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的人寿康宁终身重疾险能退保吗,人寿康宁终身不想交了退保怎么弄

  

  我们所有的消费行为都是围绕性价比产生的。本文六千字。如果觉得太长,可以看加粗的部分。   

  

  我们在说性价比的时候,说的都是性价比这个词,真的很烂。   

  

  字面意思是性能价格比。价格相同的情况下,性能越好,性价比越高。在性能相同的情况下,价格越低,性价比越高。看起来很简单,价格很好量化,5k比1w便宜。但是性能很难量化。   

  

  对于商品来说,表现是围绕商品各种参数的综合指数。如何量化?我不知道。但基本上,如果消费者对商品有一定的了解,心里基本就会有谱。至于是真是假,就看对信息的掌握了。   

  

  对于性价比,大家其实都是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的。每个人的需求不同,可能会略有不同。举个例子,对于手机,有的人很在意续航,有的人很在意soc,那么如何量化性能呢?需要一个精致的加权平均,真正的性价比是商品的个性化性价比。   

  

  当然,有时候,同样的产品在不同的渠道有不同的价格,所以价格低就是性价比高是不言而喻的。超市卖的可乐,比五星级酒店还划算。但是为什么还有人去五星级酒店买可乐呢?   

  

  因为需求。   

  

  需求,请参见需求当我们谈论性价比时,我们实际上是在谈论需求。   

  

  比如智能手机,如果所谓性价比最高,可能会被很多人认为是小米手机。毕竟利润率低,营销费用低。但是,小米手机并不是销量最高的一款。就算每一代都有不错的性价比,从所谓的“跑分”角度来看,排名也很靠前。因为,跑分不是性价比,跑分不是需求。   

  

  手机作为一种商品,有多种功能,每个消费者有不同的侧重点。有人对美观感兴趣,有人对拍照感兴趣,有人对系统安全感兴趣.   

  

  没有完美的手机。即使是最接近的手机苹果,似乎也有“贵”的缺点。当然有人觉得不贵,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性价比”并不高。然而,苹果曾经是销量最高的手机。   

  

  因为在性价比之上的,是满足需求,不能有性能的短板。   

  

  以前买过一个小米手机,后来换了一个苹果手机,因为感觉小米手机短板明显。首先,我需要抢购它,这真的消磨了我的耐心。第二是散热。可以煎蛋。第三是系统的流畅度,基本上一年后就很容易卡了。   

  

  当然,我很喜欢小米的生态和miui。以后小米手机如果有水桶机,还是会换的。   

  

  现在的xs max,怎么说呢,基本上是苹果性价比最低的手机了。一个可以买3个小米,还有基带问题,信号特别差,wifi经常断网或者信号断断续续。这真的困扰着像我这样在商界(班)和商界(安祖)的人。   

  

  其实我们的所有消费决策,都是基于”性价比“,但是不是所谓的简单看参数和价格的性价比,而是综合商品的各个方面,结合是否满足自身需求,还有整体的用户体验来得出的性价比。   

  

  有人曾经说过,苹果手机是性价比最高的手机。我觉得有道理。虽然价格在4-5k(当时还没有现在这么贵),但是可以流畅使用,两年无忧。系统自然,然后就可以半价卖了。4k买的小米mix,两年后可能就卖不出去了。   

  

  如果把性价比从性能/价格,换成用户体验/价格,那可能是最贴近消费决策的性价比的含义。   

  

  不同用户体验和效用的产品会给消费者带来不同的用户体验,即使是同样的产品,在不同的场合也会带来不同的用户体验。   

  

  比如一罐可乐,在超市2块钱就能买到,在肯德基,加点冰,就是8块钱的小可,在五星级酒店,就是20块钱。参数是一样的,但是环境不一样,用户体验不一样。   

  

  如果我们的需求集中在可乐本身,而不是喝可乐的综合体验,那么在超市买可乐确实是最划算的。但是,如果我的需求是在好的环境下喝可乐,那么也许前者根本就进不了性价比的范围。需求满足了,才能谈性价比。   

  

  P.S .我觉得在快餐店喝可乐更提神。波瓶比易拉罐和塑料瓶大。   

  

  根据奥卡姆剃刀原理,商品背后的信息太多。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忽略所谓的性能参数,只看用户体验。其实大部分人都是这么做的,尤其是长期游戏产品,比如手机。只要用起来舒服,安兔兔跑步的时候看什么呢?   

