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风险特征,风险价值分析主要针对

  

  (三)贷款“三查”制度未严格执行   

  

  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不够严格。第一,贷前调查流于形式。信贷员没有认真调查借款人的生产经营项目是否有发展前景,质押品是否有足够的价值,担保人是否有担保能力,信用评估严重不实。一直以来,农村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水平较低,管理方式粗放。贷款发放前,未对贷款投放的行业做足够的调研工作,对行业的相关风险评估不够。同时,贷款户调查工作应用于面上,建立的农户经济档案形式大于内容,实际参考意义不大。二是贷款审核不严格。在贷款发放过程中,根据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规定,信贷人员和总行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各司其职,发挥协调作用,共同完成贷款的审查工作,确保信贷发放的质量和效率。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些相关人员并未对贷款手续、合同资料等内容的完整性、真实性、合规性进行认真、严格的审核,经常出现合同要素不全、贷款合同填写错误等问题,为信贷管理埋下隐患。三是贷后检查不到位。事后跟踪检查,及时反馈信息,应该是银行的常态工作。但是,目前我行的贷后管理制度仍然缺位,信贷人员没有明确的事后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一旦外部监管部门或上级机构要求跟踪检查,就会抓耳挠腮,甚至敷衍了事,弄虚作假,以应付监管部门。导致他们编制的贷后管理档案内容失真,不能真实反映客户的实际情况,反而可能出现偏差。   

  

  (四)不良贷款清收处置手段少、渠道窄、难度大   

  

  以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占比的“双升”,不良贷款的处置速度赶不上新增不良贷款的速度。农村商业银行不得不面对不良贷款问题。依靠法律诉讼,拍卖抵押物、质押物回收现金越来越难,现金收缴比例逐年下降。在这种新常态下,贷款重组和债权转让的金额被迫快速增加。目前监管政策对债转股、不良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转让都有严格限制。不良资产处置手段创新空间不大,处置渠道有待打通。   

  

  (五)农村商业银行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农村商业银行一直高度重视自身业务的发展,立足县域,扎根农村,服务“三农”。随着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在追求发展的同时,员工的业务能力实际上被忽视了。一方面,新员工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仅停留在理论基础上,对信用风险的把握与现实脱节,对信用风险的承受能力较低。另外,对信用责任的认识导致了对信用风险的片面理解。老员工虽然工作经验丰富,但理论基础非常薄弱,尤其是计算机操作能力存在很大问题,无法独立处理信贷风险。另一方面,员工培训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员工的整体专业技能不是很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