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社个人信用贷款怎么贷,农村户口信用社贷款怎么贷

  

     

  

  来源:零壹财经   

  

  作者:李薇、魏巍   

  

  为进一步落实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工作规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金融机构借助科技驱动农村金融智能化转型,扶持政策陆续出台。4月6日,银监会发布《关于2022年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明确了两个核心目标,即增加农业信贷投入和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在此基础上,该政策强调了九项工作措施,如稳定增长的农业财政投入,农业金融供给体系和机制,巩固和扩大有效连接扶贫成果和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本文主要从银行差异化竞争、主体精细化下沉、农村科技支撑措施完善三个方面,探讨了银行保险金融机构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可以做出的调整和改进。   

  

  研究发现,截至2021年末,我国共有农村商业银行1596家,在农村县域发挥着重要的金融服务价值。监管部门正在指导农村商业银行加快自身改革,完善公司治理。从我国农村金融的规模比例来看,全国性银行占据了近60%的市场份额,而农村商业银行所占比例相对较低。而千店覆盖的是“下沉市场”,农村客户和新市民有一定的重合。未来将利用数字技术推动精准营销,成为乡村振兴领域的一支潜力军。   

  

  乡村振兴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农村线上场景和农村金融数字化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创新模式和实践。零点智库将推出“乡村振兴恰逢其时”系列研究。欢迎各机构分享实践经验,为行业拓展业务思路。   

  

  差异化竞争格局:   

  

  明确各类银行职能,提升农村金融供给能力   

  

  1大中型商业银行加大首贷户力度,提升县域存贷比例   

  

  《通知》第二条:“大中型商业银行应当结合业务专长,发展农村金融服务;加大首贷户扩容力度,填补农村金融服务市场空白;将信贷审批权限合理下放至县支行,将县域存贷比提高到合理水平”。   

  

  可见,大中型商业银行可以结合各自的资源禀赋特点,在农村金融服务策略方面进一步提升差异化竞争能力。在探索农村客户“下沉市场”的过程中,通过科技赋能挖掘未被满足的金融需求,保证服务对象的增量。同时,大中型银行要避免抢夺农村中小银行存量市场的恶性竞争,保证涉农金融供给体系的多样化和有序化,进而增强抗风险能力。   

  

  从涉农贷款余额占比来看,2017年至2020年连续四年,全国大中型银行本外币涉农贷款占金融机构总量的60%左右。不难发现,从总规模来看,全国性银行的涉农贷款量明显高于中小银行,这与网点分布、全国客户数量等因素密切相关。   

  

  图1:2017-2020年大中型银行及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   

  

  (单位:亿元)   

  

     

  

  来源:wind,零一智库   

  

  从增速看,大中型商业银行涉农贷款增速从2018年的3.49%提高到2020年的10.67%,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速从2018年的5.58%提高到10.68%。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银行业网点总数逐年增加,农村市场触达客户难度加大。针对《通知》中提到的提高农村首次贷款户比例的考核指标,有必要开展服务模式   

  

  根据银监会公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名单,2018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总数基本保持不变,但农村金融机构类型出现了明显变化。   

  

  图2:2018-2021年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单位:家)   

  

     

  

  来源:wind,零一智库   

  

  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深入实施,农村商业银行从2018年的1396家增加到2021年的1596家,农村信用社从2018年的812家减少到2021年的577家。农村信用社可以通过股权结构、治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改组为农村商业银行,以满足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等方面的要求。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有助于化解农村金融风险。   

  

  总体来看,近四年来,农村商业银行机构数量保持稳定增长,成为开展乡村振兴服务的主要金融机构之一。虽然在农信中   

贷规模的市场占比方面难以匹敌全国性银行,但在三四五六线“下沉市场”与偏远农村地区,具备开展农村金融服务的地缘优势,借助数字科技,今后将逐步提升在金融机构整体中的涉农信贷市场份额。

  

此前在2021年,银保监会曾发布了一项有关乡村政策的文件――《关于2021年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通知》,文件强调“农村中小银行机构支农知小定位,提高‘三农’金融供给能力”。对比来看,2022年出台的《通知》政策要求更为细化,更加强调农村中小银行深化改革的重点方向和实施思路,侧重通过改革化解系统风险的方式,提升农村中小银行的金融供给能力。

  

也就是说,农村中小银行支农支小的定位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提升金融供给能力的方式,将从寻找外部的地区优势转为提升自身治理水平。为何要突出农村中小银行的公司治理水平?零壹智库发现,全国性商业银行,尤其是系统重要性银行,在风控等多个方面受到较为严格的监管。但是农村中小银行分散广泛,面临资本充足率低、不良贷款率高以及股东股权违规等乱象,在深化支农支小的定位的同时,也要肃清上述乱象,才能增加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

  

深挖细分市场:

  

农村进城新市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重点

  

1.重点客群:县域农村与新市民两类群体存在重合度

  

乡村振兴究竟难在哪?2022年呈现出哪些新需求?零壹智库研究发现,乡村实质上是指县域农村地区,从客群的年龄结构来看,90后、00后已成为农村家庭的劳动力主体,他们也是返乡创业、支援家乡建设的主力军。同时,这类人群伴随着互联网而成长起来,对于移动支付、线上贷款较为熟悉。

