夜"字,请分析它的笔势,然后把筋节图写出来。

  

  

· 如果尖锋线很细,那这根线条究竟称它为骨线,还是称它为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