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毫米等于多少nm,一毫米等于多少微米等于多少丝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对一些物理现象有初步的了解   

  

  2.理解老师讲解的内容。   

  

  过程和方法   

  

  通过讲解和实验,使学生初步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情绪、态度和价值观:   

  

  1.在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2.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   

  

  演示法和讨论法。   

  

  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新课程的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学科——物理。你听过别人说物理吗?你心目中的物理学是什么?有人站起来说点什么吗?(让学生站起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新课程教学   

  

  1.演示几个实验,说明物理很有趣。   

  

  (让学生先猜测现象,然后演示)   

  

  (1)设备:两个试管(一大一小),水和红墨水。   

  

  做法:大试管装一半以上的水,管口朝上,放入小试管,倒过来,水往下流,试管上升。   

  

  现象:试管自动上升。   

  

  (2)器材:漏斗,乒乓球。   

  

  做法:将一个乒乓球放入倒置的漏斗中,通过漏斗口将下面的乒乓球吹出来。   

  

  现象:乒乓球悬在空中不落下。   

  

  展开:让学生撕下两张纸,用力吹两张纸的中心,发现纸很近。   

  

  (3)设备:两个大烧杯,鸡蛋,清水,盐水。   

  

  做法:将一个鸡蛋分别放入两个大烧杯中。   

  

  现象:鸡蛋上浮下沉。   

  

  (4)设备:电线、开关、电池组、小灯泡、变阻器。   

  

  做法:接通电路,合上开关,移动滑块,观察小灯泡的光。   

  

  现象:灯亮了。   

  

  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它可以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然后老师再分析)   

  

  问题1:当人们听到子弹的声音时,躲起来是不是太晚了?为什么?   

  

  分析:子弹飞出枪膛的速度比声音还快,所以来不及了。   

  

  问题2:我们用手抓住在水中看到的鱼。我们能抓住它吗?   

  

  分析:我们抓不到。我们看到的是一头大象。真正的鱼在大象的下面。   

  

  问题3:为什么黄浦江边的路灯和水中的影像是光柱?   

  

  解析:古诗云,“月黑时见渔灯,光稍亮。风浪微簇,繁星满江。”起伏的水面相当于许多平面镜。每盏灯在水中都有很多影像,连在一起就成了光柱。   

  

  问题4:冬天的冰花是结在玻璃的内面还是外面?   

  

  分析:外表面。   

  

  问题5:在平坦的道路上,空着的时候或者肩上扛着重物的时候容易摔倒吗?   

  

  分析:空壳。   

  

  总结:同学们,今天对所提问题的分析可能还难不倒你们。没关系。随着未来的研究,你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3.如何学好物理?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上的插图,鼓励他们“只知道纸上得来,却不知道如何实践学习”。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不能死记硬背,理解很重要。你应该多问一些问题。"如果你对学习有疑问,去问你的老师。"不要以为问老师一些简单的问题就会被嘲笑,但是你不问。   

  

  (3)联系实践和社会。   

  

  学完知识后,如果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就会有一个飞跃。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从课本中找到依据,就会再一次飞跃。   

  

  (4)像科学家一样探索。   

  

  介绍一下伽利略的贡献:伽利略望远镜,伽利略温度计等。   

  

  可敬的名字:现代科学之父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页“伽利略对秋千的研究”,并在材料后讨论几个问题。   

  

  总结:学习物理要仔细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善于动手,实践,发现规律。   

  

  三。家庭作业:   

  

  看完《科学之旅》,说说你打算怎么学好物理?   

  

  教学反思: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一   

  

  2.了解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时间单位及其与其他单位的关系。   

  

  3.知道测量有误差。   

  

  流程和方法:1。会用刻度尺来测量长度,并且会进行特殊的测量。   

  

  2.正确使用手表或停止手表来测量时间,并估计时间。   

  

  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1、量表的使用   

用和测量时间。

  

2、单位的换算和特殊测量。

  

教学难点1、单位的换算。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刻度尺、乒乓球、物理课本、钟表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人们经常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测量。体检时量身高、体重、血压等,买菜时称一下菜有多重等。

  

小刚到学校医务室去体检,医务人员给小刚量完身高后告诉小刚他的身高是163。小刚的身高到底是多少呢?(学生讨论并得出正确的结果:163厘米或1米63)

  

讲解:上述问题告诉我们,测量时必须首先规定被测量量的单位。为了世界各国交流的方便,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二)进行新课

  

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它的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m=103m; 1d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例如:惠安至泉州的距离约30km(公里),初二年龄段的同学身高多数在1.5m―1.7m之间,手掌的宽度大概是1dm,手指的宽度大概是1cm。

  

2、长度的估测

  

问题1:请目测一下黑板的长度。

  

(请5个同学目测,再用米尺实际测量,比较谁目测的结果更准。)

