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预处理技术,语音数据预处理流程

  

  手机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之一,通过手机可以方便地实现沟通、购物、点餐等。但是,你有没有遇到过以下情况:刚说完想吃什么,手机点餐软件里就弹出了你的推荐;我一说要买什么,手机页面就准确出现了广告。有时候,这样的情况不禁让人怀疑,手机真的和我们连在一起了吗?还是它能“听”到我们的想法?   

  

  央视对此进行了深度报道。实验表明,技术层面可以实现手机监听,锁屏后还可以保持录音一段时间;但是成本高,效率低,法律风险大。还没有发现有APP这么做。   

  

  成本高在于,APP“窃听”会造成两个问题:直接采集原始录音进行分析,会造成明显的流量消耗;处理语音提取关键词也会让手机明显卡顿,耗电量大增。这些问题很难不引起用户的注意。前端算法的开发,海量语音数据的筛选,用户信任度的降低,法律风险的补偿,这些都是高昂的成本,对企业来说“得不偿失”。   

  

  而效率低是因为监控用户会存储海量的语音信息,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机器筛选,效率很低。资深科技KOL表示,安装了上亿的app,得不偿失。对大量录音进行语义分析是没有商业价值的:“效率太低,就是日常生活中采集的声音类型太多,人说的杂七杂八的话太多。分析价值很低,因为这些都是被动信息。你说一万个字,可能对购物有一点引导,你说不一定是正向引导,也可能是反向引导。现在的语言分析技术根本没到那个地步,通过你说的一点信息就能猜到你想要什么。”   

  

  「大数据广告推流」与「APP监听」有区别,大数据还需更透明   

  

  「大数据广告推流」与「APP监听」有区别,大数据还需更透明   

  

  最后,法律风险大。按照现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这种行为可能会被罚款5000万元甚至更多。   

  

  大数据未来的发展趋势更多的是给用户带来便利,但需要更加透明。并对用户关闭麦克风的权限给出建议。在央视摄像头前,专家建议,用户保护个人信息最实用的方法就是在手机操作系统的权限设置中找到麦克风权限,查看目前哪些app被授权使用麦克风,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关闭一些不想使用麦克风的app的授权。   

  

  来源:消费日报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