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股市大涨大跌,2020年股市大涨的股票有哪些

  

  进入2022年后,市场不仅带来了果实,也带来了喜悦,更多的是焦虑、无奈、悲伤和一些失望。数据显示,何苗苗指数近半数成份股自前期最高价以来跌幅超过50%,多只股票的回撤幅度刷新历史纪录。   

  

  大幅回撤后,机构对核心资产股的看法有所改变。多家机构表示,经过前期调整,大盘蓝筹股估值已回落至历史低位,其行业构成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缩影。未来将继续享受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红利,中长期配置价值凸显。   

  

  核心资产回撤幅度仍较大   

  

  随着近期a股市场的企稳反弹,不少跌幅较大的行业龙头成为反弹的先行者。如亿纬锂能、华西生物、歌尔股份等多个行业龙头股,自底部以来反弹幅度超过30%,成为此轮股票反弹的先锋。   

  

  但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多行业龙头成为反弹先锋,但其回撤幅度仍然较大。   

  

  具体来看,在毛指数成份股中,有20只股票的股价自前期高点下跌,包括金龙鱼、恒瑞医药、三一重工、通策医疗、恒力液压、科沃斯等。宁中阳光电源、爱尔眼科、亿纬锂能、通策医疗的组合均较前期高点大幅回落。   

  

  事实上,a股部分核心资产股从2020年底就已经出现调整迹象,2021年春节后,核心资产股的调整更加明显。   

  

  数据显示,自2021年春节以来,沪深300指数跌幅超30%。除2007年至2008年的极端案例外,沪深300指数此轮下跌接近2015年至2016年的回撤区间,但超过2018年的回撤区间;上证50指数的回撤也接近2015-2016年,已经超过2018年。   

  

  就行业而言,中证白酒指数自前期见顶后已回撤38%,而历史最大回撤为43.52%。中证消费指数回撤率达到37.04%,历史最大回撤率为42.66%;中证回撤率44.80%,史上最大回撤率48.19%。   

  

  波动是市场的常态   

  

  说个别行业基本面有问题很正常,但白马股的集体回调反映了市场环境的变化,意味着部分股票在市场风格转变为大盘股后出现大幅下跌,明显是被市场误杀。   

  

  一方面,核心资产的大幅撤离与相关行业龙头此前的热炒有关。众多资金集中在集团,行业龙头估值稳中有升,甚至刷新历史纪录;另一方面,市场环境的变化也让市场对核心资产的估值产生担忧。接下来,可能是基本面因素。   

  

  换句话说,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资本环境和投资情绪往往更容易影响股价的走势,但长期来看,股价最终还是回归真实价值,真实地反映了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情况。   

  

  股神巴菲特有一句名言:“当别人贪婪的时候,你要恐惧,当别人恐惧的时候,你要贪婪”,他也在自己投资的过程中践行了这句话。   

  

  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股市出现了“美丽50”行情。但是巴菲特做了一件让人目瞪口呆的事情。他宣布退出投资界,解散了他的有限合伙基金,出售了他所有的投资组合,并将现金返还给了他的合伙人。   

  

  到1973年,“美丽50股”股价大幅下跌,道琼斯指数一路走低,市场摇摇欲坠。那些1969年还红红火火的上市公司,眼看着自己的股票市值跌了一半。   

  

  1974年10月初,当道琼斯指数从1000点暴跌至580点,市场充满悲观情绪时,巴菲特说:“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非常好色的年轻人,来到了我的女儿国。是时候投资了。”   

  

  巴菲特对著名的《华盛顿邮报》的投资就发生在这个时期。当他购买时,他认为《华盛顿邮报》的价格还不到当时内含价值的四分之一。虽然他是奎尔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只有少量资金活跃在短线强势股上,大部分资金已经开始观望。从投资角度来看,部分超跌股连续下跌后边际风险有所降低,可关注超跌股的反弹机会。那么问题来了,这些白马股调整到位了吗?   

  

  从估值来看,白马股指数优势明显。市盈率方面,最新收盘数据显示,白马股指数市盈率不足10倍,沪深300、上证综指市盈率均在12倍以上;从市净率来看,白马股指数仍然低于沪深300和上证综指。   

  

  国证券认为,目前来看,市场上机会大于风险。基本面分析显示,很多好股票都超跌了,导致其价格低于内在和外在价值。反而前期的超跌提供了布局机会和上涨空间。值得关注的机会包括被错杀的基本面扎实的好公司。   

  

  CICC还指出,目前a股市场的政策、估值、资金、行为等指标正在部分呈现出一些底部特征。盛证券认为,目前很多板块的阶段性回调接近40%,区间跌幅超过50%的优质个股也比比皆是。目前是低位布局优质股的机会窗口。   

  

  就行业而言,西部证券认为,疫情后经济温和恢复,消费风格有望在下半年滞涨环境下取得较好的相对收益。科技方面,东吴证券认为,医药板块性价比高,疫情趋稳,医疗服务、医美有望实现恢复性增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