  

  如果用用户体验代替单一的性能作为分子,实际上与分母价格不成正比。   

  

  众所周知,比如平均用户体验1分,价格1分,那么用户体验每提升1分,价格可能是2分甚至3分而不是1分。俗话说得好,有付出才有收获,有付出才有收获。   

  

  对于商品的用户体验,要做到极致,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而这些成本只能由对价格不敏感的消费者来承担。   

  

  当我们在购买最划算的商品时,实际上是:   

  

  在满足需求的范围内,在能够接受的价格范围内,找寻一个用户体验/价格比值最高的点。   

  

  关于价格,不同人能接受的价格真的完全不一样。   

  

  因为钱,每个人眼中的效用是不一样的。   

  

  我有个朋友经常给我安利gucci的包,或者某品牌的手表(名字忘了)。标志性的话是,xxx太美了!超划算,才几万!   

  

  同样的价格,对于不同人的效用,是完全不同的。   

  

对于很多人来说,花几万买个包,不仅不是性价比之选,简直就是不可思议。因为几万对于他的效用,可能是一年的生活费,而对于某些人来说就是几天的零花钱。

  

价格超过了一定范围,也是不再谈性价比的范围,而当价格在范围之内,就会觉得性价比爆炸,比如买到一个打折包包,我朋友会开心半天发票圈。

  

单一看价格,不是真正的性价比,真正的性价比,是

  

用户体验/效用

  

其实我们绝大部分消费决策,都是围绕这个最接近本质的性价比做出的。

  

保险中的性价比如果把这个公式套入保险,实际上会发现,每个人的决策,都是按照性价比最优来做出的。

  

只不过,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只会选择在自己认知范围中性价比最优的方案。

  

比如中国目前保费排名最高的,如xx福,xx福,康宁xx等,其实都是在他们眼中性价比最优的。

  

在某一个范围性价比最优。性价比的分子是用户体验,那么对于广大消费者,对于保险,首先得听过名字,所以必须是经常做广告,或者业务员频繁轰炸的保险公司。然后产品得有包装,有配套话术,从头包到脚。至于保险这种商品,对于长期险种,理赔体验是滞后的,长短结合,用短期意外险、医疗险,高频理赔做口碑,卖长期寿险、重疾险、年金险。所以中国保费规模最大的是平安国寿,不是没有道理的。

  

至于效用,这是保险最特殊的一个点。

  

商品有贵或者便宜,保险其实很难谈贵或者便宜,因为保险不仅是商品,还是金融工具,你买一个股票,会说贵不贵么?会,是用价格和价值对比。保险其实也可以这么比,用保费和产品条款,责任代表的精算模型对比,如果这类保险,还有大量的利润,留在了保险公司,那可以说偏贵,如果一款保险,都赔穿了,那总不能说贵吧,但这种产品可能根本卖不出去。

  

保险相比其他商品,最大的特点,就是价格or保费,是可以调整的。保险公司有一个所谓的双十原则,虽然很扯,但是可见一斑,用10%的家庭年收入,做10倍年收入的保额(当然做不到啦),没有固定的价格,对于不同家庭,都有匹配的保费。

  

保险的保费,实际上对于不同家庭,都是差别不大的,都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不会太高,不会太低,因为保额都是可以调整的。只不过不同公司能买的保额不同。

  

当我们对比不同保险产品的性价比的时候,都是比较费率,同样的保额,看谁的保费少,同样的保费,看谁的保额多。

  

在这里,我们同样可以使用奥卡姆剃刀原则,不谈保险的价格。

  

只看在我们能够接受的预算范围内,什么样的方案,能够带来最全的保障,最高的保额,这就是保险最本质的性价比。

  

如何对比保险产品的性价比通过上面的文章,我们其实可以达成共识,今天谈的不是肤浅的参数/价格的性价比,而是贴近消费本质的用户体验/效用的性价比。

  

对于效用,因为保险的特点,基本上,预算是一个固定的范围,我可以给出一个范围,30岁左右的家庭,买基本保障,保费10%-15%年收入,可以买到比较全面无死角,保额充分的保障。如果是做财务规划,配置教育金、养老金、境外资产,那另算。

  

所以,核心是分子,用户体验。

  

保险的用户体验,到底是什么?

