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的相对原子质量初中,傲骨丹心的意思

  

  文|周怡青   

  

     

  

  骄傲是一种骄傲而不屈的性格。   

  

  《气节歌》有话说:“输了就不会输。赢了就不迷人了。你的骄傲像刀子一样坚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志。你不能弯曲你的正直,你不能在四面八方的寒风中弯曲。民中白鹤不朽,竹节清入云。”   

  

  行走在人生中,我们只需要保持自我,不要执着于权贵;只要坚持原则,就不怕欺负人;只要你秉持你的骄傲,乘风破浪,展现你的浪漫人生,就足够了!   

  

  今天,我们来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的八大正气凛然之人。受限于历史,我们不应该按照今天的思想和标准去嘲讽或批判他们。   

  

   一、伯夷、叔齐:不食周粟   

  

  商周时期,商朝末年的贵族顾朱军,晚年因为偏爱小儿子舒淇,故意推翻长子制度,命次子继承家业。   

  

  顾死后,齐叔坚持要从哥哥伯夷那里继承家业。然而,伯夷也不想继承。为了避免自己尴尬,他深夜离家,但齐叔也是个遵守礼仪的人。他见了哥哥,没说再见就走了,所以什么也没说就走了。   

  

  好事多磨。齐叔终于找到了他的哥哥,他们决定不回老家,于是去了周国,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   

  

  然而,很快周就出兵攻打,伯夷和蜀齐认为周是商朝的附属国。接下来的冒犯被认为是无情的,所以他们上诉到法院。他们的善举并没有阻止十字军东征,而是激怒了周武王,造成了致命的灾难,并被下令拘留。   

  

  后来周朝建立后,伯夷和舒淇对外出仍有芥蒂。他们认为周朝的建立违反了礼仪,发誓不与周人来往,不吃周朝土地上的粮食。最后他们守着执念,饿死在首阳山。   

  

  《史记》作者司马迁将伯夷和舒淇的典故列在传记的首位,这两兄弟作为商周时期恪守仁义的典范流传至今。   

  

     

  

   二、屈原:纵身一跃,千年一叹   

  

  战国时期,群雄并起,尤其是秦国,成为当时的超级大国。在联合竞争的政策下,各国实力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只有楚国有能力与秦国抗衡。所以有“得天下者,非秦必楚,非楚必秦”之说。   

  

  楚怀王登基之初,就任用屈原,下令变法,可见他也是有野心的。在他的支持下,屈原主张遵纪守法,任人唯贤,改革政治,联合抗秦。   

  

  但改革必然会触及贵族的利益,于是他诬陷屈原,对楚怀王说:“屈原以自己为荣。每次起草法令,他都要公开表示,没有我,他无法成功。”屈原先后被流放到北汉和沅湘流域。   

  

  当屈原被流放多年时,楚国的形势变得越来越危急。王祥二十一年,秦将田雷攻破楚都郢,次年,更进一步。   

  

  眼看屈原的国家无望,在城破之日沉入汨罗。   

  

  他想为他的国家服务,但是他不能回到天堂。屡遭流放,心死九次无悔。最后他壮烈牺牲,屈原的一跃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悲剧英雄。   

  

   三、苏武:十九年牧羊,持节不失   

  

  武帝元年(前100年),苏武派中郎将出使匈奴。   

  

  不巧的是,就在苏武即将完成使命准备回国的时候,勾践企图劫持可汗的母亲回汉,而也参与了这一活动。事件发生后,苏武受到牵连,被关押在匈奴。   

  

  当时匈奴单于引诱苏武投降,先把他关在大地窖里,苏武吃了雪和野鸡毛,不屈服。   

  

  单于决定把苏武流放到北海(西伯利亚贝加尔湖附近),让他去找shee牧羊   

  

  后来汉武帝死了。听到这个消息,苏武朝南跪下痛哭。血顺着他的嘴角流到地上。从此,他整天痛哭流涕,谁也劝不动他。   

  

  汉昭帝登基后,匈奴与汉达成和平协议,苏武终于可以回到家乡。子曰:“可使四方使者,不可辱陛下之命。”这是苏武最真实的写照。   

>

  

四、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官职,但到了陶渊明时,家境早已破败。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就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41岁时,在朋友的劝说下,陶渊明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

  


  

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一个人每月有五斗米也就可以饱了,我去过田园生活,虽然劳苦些,还是可以够吃,何必要做县令,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

  


  

后有人劝他再度出仕为,可他宁愿贫病交加,穷困潦倒也不愿再涉官场。可以说,陶渊明归隐得真守拙得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五、黄庭坚:凡有问,皆直辞以对

  


  

宋朝在王安石变法之后,士大夫因支持或反对变法而形成了新旧两党,并逐渐演变成了党争,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相互间水火不容,你死我活。

  


  

黄庭坚曾参与编修《神宗实录》,因为他曾反对变法,被划归旧党。

  


  

宋哲宗绍圣间,新党重新掌权后,便在《神宗实录》中摘出千余条内容,控告他诬蔑宋神宗。双规、禁闭,诸多手段一齐上。

  


  