  

问题2:人们正常走路一步的距离大约为0.5m,以此为长度标准,估测教室的长度。

  

(请两同学同时在教室中走路进行估测)

  

3、长度的测量

  

长度估测的结果精确度是不高的,当精确度要求高时,可以选择适宜的长度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展示:各种类型的长度测量工具<尺子、三角板、米尺、卷尺、游标卡尺(精度高)、螺旋测微器(精度高)等>。

  

介绍: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学生看课本P21并读出图2-15及图2-17的长度)。

  

活动1:(1人一组):用刻度尺测量物理书的长度和宽度(结果填入P22的表格中)。

  

(选择两个较为典型的、有点问题的测量数据进行评价。)

  

活动2:(两人一组):测量乒乓球的直径。

  

(教师巡视,并对同学进行指导。)

  

介绍:国际乒联为了我们限制我们中国乒乓球选手,同时也有利于乒乓球活动在全世界更好地开展,把乒乓球的直径从原来的38mm提高到40mm(即所谓的小球改大球),把乒乓球比赛从原来的一局21分制改为现在的一局11分制。但在刚结束的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中国选手表现依然锐不可挡,取得男双、女单、女双三块金牌。

  

4、特殊长度的测量

  

问题1.如何测量一个碗口的周长?

  

思路:被测长度的特点:①曲线;②规则(圆)。测量方法:①直接用卷尺测量;②化曲为直:用细线绕硬币一周再拉直测量或将硬币在直线上转圈;③利用圆周公式C=2πr=πd:两块三角板一把尺子夹紧硬币即可量出直径或用纸将圆描下,再将纸上的圆对折即可测出直径或利用几何方法(有多种方法)找到直径来测量。

  

问题2.漳泉肖铁路通过惠安的唯一一条铁路线,如何知道这条铁路的总长度呢?

  

思路:被测长度的特点:距离太大,难以直接用刻度尺测量。测量方法:①上网查找(现场上网查找,搜索关键字:漳泉肖铁路全长<128km>);②借助福建省地图间接测量。

  

问题3.如何测出一盘蚊香燃完所需的时间?

  

思路:被测时间特点:时间太长。测量方法:①直接用手表测量(要有耐心,可边做事情);②利用比例测出一小段燃完所需时间即可。(现场实验,小段蚊香长度约为1.5cm,蚊香的燃烧速度约12cm/h)

  

说明:上述三个问题先分析特点,方法让学生讨论后再一一评价。鼓励学生多找方法,并尽量找到简单实用的方法。

  

二、时间的单位及测量

  

1、时间的单位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经常进行长度的测量外,也经常需要对时间进行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它的时间单位:年(y)、天(d)、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2、时间的估测

  

活动3:(集体活动):估测1分钟的时间长度。(请三个同学上台面向黑板,其余同学当裁判,讲台桌上的大时钟面向“裁判”,教师喊计时开始,三名若认为1min时间到则举手,比比看谁对1min的时间估测更准一些。)

  

3、时间的测量

  

讲解:时间估测的结果精确度是不高的,当精确度要求高时,可以选择适宜的时间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活动4:(2人一组):停表的使用。(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对停表的使用方法进行简单讲解,然后教师喊口令,学生按停表计时,请同学相互帮助,共同搞清楚停表的使用方法。)

  

活动5:(2人一组):跑圈测时。(请三位自认为速度较快的同学分别从教室前门绕到教室后门再回到前门跑一圈,各组同学分别测出每位同学所用的时间,然后请其中一组同学用他们的测量结果判断谁的速度更快。)

  

三、测量误差

  

介绍测量误差。(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23信息窗内容)

  

<课堂小结>

  

利用多媒体显现本节知识结构进行小结。通过对一些特殊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问题的探讨,除了掌握这些简单的物理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在你的学习生活当中处理问题的时候,要善于把你的思路打开,如此你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板书设计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 二、时间的单位及测量

  

1、长度的单位 1、时间的单位

  

2、长度的估测 2、时间的估测

  

3、长度的测量 3、时间的测量

  

4、特殊长度的测量

  

三、测量误差

  

布置作业

  

1.20分钟能力试卷;

  

2.完成练习册题目;

  

3.自制一个1米的厘米刻度尺,并用它测量课桌的高度和长度。

  

教学反思: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学习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学习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方式

  

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视频资料,玩具车、玩具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 min)

  

〖师〗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第十章内容,认识到多彩的物质世界,知道了宇宙万物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都有质量,不同物质的密度不同,那么这些物质存在的状态如何呢?