  

从用户行为偏好的角度来看,乡村振兴的服务群体与新市民有一定重合度,在城市与农村的接壤地带,他们往往同属于一类人。此前,监管也专门提出了对于新市民群体的金融扶持政策。3月4日,银保监会与央行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其中对于新市民的范围给予了明确的界定――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

  

零壹智库此前发布的《城市化浪潮下的新市民金融需求报告》,披露了一项数据,即在新市民群体中城乡流动的占比超过70%,因此进城农民将是新市民金融服务的重要群体。

  

2.信贷场景:6大核心领域,从消费拓展至小微经营

  

本次发布的《通知》要求:“银行保险机构要重视做好进城农民等新市民金融服务,围绕进城农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金融需求,在银行信贷投放和保险保障力度上做好金融服务”。

  

围绕乡村振兴群体的金融需求挖掘,将重点围绕上述6项场景展开,拓展线上场景生态,这是B端与C端两类场景的整合布局。同时,《通知》还提到,对于有条件的地区,鼓励强化进城农民金融服务,作为建设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区的重点内容,争取形成一批可推广的做法和经验。该项举措在地域开展和服务对象方面,拓展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内涵,也为金融机构开展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

  

从C端场景布局来看,零壹智库注意到,早在2013年,银保监会就曾发布《关于改进农民工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把信贷支持农民工就业创业作为完善农民工金融服务的重点,提供存款、贷款、汇兑、转账、信用卡、理财、信息咨询等综合金融服务。如今,为了更好地适应进城农民的就业形态和金融需求的变化,金融服务的着力点也更加全面,从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多个方面,为进城农民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比如在住房服务中,进城农民以租房服务为主要群体,是否能够开展设计金融服务产品,保障进城农民租房的稳定性、安全性等。在教育服务中,能够支持进城农民参与教育培训的需求,提升进城农民在从业领域的软硬技能,以及保障进城农民子女能够在本市享受相当程度的教育服务等。

  

在这些金融服务需求中,进城农民创业是较为特殊的一部分,该领域的贷款需求使得C端与B端贷款服务产生了一定重合。进城农民创业的方向主要以个体工商户的形式呈现,因此农民创业贷款的划分存在一定的模糊边界。

  

从B端场景布局来看,《通知》也提出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银行机构要积极发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首贷、信用贷,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农户经营性信用贷款投放力度。所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体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具备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特征,是带动农民就业的重要主体,未来将通过金融辅导提升财务能力,以及融资担保覆盖面提升财务覆盖面的方式,双管齐下,增强农户经营性贷款投放力度。

  

征信与基础设施:

  

金融支持乡村建设,做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通知》要求,银行保险机构要强化乡村建设中长期信贷投入,加大乡村道路交通、物流通信、供水供电、教育卫生、清洁能源、人居环境改造提升等领域金融支持,助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从金融机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余额来看,2016-2020年贷款余额逐年增加,并保持稳定的增速。《通知》在基础设施贷款领域上,给予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并且强调在基础设施领域强化中长期信贷投入,保障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水平。

  

图 3:2016-2020年金融机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wind,零壹智库

  

强化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能够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拉动农民收入增长,支持乡村振兴的建设;另一方面,也为“三农”金融服务带来便利,尤其是在通信方面的建设,使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双方合作开展授信,提供基本的设施条件。

  

《通知》还要求,各银保监局积极推动辖内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平台建设,加强部门间信用数据共享,健全农村信用体系。事实上,长期以来金融机构对于农村地区“不敢贷”“不愿贷”的根源,在于农民属于征信白户,无法辨别其诚信意识与还款意愿,以致大概率造成逾期不良风险。

  

有关农村群体的信用水平与诚信意识,此前在调研报告中已给出论断。2021年年9月,央行发布的《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21)》披露,在不良信用的认知维度维度上,81.49%的农村地区的受访者能正确看待不良信用记录的影响,比城镇地区低5.7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城乡之间对于信用的认知仍旧存在一定差异,这也给金融机构的授信带来一定影响。

  

从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两方面看,农民具备还款能力并不代表具备相当的还款意愿,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有助于各机构之间打通征信渠道,建立农户信用“白名单”,降低贷款的信用风险,提升贷款的授信能力。

  

综上所述,针对农村地区的征信与基础设施改造,必须借助于数字科技。鉴于此,数字乡村建设需要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共同参与,进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的乡村振兴生态圈。近年来,数字科技对于农村信贷的改造已取得一定成效,此前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报告2021》数据显示,2020年县域数字贷款服务广度得分较2017年增加8倍以上,县域数字贷款服务深度得分较2017年增加3.8倍。

  

小 结

  

2022年是“十四五”规划落实的关键之年,也是我国数字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政策引领下,乡村振兴大有可为,数字科技与金融产品的结合将会更为紧密,今后也将展现出更多的“银行+保险+金融科技公司”特色创新服务模式,值得业界学习借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