但是,无论怎样威逼利诱,黄庭坚却始终不承认有诬蔑之辞,“凡有问,皆直辞以对”,不折腰、不惧怕、不屈服,其嶙嶙傲骨、凛然正气,令士大夫莫不叹服。

  


  

黄庭坚不会低头认罪,不会忍辱偷生,所以,他受到的打击比其他旧党人士更大,结局也更悲惨。

  


  

他先贬涪州,后贬黔州,再贬戎州,后来还遭除名,被踢出了干部队伍,羁管宜州,成了阶下囚,最后惨死他乡。

  


  

在黄庭坚生命最后一段岁月里,他与宰牛的案板相对焚香读书,用三文钱买的毛笔为朋友写跋,把在城墙上淋雨当成平生快事,永远站着傲笑而不跪着哭泣,哪怕为此颠沛流离,困苦一生。

  

六、方孝孺: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方孝孺绝顶聪明,六岁能诗,十三岁善作文,千言立就,于明建文初年任翰林侍讲学士,成了建文帝的文胆。

  


  

燕王朱棣反叛要挥军南下,朝廷议定讨伐,诏令、檄文皆出于方孝孺的手笔。据说,那檄文竟连朱棣都连声叫绝。

  


  

朱棣占领南京后,方孝孺果然不肯归附。因姚广孝事先嘱托过,“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朱棣没有杀他,而是将他投入狱中。

  


  

其实,朱棣也有意借用方孝孺的威望来收揽人心,所以燕军攻破南京后,朱棣屡次派人到狱中向方孝孺招降,希望由他撰写新皇帝即位的诏书,方孝孺坚决不从。

  


  

朱棣又派孝孺的学生廖镛、廖铭二人前去劝说,反被孝孺痛斥一顿。最后朱棣强行派人押解方孝孺上殿,方孝孺披麻戴孝而入,悲恸而极,哭声响彻大殿。

  


  

孝孺接过笔,写上“燕贼篡位”几个字后,随即掷笔于地,且哭且骂:“死就死!诏书绝不能写。”

  


  

朱棣勃然变色,提出警告:“你难道不怕灭九族?”“灭十族又如何?”“好!”朱棣恶狠狠地说,“我就灭你的十族。”

  


  

朱棣下令将其朋友门生也列为一族,连同祖宗亲戚合为十族。株连十族的行动持续了多天,杀死了873人。临到最后杀方孝孺时,方孝孺谩骂不止并作《绝命词》一首,随后处以凌迟之刑。

  

七、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在民族危急的关头号召各地起兵抗敌,誓死卫国,后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牢。

  


  

这段期间,元朝千方百计地对文天祥劝降、逼降、诱降,参与劝降的人物之多、威逼利诱的手段之毒、许诺的条件之优厚、等待的时间之长久,都超过了其它的宋臣。

  


  

忽必烈拟授文天祥高官显位。投降元朝的宋臣王积翁等写信告诉文天祥,文天祥回信说:“管仲不死,功名显于天下;天祥不死,遗臭于万年。”王积翁见他如此决断,不敢再劝。

  


  

不久,忽必烈又下令优待文天祥,给他上等饭食。文天祥请人转告说:“我不吃官饭数年了,现在也不吃。”

  


  

忽必烈召见文天祥,当面许他宰相、枢密使等高职,又被他严辞拒绝,并说:“但愿一死!”

  


  

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是文天祥就义的日子。这一天,兵马司监狱内外,布满了全副武装的卫兵,戒备森严。上万市民听到文天祥就义的消息,就聚集在街道两旁。从监狱到刑场,文天祥走得神态自若,举止安详。

  


  

行刑前,文天祥问明了方向,随即向着南方拜了几拜。监斩官问:“丞相有什么话要说?回奏尚可免死。”文天祥不再说话,从容就义,终年47岁。

  

八、于谦: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于谦一生,可谓历经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的磨难。

  


  

先是参加科举考试时,以状元的文才被降到三甲第九十二名,几乎名落孙山,就因为他不肯对主考官溜须拍马而已。人家当官前呼后拥,尽显官威。于谦当官便服一套,瘦马一匹。

  


  

同僚并不以其为谦虚清廉,却说他坏了官场规矩。

  


  

公元1449年,瓦剌侵略军席卷南下,明英宗偏听全无军事常识的太监指划,结果土木堡一战,明朝最精锐的三大营,共约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明英宗做了阶下囚。于谦带领22万大军,坚守京城,大破瓦剌军。

  


  

1457年正月,英宗南宫复辟成功,登上皇位之后第一件事便是要清洗忠于弟弟代宗的一干大臣,首先被杀的就是兵部尚书于谦,给他定下的罪名是“意欲谋反”。

  


  

于谦遇害之日,悲愤满腔的北京百姓,伫立街头,含着眼泪,默默地为忠良送别。

  


  

于谦被杀,抄家时发现“家无余资,萧然仅书籍耳”,只有正屋锁得严实,打开来看,都是皇上赐给的蟒袍、剑器。明万历年间,于谦终于得到昭雪,被追谥为“忠肃”。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石灰吟》,是于谦一生的坚持,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