  

<讨论>

  

<总结1> 今天,我们研究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问题。为什么它们会运动或静止?(板书本章课题)

  

<总结2> 我们首先看物体的运动该如何描述?(板书本节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机械运动(10min)

  

1.现象

  

<问题> 大家观察周围的物体,你认为它们哪些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

  

<回答>(1)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2)走路的人是运动的;(3)飞出的足球是运动的;(4)地球是运动的;(5)分子是运动的;……(6)黑板是静止的;(7)教室外面的树是静止的;(8)公路是静止的;(9)大桥是静止的;……

  

也可能回答出一些其他的问题:(1)星星是静止的;(2)太阳是静止的;……

  

<分析>(1)我们身边有运动的物体。如行驶的汽车、跑步的人们、飞行的足球等。

  

(2)宇宙是运动的。小学科学课上学过,地球本身在自转,还绕太阳公转,且整个太阳系都在运动。同理,银河系也是运动的,那么宇宙同样也在运动,所以从宏观上看,宇宙上的所有物体都是运动的。

  

(3)微观分子是运动的。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这些分子也是在运动的。

  

<总结> 世界上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2.概念

  

<问题> 物体运动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是运动的?

  

<观察> 大家观看<播放视频1>:运动的自然界。

  

<总结>

  

凡是运动的物体,它们的位置在发生着变化,所以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板书)

  

(二)参照物(15 min)

  

1.概念

  

<问题> 既然自然界中所有的物体都是在做机械运动,可为什么我们还常说××物体是静止的呢?如黑板是静止的,房屋、树木是静止的等等。

  

<讨论> 我们常说物体静止也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如果都运动,我们也不容易为物体定位了,房屋、树木说它们静止是因为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它在某一位置是固定不动的,即它相对于旁边的房屋来说,它们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我们也常看它与其他物体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平时说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都是以一个物体做标准而言的。

  

<总结> 参照物: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播放视频2> 观察哪辆列车在运动?它们是以什么物体做参照物来研究的?

  

2.特点

  

<问题>(1)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只有一个吗?

  

(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状况一定相同吗?

  

<分析>当观察一小汽车在公路上驶过时,判断它是运动的,我们可以选地面为参照物,也可以选路边的房屋做参照物,还可以选树木做参照物,它们都能得出汽车是运动的结论,所以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并不只有一个。

  

如果我们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如选汽车司机中靠椅,则会判断小汽车是静止的,所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情况不一定相同。

  

3.练习

  

(1)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①某车站并排停放着两列待发的列车甲和乙,过了一会儿,甲列车内一个人看见窗外树木向东移动起来,然而,乙列车内的人通过窗口看甲车是静止的,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上述表明 。

  

②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人骑车匀速向东行驶。甲感觉顺风,乙感觉无风,丙感觉逆风,则当时刮的是 风。甲、乙、丙三个骑车速度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________ 。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所选的参照物。

  

①(2005年温州中考题)诗人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诗人选择的参照物是( )

  

A.桥 B.河岸 C.水 D.岸上的树

  

②在一条东西取向的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辆汽车同时向东行驶,乙知甲车比乙车快,比丙车慢,则以 为参照物时,三辆汽车均向西行驶。

  

(三)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10 min)

  

<问题> 同一情况,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会得出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不同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讨论>

  

<结论>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类比>1.说某一同学个子高,是不准确的,应该说,它与谁相比个子高,同理说某一位同学矮,也是不科学的。

  

2.某人问路,到某地要用多长时间,该人不答,待问路人不耐烦开始走时,该人才说1小时左右,问路人不解,该人答曰:不知你走多快,如何判断用多长时间呢?这里的参照就是走路人的快慢,可见,我们表达话语时,一定要说话严密些。

  

(四)思考与练习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虽然运动是绝对的,但我们平时为了研究方便,仍然说某个物体是静止的,为什么?就是因为平时我们判断某个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时选择了一个作标准的物体,这个物体我们叫做参照物。

  

对某一个物体的运动状况而言,参照物的选择不止一个,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却并不一定相同,所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为了叙述严密,说某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一定要加以参照物。如果没加,一般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而言的。

  

四、作业布置

  

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④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运动的描述

  

一、机械运动

  

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自然界的物体都是运动的,即运动是绝对的。

  

二、参照物

  

1.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并不只有一个;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情况不一定相同。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反思: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参与-活动

  

●教学用具

  

微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min)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虽然知道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体运动和静止却都是相对某一物体而言的,即相对于参照物而言。

  

<问题>同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一样吗?你认为哪些物体快,哪些物体慢呢?

  

<讨论>

  

<总结>今天我们就研究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板书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8min)

  

〖师〗平时我们是如何对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比较、判断的?

  

<讨论>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和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

  

<播放视频1>视频中的画面是怎样比较快慢的?

  

<播放视频2>比较运动快慢有几种方法?

  

<总结>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比较快,路程短则比较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比较快,所用时间长则运动慢。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6min)

  

<问题>如果物体运动时所用的时间和通过的长度都不相等,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讨论>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确不容易比较,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让它们的路程或时间相等呢?

