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涨回来了怎么赚钱经验分享,股票怎样算赚了几个点

  

  闲来札记:如何正确地评估投资收绩?   

  

  如何正确地评估投资业绩?   

  

  (2022年1月12日)   

  

  新年伊始,很多投资者都会总结自己一年来的投资业绩,我自然也不能幸免。比如2022年1月1日第一天,我推出了《2021年投资总结:个人家庭非控股的多元化公司表现如何》。但说实话,我从来不在乎一两年的投资业绩(浮盈还是浮亏),因为一两年的浮盈还是浮亏根本不能说明什么。如果非要衡量我的表现,我觉得至少应该是五年。   

  

  为什么要五年以上才评价?   

  

  投资鼻祖格雷厄姆说,市场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但这个“长期”有多长?根据投资经验,我认为一个企业的经营业绩基本反映到市场上至少需要五年时间,有时甚至需要更长时间(尤其是在波动较大的a股市场)。在短期内,宏观经济周期的波动、产业政策的出台、不可预测的黑天鹅事件、市场热点的转换、市场参与者普遍短期或悲观或乐观的预期,甚至一家公司管理层的变动,都会对一家公司的股价造成诸多扰动,从而导致股价的大幅上涨或下跌。可以说,时间越长,这种扰动就越小,市场对一个公司内在价值的“衡器”效应就越大。   

  

  谈到企业内在价值的评估,段永平先生说,看十年贵吗?这句话看似轻描淡写,但我觉得对我们长期投资者来说还是挺有启发的。我觉得一个人真正的投资技巧(即对企业内在价值的模糊正确评价)往往就体现在这里。当然,如果看不到十年,至少也要退而求其次,拿出五年的评估期,这样才不会让自己被各种短期的扰动因素牵着鼻子走,然后保持自己长期的冷静持有实力。   

ont-size: 16px;"> 最近,我有机会与曾经熟悉或不熟悉的小部分投资者有过小聚与交流,但是越交流,我心里越有些小失望,同时心里也有些许小庆幸。之所以说有些小失望,是因为我发现即便是在自己曾经熟悉的投资朋友圈,真正能够长期笃定践行长期价值投资理念和策略的人也是很少的(具体表现是有的投资人虽然“选准”能够做到,但下一步的“拿住”却难以做到,即便优秀公司如茅台也是如此);之所以说还有些许小庆幸,因为正是真正能够笃定地坚持长期价值投资理念和策略的人是“小众”,反而更让我们这些“小众”具有了长期赚钱的优势。诚如一位投资人告诉我所说的,你的这种投资体系从长期讲赔钱都是很难的,但是很多人明明知道却做不到,这是不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呢?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即使明明知道这种投资体系长期讲赔钱都很难,但却做不到呢?或者说,为什么一些开始曾经标榜自己践行长期价值投资的人最终还是沦落为“叶公好龙”一族呢?

我想,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对投资业绩的评估体系还不正确,进一步说,他们中的很多人仍然是将自己的股票账户当成了储蓄账户(我认为,这是最悲摧的,因为如此这般,投资不仅不再是享受,反而变成了一种心灵折磨),最终的结果就是表现在虽然能够“选准”,但终归还是“拿不住”,即股票价格涨了拿不住(如怕到手的利润跑了,尽快落袋为安),跌了也拿不住(如担心自己的买入成本被击穿,快快脱手),总之,心里上仍然是过不了“波动关”。

巴菲特说,投资只要学好两门课程就可以了,一是如何评估一家企业的内在价值,二是如何面对市场的波动。但是,这种“波动关”如何渡过呢?说老实话,我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如果说有的话,我认为便是对自己投资业绩的评估时间至少拉长至五年以上。比如,我就不止一次地对自己的家人说,如果以后五年个人家庭的账户能够翻倍,就已经是“阿弥陀佛”了(实际上深谙价值投资之道的朋友知道,如果自己的投资业绩如此保持二十年、三十年,那就已经是大师级水平了),有如此心态,短期的涨跌就难以奈我何,就能够做到平时该干啥就干啥去了(不对短期的市场走势过多地揪心地关注)。

我说过,与机构投资者相比(无论是公募还是私募),我们个人投资者还有着些优势的,这个优势之一,就是我们可以以五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来评估自己的投资成绩,相比较之下,作为机构投资者因为短期排名制度的安排以及资金性质,可能大多数就做不到如此淡定,甚至因为这种变态的激励机制而派生出一些变态的行为,哪怕是他们标榜自己是巴菲特式的投资者,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又难免与巴菲特的投资思想、投资策略相去甚远。

说到这里,我再说一说我2021年的投资总结,为什么我要将自己的投资组合定位于“个人家庭非控股的多元化公司”呢?实际上,我的意思再明白不过,就是我们投资一家公司无论占有其股权比例有多少,均当以“假想者”(假想为自己家的公司)的身份去思考,如此我们关注的重点就是“比赛场”而不是“计分牌”了(比如,我们会更关注这家公司的长期净资产收益率、自由现金流收益水平,以及商业模式、企业文化、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等)。而这一点,你让有短期排名安排的机构投资者去做,他们可能做到吗?显然,这就勉为其难了,而个人投资者却完全可以做到,当然,前提是我们自己别放弃、浪费这个独特的优势。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