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住宿免押金是什么意思,阿婆主什么意思中文

  

   宣武巷三岔口   

  

  熙熙攘攘的古巷渐渐安静下来。   

  

   巷子拐角的老榕树默默伫立,见证着世界的变迁。   

  

  1951西亭小学门口   

  

  吴陶艺\绘画   

  

  从以阿拉伯人蒲守庚定居地命名的“板浦街”,到古代官兵习武的“南校场”,以及清末民初城南的水塘.关于吴江胡同的繁荣和变迁,历史充满了神秘的传说和故事。   

  

  从中南路玄武巷路口往南,可以看到眼前的泉州总站商贸城,每到夜晚灯火通明。这个曾经泉州最重要的交通集散地,现在泉州最大的鞋电商圈,是宋元时期古代练兵习武的“南校场”。2003年,泉州70多岁的文史学者杨清江和一批文化学者对古城的大街小巷进行了深入调查,对南郊场和板浦街的历史变迁了如指掌。   

  

  一个   

  

  魏翔宣武   

  

  “板浦街”湮没了一堆旧报纸。老车站原来是“南校园”   

  

  古代经济特区的板浦街   

  

  有很多寺庙,客人很多。   

  

  “宣武巷,原名‘吴江巷’,以前叫‘吴江坊’,也叫‘范子巷’,几经易名。我想说说这条巷子,它离不开‘板浦街’。”杨清江的老家在离玄武巷不远的指挥巷。他介绍,这条巷子以前叫“吴江广场”,当地人因为谐音,就叫它“狗妈妈广场”。1935年命名为“吴江巷”,1997年改为“宣武巷”。泉州旅游地图、土门街南口的铭牌、道路交通管制的地名公告都已更名。   

  

  泉州的文化学者在参观了古城的大街小巷后,发表了一篇《泉州古城街坊摭谭》的介绍:“吴江巷是土门街同普的部队操练过的南校场的主要通道,因为溥的曾在这里建过吴江堂。”这里的蒲家指的是阿拉伯人蒲守庚。他的祖先以经营香料起家,后来成为广州港掌管对外贸易的商人领袖,掌管各国商人。南宋中后期,蒲守庚之父蒲开宗举家从广州迁到泉州,定居在泉州后渚港附近的法石乡云路村。后来,蒲守庚升任泉州船务司,接管了泉州的海外交通和贸易大权。溥庚上台后,宅基地建在以原泉州汽车运输公司为中心的土门街南侧的一大片土地上。土门街南侧有很多蒲氏遗址。   

  

  “历史上也叫‘番子巷’,相当于今天的‘特区’。附近还有景清寺、梵佛寺等外国宗教场所。”杨清江说,所以后人把这一带称为“板浦街”,作为宋元时期泉州古港繁荣的历史见证。除了讲武坊,附近还有与蒲守庚有关的地名“枣子巷”,兵营厨房就在那里;“棋盘园”是蒲的休闲场所;“东麓巷”,相传蒲家在此建有儿童阅览室,取名“东麓书轩”。   

  

  练武“南校园”   

  

  如今,大楼熙熙攘攘。   

  

  如今的泉州总站商贸城是原泉州交通总站,计划改造成泉州旅游集散中心,目前正在紧张建设中。   

  

  “以前叫‘南校场’,规模大,视野开阔,东至城墙(现天后路东侧),西至西亭小区,南至南蔡市场,北至易慧巷。”杨清江回忆说,这里曾经是古代官兵习武的地方,也是政府处决死囚的刑场。清咸丰年间(1851-1861),惠安农民起义领袖、巾帼英雄邱二娘在此英勇就义,其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故事至今仍为泉州人传诵   

  

  “过去,南郊场一带非常荒凉。50年代初,这里新建了泉州长途客运站,然后在客运站对面的老城墙上建了货运站和国家粮库。”此后,在吴江巷和观音巷之间(后加宽,改名为“全敏路”),在后河池西岸,陆续建成了中心站的职工宿舍、公共宾馆、公共饭店、公共澡堂,在吴江巷中段以南还设立了锦江区交通局和公路局。50年代中期以后成为泉州的交通枢纽,现在是楼堂馆所,商业发达的繁华市场。   

  

  一旦水道纵横。   

  

  你可以乘船到达大门。   

  

  “过去,这一带有许多池塘和水道。你可以从城南坐船,开到怀瑾街。”据杨清江介绍,据1922年的《泉州市图》,在清朝后期,这一带有很多池塘,不断相连。在东部,沿着古城墙的根部有浅水池和沼泽。西北有梵佛寺池、王叶池;西南有西亭池、官道池;有东南虎妈秋潭、陆平潭;还有近十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池塘散布在中部的东部。后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许多水系被填塘建房所改变。   

