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宇宙的最新资料,关于宇宙的最新信息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太空点亮梦想”,今天是第七个中国航天日。近年来,从“嫦娥”到“祝融”,再到“xi和”,中国航天员的梦想正在一一实现。今年,建造中国空间站的梦想也将成为现实。航天梦托起中国梦。我们仰望星空,追逐星海,是为了守望地球家园,造福人类。此时此刻,在我们头顶的天空中,除了天河核心舱,还有数百颗中国卫星守护着中国的土地和地球的家园,其中就有一颗不久前发射的高芬三号03卫星。它有什么技能?宇航员实现了什么梦想?   

  

  2 2022年4月7日,高芬三号03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2016年发射的高芬三号03星、高芬三号01星和2021年发射的高芬三号02星,三星携手在太空中组成星座,编织了一张“天眼网”。高芬3号是一颗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是遥感卫星之一。遥感卫星的主要任务是利用远距离探测技术观测地表和地球上的自然现象。高芬3号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全天候观测和成像能力。与配备光学相机的遥感卫星不同,高芬3号主动将微波从太空传输到地球,图像从地面反射回来,因此不受光线、云和天气的约束和影响。高芬三号的分辨率可以达到1米,是世界上同类卫星中最“牛”的。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高芬三号系列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张庆军说:“3到5米的分辨率基本上是国际上的。我们现在的分辨率是1米。通过一些特殊处理,我们仍然可以达到0.5米的质量,因此它仍然是同类产品中最高的。”   

  

  这些投射在地面蓝线中的长条,就是高分三号卫星每次飞行时观测和成像的区域,宽度从10公里到650公里不等,其中划分的每一个方块一般称为一个场景。在高分三号卫星研制成功之前,我国民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的遥感数据影像全部靠进口,一幅高分辨率影像的价格达到五六万,不仅价格昂贵,有时在紧急情况下还无法第一时间获取。高芬三号的研制成功,彻底结束了我国长期依赖国外获取雷达遥感数据图像的历史。   

  

  张庆军说:“Star A (01)推出后,打破了国外的数据垄断,拥有了部分自己的数据,但还是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所以又推出了02和03。"   

  

  高芬三号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规划的7颗高分卫星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许多行业都迫切需要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数据影像。为改变我国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受制于人的局面,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确定高分重大专项为16项科技重大专项之一,从2010年开始实施,称为“天眼工程”。目前,从高芬一号到高芬七号,高芬重大专项规划的高分辨率卫星已汇聚太空,共同守护神州大地和地球家园。   

  

  国家高分重大专项副总指挥、总设计师赵建说:“这个工程最大的特点是基于自控,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突破了对地观测高精度遥感卫星的一系列关键技术,使我国对地观测卫星的整体技术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高分七星,都是高技能。高芬一号视野开阔,800平方公里一览无余。高芬二号的眼睛很锐利,分辨率优于0.8m,能看清路上的车。高芬四号站高瞻远瞩,工作在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上,可以长时间盯着一大片区域,观察动态变化。高芬五号是世界上第一颗同时观测陆地和大气的高光谱卫星,是生态环境的好帮手   

  

  赵建说,“其产生的丰富影像和技术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如测绘、气象、海洋、土地普查、环境监测、智慧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等方面。”   

  

  高分三号卫星因其全天候、全天候、高精度测量能力突出,被称为“太空大侦探”。尤其是自然灾害发生时,高分三号卫星可以发挥威力。2021年7月,河南省遭遇历史罕见暴雨,造成严重洪涝灾害。灾害期间,气象条件恶劣。为准确研判灾情、指挥救援,国家航天局紧急调遣以高芬三号为主的遥感卫星在灾区开展应急观测成像,帮助国家减灾中心完成郑州、新乡、安阳、鹤壁等市县700余幅专题地图,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了直观、及时的空间信息数据支持。   

  

  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卫星减灾应用中心)卫星应用部主任、研究员李素菊说:“高分三号卫星的特点是能穿云穿云,不受昼夜条件限制,适用于监测自然灾害区域,特别是典型的洪涝灾害。再说高芬三号SAR(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对水体的探测能力很强,所以在洪水灾害的整个过程中还是很不错的。”   

  

