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货币政策的降准,什么叫货币政策松紧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18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与三季度相比,央行在形势判断、政策基调、政策思路等方面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从而勾勒出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   

  

  报告对形势的总体判断是“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这与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一致的。与三季度报告相比,有了“变化中有隐忧”的新提法。经济忧虑来自“外需对经济的边际拉动作用可能减弱”、“金融市场波动可能加剧”、“经济内生动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对外部形势的判断,央行与三季度基本一致,对国内基建投资下滑、民营企业小微融资难的担忧有所下降。而是强调“房地产、汽车等传统支柱产业进入调整期”、“消费增长相对乏力”的情况。近期数据显示,1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价环比涨幅回落,房屋、土地成交量出现负增长,汽车产销双双下滑,春节期间消费增速继续放缓,证明央行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在这种情况下,央行调整了政策基调,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松紧适度,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度,实现多重目标的综合平衡”。与三季度相比,不再提及“稳健的货币政策应保持中性”,删除了“把好货币投放总闸门”的措辞。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逆周期调节”,稳增长在多目标中的权重明显增加。   

  

  央行在《如何理解稳健的货币政策》栏专门解释,“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是说货币条件不变,而是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适度平滑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动态优化,逆周期调节”。在央行看来,稳健的货币政策包括三个要素:在数量上,M2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速应与名义GDP增速大致匹配;从价格角度看,利率水平应满足维持经济潜在产出水平的要求;结构上,优化流动性投向和结构,推进结构调整和改革。   

  

  基于这一政策基调,央行也相应调整了下一阶段的政策思路,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首先是加强逆周期调节。从数量上看,存款准备金率目前仍处于较高水平,RRR下调可以释放流动性,降低资金成本,促进结构性调控,从而保证M2增速与名义GDP大致匹配;从价格来看,随着美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和中国PPI可能的下降,降息的可能性正在打开,但央行更注重“强化央行政策利率体系的引导功能”,实现政策利率向市场利率和信贷利率的传导,这意味着降低政策利率的可能性大于基准利率。   

  

  二是疏通政策传导机制。这仍然是央行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从需求端看,继续发挥“几提”的政策合力,加大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从供给侧,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从传导机制上,稳步推进利率“双轨并进”,进一步疏通央行政策利率向市场利率和信贷利率的传导,提高金融机构贷款定价能力。   

  

  第三是去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