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kn是什么单位,单位m和k哪个大

  

     

  

  一.加腋大板结构简介:   

  

  在结构设计中,对人防屋顶和有盖地下室屋顶要求最小板厚。对于这种荷载大、厚度大的楼板,带腋大板结构是一种合理的结构方案。   

  

  其优点如下:   

  

  1.拱效应存在于整个带腋大板中,空间效应明显。与普通平板相比,节点板内存在压应力,板的弯矩明显减小,跨中拉应力范围更小,有助于减少开裂;   

  

  2.在普通主次梁方案中,大板结构中次梁的刚度优势相对于普通厚度的楼板并不明显。并且对于框架梁来说,来自大板结构的荷载更加均匀,可以降低框架梁的峰值弯矩;   

  

  3.易于满足嵌入式楼板采用梁板结构的要求;   

  

  4.施工方便快捷,空间舒适,经济指标较好。   

  

  二.加腋板结构方案建议:   

  

  根据相关文献,加腋板方案建议如下:板厚根据柱网和荷载确定,一般取200 ~ 250mm;腋高一般为板厚的1.5~2.0倍,腋宽一般为板跨的1/4~1/6(腋宽越大,构件弯矩越小,但混凝土量略有增加)。一般框架应为宽扁梁以获得较大的层高,而较大的梁宽可以保证受拉钢筋的合理布置,从而保证其有效计算高度h0。当框架梁跨度较大导致支座弯矩较大时,可对框架梁端部进行轴压,以减少配筋量,提高支座处的配筋。   

  

  三.加腋大板结构受力分析:   

  

  1.平板、加腋板受力分析对比(实体模型与壳模型):   

  

  条件:板跨度8.1 8.1 m,板厚250mm,扣板厚度250 250mm,扣板宽度1.75m(1/4~1/5),混凝土C30,恒载30kN/m2,不考虑自重。计算程序采用SAP2000V19。   

  

     

  

  实体模型   

  

     

  

  壳模型   

  

  1.1实体单元和壳单元建模注意事项:   

  

  A.实体建模和划分时,要尽量保证节点是连通的,避免用边连接节点(不能过分依赖程序的自动边约束)。复杂模型可以通过第三方建模和网格化工具实现。   

  

  B.实体元素节点只有平移自由度。注意节点支撑约束的处理与杆和平面元节点的区别。比如简支效应应该只约束边界处实体单元边的中间节点(如下图所示中间一行的节点),而固支会约束弯矩方向的对应节点(如下图)。PS:模拟简支边界时,在厚度方向上合理划分单元层数,从而在物体边界的边的中间施加约束。如果约束不在中间,就会出现拱效应,结果不合理。   

  

     

  

  C.当实体单元弯曲变形明显时,不协调单元(SAP2000曲面,实体单元是线性积分单元,单元边界只能保持平直,不能弯曲。单元弯曲时会发生剪切自锁现象,纯弯曲时会发生剪切变形,不合理,刚度过高。其他有限元程序可以使用二次积分单元和其他允许边界弯曲的单元,但计算成本较高。SAP2000通过使用不协调单元可以用较少的计算代价得到足够精确的结果,但是这种不协调单元不能在失真状态下使用)。   

  

  D.在对壳单元建模时,在轴位置采用指定的壳厚度覆盖项(选择壳对象,指定厚度覆盖项,定义相应节点处的板厚度,定义相应节点处的偏移值。下图所示的板材,薄部偏移值为0,根部偏移值为100)。使用灵活的复制、移动等方式。做一个腋窝钢板。注意壳的方向,使用指定的翻转3轴可以快速修改。   

  

     

  

  1.2分析   

元与实体单元结果非常接近,两种模型结果均可信。可见采用加腋板后,会出现拱效应,在板跨中形成压力。因此,加腋大板框架结构中梁、板轴力来源为:梁板翼缘的作用、加腋的拱效应。

  

2.大板框架结构梁板内力综合对比:
条件:C30,3X3跨柱网,柱网尺寸为8.1X8.1m,梁截面500X900,柱截面600X600,恒载30,不考虑自重。板厚平板250mm,加腋处400mm,加腋宽度1.8m。

  

模型板均采用壳元,指定自动剖分及边约束。

  

模型1~4分别为:

  

1:梁插入点为中部,250厚平板,板荷载为导荷至框架;(壳变形及内力由框架变形产生)

  

2:梁插入点为中部,250厚平板,板荷载为壳均布荷载;

  

3:梁插入点为顶中,250厚平板,板荷载为壳均布荷载;

  

4:梁插入点为顶中,250~400加腋板,板荷载为壳均布荷载;

  

分析结果:

  

2.1板:

  

  

注:1.板内力、应力均为中间跨板结果。

  

2.未注明单位均为:弯矩―kN*m、轴力―kN、应力―MPa。

  

  

板弯矩M11

  

  

板轴力F11

  

注:模型3、4因梁板翼缘作用,板在梁附近出现轴向拉压力。梁端处,板翼缘位于受拉区,出现拉力。梁跨中,板翼缘位于受压区,出现压力。以上板轴力均随板与梁距离增大而逐渐减小,最大处位于梁板交界处(即沿梁位置,板轴力最大,远离梁时,板轴力减小)。模型3板跨中拉力较小,与模型1/2相当。模型4跨中仍存在较大轴压力。可见加腋板跨中压力是因为起拱效应产生。

  

  

板顶应力

  

  

板顶S11,水平中线截面切割结果

  

  

板底应力

  

  

板底S11,水平中线截面切割结果

  

2.2梁:

  

  


  

  

弯矩图

  

  

轴力图

  

以上模型与SATWE对应模型(混凝土容重取0)梁内力结果(见下图)均不吻合。当模型1,修改壳截面属性:膜厚度=0.01,板厚度=0。边梁、中梁分别按SATWE刚度系数指定截面调整系数后,内力结果完全吻合。

  

  

综上所述:

  

1.梁板翼缘作用对梁弯矩有较大影响,弯矩大大减小(板翼缘作用使梁刚度明显增大,梁柱弯矩均明显减小)。但是应注意到,常规PKPM等设计软件已考虑此效应对梁刚度进行了修正。

  

2.考虑梁板翼缘作用,会对梁轴力产生明显影响,在梁跨中产生拉力,梁端产生压力。梁设计时应根据不同部位分别考虑轴力、弯矩的影响。

  

3.板翼缘作用对板的轴影响主要在梁相关范围,远离梁后,板轴力很小。加腋板跨中轴力主要由起拱效应导致。拱效应导致加腋板跨中底部拉应力范围明显减小。对比截面切割结果,加腋板应力峰值最为平缓,且板底受拉区小。

  

4. 从梁内力、板内力、应力分布及峰值可以看出,加腋大板受力最合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