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板块最新利空,光伏板块代码

  

  3月15日,“毛”系列再度大跌,“光伏毛”隆基股份(601012)午后被推低至81.97元,成交逾92亿元,最新市值3092亿元,日蒸发225亿元。   

  

  今天北京有沙尘暴,同花顺(300033)的网友调侃,“光伏板被灰尘覆盖,无法发电”。   

  

  龙虎榜显示,北上资金和机构席位大量卖出,合计14.44亿元,净卖出3.34亿元。   

  

  面对突如其来的暴跌,隆基股份相关人士盘后回应。目前,他们没有听到任何坏消息,也没有重大的未公开信息。   

  

  此外,“光伏三兄弟”的另外两只股票也损失惨重。截至收盘,通威股份(600438)跌7.69%,报31.10元,阳光电源(300274)跌9.41%,报71.26元。   

  

  市场上有消息流传。据隆基最新研究信息,一季度组件出货目标下调2GW。   

  

  由于硅料涨价过快,组件涨价向下游电站传导受阻,组件利润被硅料吞噬。与其亏损,我们宁愿减产。   

  

  价格传导不畅 光伏产业链集体扩产   

  

  硅是光伏行业的长期之痛,而硅这样的大化工产业,扩产周期长,意味着硅企在看到暴利之前,很难下决心大规模扩产。   

  

  但下定决心扩张后,结果是短时间内供不应求,而产能过剩持续时间较长,导致企业亏损严重。   

  

  由于多晶硅的高技术门槛和用途单一,当光伏需求下降时,多晶硅器件的生产会高成本停止,但减产成本反而上升。转产几乎不可能,退出成本将是巨大的。   

  

  硅头企业已确定近30万吨的扩产计划,但如此庞大的硅产能很可能带来2022年行业产能过剩。   

  

  光伏行业由于上游原材料涨价,以及辅料和运费价格高企,2月底组件价格被动上涨至1.7-1.8元/W,导致3月需求受到抑制。博弈形势下,元器件领导纷纷修改生产计划,最近辅料价格回调5%左右。预计各个环节的博弈还是需要维持一段时间。   

  

  去年以来,光伏企业大规模扩产。事实上,硅材料、硅片、电池及组件、逆变器、玻璃等辅助材料的产能已经出现过剩迹象。   

  

  涨价压力很大,但谁都不愿意放弃蛋糕,纷纷扩大生产。也许就是这个游戏让大家误以为需求旺盛,价格传导不畅。   

  

  因此,即使在去年价格上涨的背景下,硅片、电芯和组件的生产也在扩大,导致产能大幅释放。   

  

  然而,该来的总会来。   

  

  2020年第四季度,金融市场对光伏依然热情高涨,在上游原材料上涨大潮中高喊“量价并举”。然而到了2021年第一季度,价格才上不去。   

  

  二线厂商低价抢单 倒逼减产   

  

  近期多个组件招标项目结果令人惊喜,一线组件公司报价均超过1.7元/W,但2021年3月6日至3月7日,媒体披露广州发展(600098)1.08GW招标结果时,单面组件均价仅为1.59元/W,前四家组件公司报价均因超出价格管制而失败,金融市场原本想象的需求拉动导致”。   

  

  近日,多个构件招标项目公示了候选人。一线元器件企业并不是因为报价较高而排名靠前,前三甚至前五基本都被报价较低的二线企业包揽。   

  

  由于多晶硅材料价格上涨引起的连锁反应已经传播开来   

  

  由于央企建电站一般都有内部收益率要求,比如8%,如果收购价格高,就达不到相应要求。虽然一线厂商有品牌优势,但其实产品质量并没有太大差别。   

  

  一线企业更注重业绩,而且由于一线厂商的收入在海外项目中占比很高,海外项目的收入更高,不像二线厂商只能依靠国内市场。   

  

  二线企业不接单会断现金流,所以更渴望订单,通过降低报价来抢份额。这个代价虽然面临巨大的损失风险,是“慢性自杀”,但总比马上死掉好。同时,由于零部件项目招标的交货时间可能超过一年,二线厂商也在押注招标后原材料会降价。   

  

  同样面临产业链价格上涨,一线和二线厂商报价差异的原因来自多方面。一二线企业希望用低价抢占市场份额,但一线厂商并不认可这种做法,甚至认为这是二线厂商的“慢性自杀”。另外,由于二线企业海外业务占比很小,也使得他们需要通过低价。   

锁住国内市场。

  

在打响价格战后,一线厂商为了保住价格、利润,终于开始减产了,未来光伏行业可能在一段时间陷入负面景气。

  

对于产业链价格会否走低,有业内人士谈到,由于上游价格抬升较快,部分一线电池、组件厂商都已停产停工,一方面是因为采购困难,另一方面是成本高不赚钱;相比之下,一些小的组件厂完全做不了,因为他们甚至采购不到电池、玻璃等原材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