  作为七颗高分星中唯一的微波雷达卫星,高芬三号不仅能探地,还能观海。高芬三号有12种工作模式,分辨率从1m到500m不等,就像摄影一样。它既有大宽度的广角观察模式,又有宏观描述细节的高分辨率模式。可对海上目标、海冰、海浪、海洋内波、海洋风等进行监测,可在远洋航运安全、海洋维权、海洋天气预报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用。

  

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主任林明森说:“高分三号的海洋观测模式是百米量级的,传统上其他气象卫星是公里级的,海洋二号是十公里级的,对台风的影响范围和台风眼的位置,能够提供更精确的观测资料和数据。”

  

这张高分三号监测图片成像时间是2021年12月12日,地点是南极中山站附近。当时执行第38次南极科考任务的“雪龙”号突遇极端气候,航道被冻,“雪龙”号被困冰中。从2018年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开始,高分三号一直监测极地浮冰的动态变化,为 “雪龙”号破冰航行提供保障。根据高分三号实时监测遥感信息指引,“雪龙”号顺利找到冰缝,规划合理路线,破冰航行,终于抵达中山站。

  

林明森说:“因为在冰上反射率特别高,所以光学图像经常饱和,冰水的识别和冰缝的识别有时候还是比较困难的,高分三号是雷达加上极化信息,能够高质量看到冰缝和识别冰的类型。”

  

高分三号运行在离地球约750公里的轨道,它不仅可以对静止的目标和环境观测成像,还可以对运动的目标观测成像。2018年3月,我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完成在轨使命,即将再入大气层烧毁,国际上有人故意散布“天宫一号”会在再入前解体,变成太空垃圾碎片,影响外层空间安全,引发关注。“天宫一号”飞行轨道高度离地面约350公里,国家航天局利用高分三号卫星能够监测运动目标的特点,应急调度高分三号对“天宫一号”再入大气层前进行观测。这是2018年3月24日高分三号成功观测到的“天宫一号”雷达成像,图像显示“天宫一号”结构完整,再入前未发生大规模解体,未对空间轨道环境造成污染。

  

高分三号01星是2016年8月发射的,已经在轨工作了5年多,向各行业用户分发数据超过195万景。为了研制高分三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团队勇于自主创新,历时5年多,攻克了50多项关键技术,多项技术添补了国内和国际空白,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卫星研制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合成孔径雷达天线是高分三号载荷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天线展开以后长达15米,是我国研制的遥感卫星当中最大的天线。面对这个最大天线,研制团队遇到一个最大挑战,就是这个15米长的大天线有超过96万个方向图,如果在地面全部测试完,需要10年的时间。面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研制团队创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法,他们采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测试100%方向图,然后选取5%的典型方向图进行实测验证。可就这5%也不是件轻松的任务,每一组数据至少需要15个小时的连续测试,不能中断。为此,整个团队连续奋斗了一个多月。

  

和高分三号01星相比,去年和今年发射的02星和03星上增设了AIS船舶识别系统,能够精准监测全球海洋上航行的船只,还增加了星上实时数据处理功能,能够实现遥感数据分发从小时级到分钟级的跨越。并且,三星组网后,整体成像能力将大幅提升,平均重访周期由单星15小时缩短至5小时,一天内能够对某一区域成像5次。

  

发挥科技重大专项举国体制的优势,经过12年的科技攻关和不懈努力,目前,包括高分三号三颗星在内,高分家族已经发射了13颗卫星。高分卫星应用分发的遥感数据已经超过4000多万景,广泛服务于国计民生各个领域。

  

赵坚说:“到2020年就能实现数据资源90%以上国产化自主可控,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高分专项工程的实施让我们切身体会到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要不来、讨不来的,必须由自己的技术人员、自己的科研工作者来攻克,来解决。高分人奋斗拼搏,形成了高分精神:洞察天地、致广精微、创新超越、砥砺前行、开放共享、造福人类。”

  

从遥感观测卫星到通信卫星,再到北斗导航卫星,卫星其实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中国目前在轨运行应用卫星的数量超过500颗。高分卫星正越来越走进我们的生活,国家航天局正在打造“国家遥感数据与应用服务平台”,不久将开放上线,方便公众查阅使用高分卫星数据。同时,国家航天局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交流,帮助更多国家分享中国“高分”数据,为构建太空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的“高分”力量。

  

来源: 央视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