  

如果从理赔的角度:

  

赔不赔:看产品责任,保险条款,条款赔,就是赔,条款不赔,就是不赔。

  

赔得多不多:就是看费率,同样的保费,哪家公司保额多,就赔得多。

  

赔得快不快:看理赔时效,保监局都有官方公布数据,大家感兴趣可以自己搜索,排名靠前的大小公司都有。

  

赔得好不好:比如是否人性化,是否有贴心的服务,这个说实话,我们从业者没有太多理性的数据,大部分是经验主义。

  

在我的客户群中,有一部分是经常刷各类保险自媒体的,就会发现许多产品评测文章,评选所谓性价比最高的产品,其实主要是从一二两个维度。

  

经常会有朋友问我,怎么xx推荐的性价比高的产品,都是一些没有听过名字的公司啊?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价值。

  

因为保险公司,如果能让你感到很熟悉,很知名,要么是历史悠久,资本雄厚,要么是疯狂砸广告,都意味着巨大的成本,都意味着品牌溢价,那对于保险产品,直观的产品条款的体现,还有保费来说,肯定就不会比那些啥都不行,只靠产品的公司贵不少。

  

这也是合理的,保险公司是商业公司,肯定是要满足自己的长期利润最大化,能够把xx产品卖到这个价格,干嘛还要降低保费和别人做价格战呢?

  

苹果手机1w3也卖得出去,干嘛要和小米一样卖3k呢?

  

在当下的保险市场,所谓的性价比,只有两条路,一条就是降低保费,要么是削减各种成本,比如客服成本,营销费用,降低利润甚至赔本赚吆喝。要么就是削减保险责任,比如从终身到定期,从身故赔付保额到身故赔付保费,从0免赔到1w免赔。我们一定要分辨性价比是怎么提高的,有没有危害到消费者的用户体验。

  

当我们在比较性价比的时候,第一,必须是没有短板的产品,第二,必须是满足需求的同类产品。

  

举个例子。

  

这款产品是曾经支付宝风靡一时的产品,我也买过,是国华的高性价比意外险,300保100w保额。

  

不得不说,是所谓的性价比产品,但是后来我发现一塌糊涂。

  

因为2个原因。

  

1.说下架就下架,一点消息没有,一点续保提醒没有,我作为消费者,如果断保了,出了意外,怎么办?用户体验贼差。

  

2.一般的意外险,意外身故和意外伤残保额都是公用的,叫做意外伤害。而国华这款,意外身故保额100万,意外伤残保额只有2w,我们都知道,伤残是按比例赔付的,如果是杨过那样断了一只手,赔付60%,那么就是1w2,一个人,以为自己买了100w意外,结果只赔1w2,那不是坑么?所以越来越多人说保险是坑。

  

其实这款保险,性价比还不错,但是一点小细节,就成坑了。现在已经没了。

  


  

  

再来比较一下定期寿险,因为责任简单,一目了然。

  

  

说实话,不仅是保险,许多的评测,核心其实是看把哪些参数加入对比,以及加权。说回手机,比如某些跑分软件,有的对于soc权重高,有的对于成像权重高,那得出的结论也是完全不同的。我认为真正客观的评测,是镜子,把产品本身的各种维度,都用数据展示出来,决策权还是消费者手中。并且,每个人的权重不同。

  

定寿,其实是最简单的,性价比最高的,就那么几款产品,都在网上,责任简单,没什么花头。身故赔付,最多多一个全残。

  

对于身故,各家定义都一样。核心就是看同样的保额,哪家保费低,哪家健康告知宽松,哪家责任免除少。参数就几个。所以我觉得定寿是最好比较性价比的产品。

  

如图,其实我非常尊敬平安,是一家非常伟大的保险公司,平安有不错的定寿,叫小安定寿,虽然费率比现在性价比最高的定寿几乎贵一倍,但是毕竟是大公司的,其他许多是名不见经传的公司。一倍的品牌溢价,我觉得合理,虽然我不会接受,我认为保障产品合理的品牌溢价在10%-20%(香港保险市场便是如此)