  

<总结>

  

(1)让它们的时间相等: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谁大,谁运动得就快,谁小,谁运动得就慢。

  

(2)让它们的路程相等:比较单位路程内通过的时间,谁大,谁运动得就慢,谁小,谁运动得就快。

  

(三)速度(10min)

  

<结论>物理上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讨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呢?

  

<总结>因为单位时间的路程越大,则速度越大;而单位路程的时间越长则速度越小,故虽然后者也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比较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时间的路程来表示速度。

  

<播放视频3>速度的引出?

  

<公式>,用符号表示为。

  

<单位>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则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即m/s或m.s-1。

  

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

  

单位换算:1m/s=1×=3.6km/h

  

练习:1km/h=______m/s。

  

<一些物体的速度>

  

阅读课文第31页的速度(说明第一宇宙速度是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速度,也叫环绕速度。)

  

练习:速度的单位换算-典型例题

  

下列物体运动的速度哪个大( )

  

A.蜗牛:1.5毫米/秒

  

B.炮弹:1000米/秒

  

C.发射人造卫星的最起码速度:7.9千米/秒

  

D.火车:360千米/时

  

<例题>两例题先让学生看,然后变换一些数值进行计算,变换已知条件进行计算,让学生再命一些类似的题目。让另外的学生计算。

  

(四)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10min)

  

<频闪摄影>为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我们用频闪摄影的方法将运动物体的位置凝固住,会看到这样的两种不同情况。看课本图12.2-2,比较两种运动的差异。

  

<播放视频4>运动的快慢。

  

<结论>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如……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是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如……

  

<计算>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可以直接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2.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虽然固定,但我们也可以比较它们整个路程的速度,我们把它叫做平均速度。

  

公式,s是整个路程的长度,t是完成整个路程所需要的时间,就是平均速度。

  

<播放视频5>变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

  

<速度表>

  

练习:有关平均速度的计算

  

<匀速直线的图像>

  

将频闪照相与图像结合,会得出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练习:有关图像的判断、选择题等。

  

<播放视频6>频闪灯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知道了为什么要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是物体运动的速度,其实单位路程的时间也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只不过后者比较起来不方便罢了;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以后我们学习的关键,我们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会从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关于速度计算的条件,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四、作业布置

  

P30动手动脑学物理2、3、5。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1.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

  

2.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取单位时间或路程来比较它们的路程或时间。

  

三、速度

  

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3.单位:即m/s或m.s-1;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

  

四、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1.概念;

  

2.变速直线运动计算公式;

  

教学反思:

  


  


  


  

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课前准备:秒表、小红旗、口哨、长卷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

  

  根据公式

  

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二、新课学习

  

  (一)钟表

  


  

  在物理实验中,我们一般用停表、光电计时器来计时。机械停表可以读到0.1s,而更高级的电子系统可以读到0.001S了,甚至1.0×10-6S或更小。

  

  观察停表,各指针在转动时,每个刻度代表多少分钟?多少秒?设想一下,测量你正常行走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量?只要测量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然后利用公式

  

计算出即可

  

  (二)分组实验

  

  本次实验是学生在操场上以小组合作的行驶完成的,所以要提高效率,之前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实验过程,明确实验目的,正确操作仪器,注意实验纪律,上好本节课。

  

  1.明确实验内容和目的,知道自己的责任。

  

  2.严格按照教师安排的程序进行实验。

  

  3.实验中要严肃认真,操作仪器要准确,记录数据要讲究实事求是。

  

  4.要认真遵守实验纪律,注意爱护仪器。

  

  5.每组安排好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进行,避免争抢.动手能力强、细心、态度积极的学生和愿意被动接受的学生互相组合成组,合理搭配。

  

  实验步骤:

  

  1.分组:每组至少6人或根据实际人数调整,不少于6人。

  

  2.测距离:指导学生量出30m的路程,每隔 10m做一记号,并站上一位记时员。

  


  

  3.指导每组选出一名发令员,一名被测选手,一人负责记录。

  

  4.一人测量完毕,按顺序轮换角色,被测同学也可竞走或跑步。

  

  5.指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计算出平均速度。

  


  

  6.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实际测量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记录相应数据,老师进行指导。测量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距离可以远一点,老师可以根据操场的大小或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三)小结

  

  我们今天测量了人行走或跑步或者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主要是把路程和时间测量出来就可以了。如果我们要测量其他物体如火车、汽车……的平均速度,你会设计实验方案吗?其实是一样的,只要能够测量出路程和运动时间就可以利用公事了

  

  

  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的合作与协调也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原因,只有好的实验方案配合默契的协调,客观的记录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实验结果。

  

  老师点评一些同学或小组的表现,指出高效和低效的原因,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