  

  他认为这幅画出自民国初年的《泉州市图》年   

带池塘水系布列可以推断出泉州城南早期古河道、古沟渠的行走路线:一条由虎母秋池、芦坪池接城墙根诸池,汇入后荷池,串通释迦寺诞生池达津头浦;另一条由关刀池连溪亭池接王爷池、番佛寺池,通东观西台吴厝池达镇南桥。这些记载证明唐代时泉州“通舟楫至城下”的记述是翔实可靠的。

  

  

宣武巷55号

  

清末新式学堂开办

  

关岳庙里书声琅琅

  

上世纪90年代,宣武巷东边低矮的民房被拆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居民楼。不宽的通道两旁,错落有致地散落着寻常人家,一间间店铺次第排开,每天上学放学时间,孩子们进出校园,人声鼎沸,成为小巷的重要一景。

  

小巷里有一所百年老校,泉州立成小学。若时间的指针再往回拨68年,那从宣武巷走出来的几代人,或许会异口同声地说道:“这是我的母校。”有很长一段时间,杨清江住在指挥巷,从家门口徒步数十步,穿过灶仔巷,路的对面就是泉州立成小学。

  

1952年秋天,开学第一天,因邻居生病无法就读,背着书包的杨清江得以取得学籍成为这所小学的新生。彼时的立成小学并非位于现址,而是在涂门通淮关岳庙礼乐厅,“以前小学的大门正对着关岳庙,踏进正大门,里面有个很大的礼乐厅,厅里放着乐器和祭器”。

  

一扇大门,将庙宇与教室隔离开来。穿过礼乐厅,一间间教室里一阵阵清爽的读书声响起。泉州学界名流吴捷秋、傅金星、黄梅雨,爱国华侨黄舜诗、蔡若水,留美博士丁力、丁品、蔡鹰厦、蔡达木,都曾是这座学校的学生。

  

据记载,立成小学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由乡绅黄抟扶等人与通淮关岳庙董事会共同创办,名为“南隅小学堂”,是泉州城内四所最早开办的新式教育小学堂之一。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同盟会会员曾焕濬主持校政,取《礼记》“立于礼,成于乐”之意,将校名改为“立成小学”。

  

1995年因城市改造,立成小学从涂门街旧址,南迁入讲武巷内。老街坊庄阿婆回忆,小学早年曾经设有三个校区,后来校园合并,校区变大,教学楼也变高了,也是小巷变迁的一部分。

  

  

宣武巷尾

  

古榕树旁两庙宇

  

兴废各异风光有别

  

一端是车来车往的宣武巷,一端是小商品批发店铺,如今渐渐落寞的旧车站大门口,一棵年老的大榕树静默矗立,见证世事变迁。上了年纪的老泉州人大抵都知道,大榕树附近曾有两座宫庙:灵慈宫和关帝庙。

  

“大榕树旁的灵慈宫,是旧时泉州最早供奉妈祖的宫庙,按照封号来看,灵慈宫比天后宫的时间更早。”杨清江介绍,2003年7月,他曾与史云山、吴乔生、郑焕章、林胜利、李玉昆、谢长寿等文史界人士,组团踏勘泉州汽车总站一带,发现榕树附近除了灵慈宫,还是关帝庙遗址。

  

旧车站旁的灵慈宫,是信众们为供奉妈祖而修建的庙宇,它随着妈祖信仰的传播而美名远播。文献记载,灵慈一词来源于历代帝王对妈祖的褒封封号,从宋微宗宣和五年开始到同治年间为止,天后受历朝皇帝褒封,封号有“崇福夫人”“灵惠夫人”“灵惠妃”“灵惠助顺显卫妃”“灵惠协正助嘉应慈济妃”“灵惠显卫慈济嘉应善庆妃”等数十个封号,由最初的“夫人”“妃”“天妃”“天后”,直至“天上圣母”。

  

旧车站大门北边,大榕树附近的另一座宫庙,是关帝庙遗址。过去泉州有七城门,七城门七座关帝庙。七座关帝庙旧址,分别位于东街忠义巷头、西门十字路西南边、都督巷口边、原新门水旱闸口东边、水门巷、涂门街。有一奇特的说法是,七城门建关帝庙,庙后右边必挖一水井,传可给关帝通向阴司;庙左后必种大榕树,传可为关帝通向天上。

  

据老泉州人回忆,总站旁的这座,是旧时古城南门的关帝庙。传说庙宇坐北向南,规模不大,三开间二落的硬山式建筑,后来泉安车站从侨光电影院移迁至此,原貌被改变。上世纪50年代,关帝庙被拆毁,取而代之的是车站办公楼。而随着时间推移,七座城门的关帝庙兴废各异,风光有别。

  

来源:东南早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