  

在这里我不是想踩一家捧几家,而是客观来说,如果只看定寿产品本身,不是非平安不可的话,那么其他几家定寿,可能是稍好的选择。可以说是性价比更高,高到可以忽视品牌。

  

再回到我们上面得出的结论,对于保险来说,用户体验,包括产品责任、品牌服务、保额。分母就是保费。

  

做个加权平均,哪家性价比高,就买哪家,没毛病。

  

许多朋友担心保险公司的安全性,觉得公司品牌非常非常重要,甚至非国寿/平安/太保等不买。我觉得完全可以理解。保险是一种虚拟商品,这些消费者不知道现在的保险市场发展到了什么阶段。而上述公司,有品牌,有网点,有海量业务员,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是真正优秀的用户体验。当然,也有觉得上述很坑,找我咨询退保的,这个就因人而异了。

  

有人对于公司品牌服务看得很重,有的人对于产品责任看得很重,有的人对于费率看得很重。

  

你问我怎么看?

  

高频着重看服务,如医疗险。

  

低频着重看产品,如寿险。

  

至于心法,等我后面的文章:如何挑选保险产品――保险不可能三角

  

性价比拐点现在市场上,性价比高的产品,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一些品牌服务不错的公司,在自己的范围内,优化责任,降低保费,让利客户,做出所谓的性价比高的产品。比如工银安盛的御享人生。合资第一的品牌,两个五百强股东,做了一个多次赔付重疾险,费率比某些公司单次赔付还低一大截,可以说性价比爆炸。老牌的中资公司中,太平的福禄康瑞,泰康的健康有约,是不错的。不过前者停了,新产品贵10%+,差点。后者是团险。

  

一种是第三方牵头,先做出一个极致的产品,然后找再保,找保险公司谈,这种产品的特点是产品基本无解,可以说市面上最顶尖。走互联网的疯狂迭代的路子,公司品牌有的可能名不见经传,比如什么海保,华贵,很快更新换代,服务没有经得起验证。

  

举个例子:(图片来自大麦保)

  

  

这是经纪人做的众多产品对比表格中的重疾险对比表的冰山一角。实际上,经纪人在做产品推荐时,已经经过了深入详细的对比,只不过因为经纪人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有自己的偏好。存在性价比最好的产品么?不存在,但存在性价比最好的一批产品。一句话,本质上,还是参数列举,加权平均。经纪人自己买的重疾险,都五花八门(笑)。我自己是组合了8家公司,475w保额。

  

性价比很重要,但要小心性价比拐点。

  

什么是性价比拐点?

  

无论是保险产品,或者其他商品,性价比都不可能无止境提高,毕竟分子和分母是相关的,曾经,香港保险完爆内地,11-15年,去香港买保险,我觉得太正确了。不过后面随着内地保险性价比的提高,香港保险优势已然不明显,甚至有些地方不如。这就是因为内地竞争大,众多保险公司,不断推陈出新,在性价比方面,各领风骚几个月。并且不都是小公司,比如最近五百强的华夏,曾经也是性价比极致的代名词。

  

性价比拐点就是,在市场竞争的情况下,商家不断优化产品,提升性能,提高性价比。但是性价比的竞争是永无尽头的,前期可能是降低利润,减少不必要的费用,让利客户,不会太降低实际的体验。到了某一个拐点,如果还要追求性价比,必然会导致用户体验下降,比如降低后勤费用,亏损运营,拆东墙补西墙,服务质量下降严重。长期来说,是不利于消费者的。

  

保险市场,处在性价比拐点的产品,很多,有的在左边,有的在右边。

  

注意,这里的语境中, 性价比的定义还是性能/价格的大众定义,甚至有的人觉得便宜就是性价比。

  

(本亮拙画)

  

欢乐的时光总是这么短暂,又到了时候说拜拜。

  

综上:今天的文章主要讲三件小事:

  

一、真正的性价比,操纵了我们的决策,真正的性价比,是用户体验/效用。

  

二、要小心性价比拐点,要在性价比拐点左边,选择商品。

  

三、保险挺复杂的,要珍惜你身边专业、不断学习的保险经纪人。

  

如果说还有别的,我们下周再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