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挤兑属于什么风险,银行挤兑效应

  

     

  

  合规P2P不存在挤兑危机这种事情。不合规、不专业的P2P不是挤兑危机,而是丧钟。   

  

  文 | 董云峰   

  

  这个夏天有点冷。   

  

  不久前,我们还在嘲笑梅西的“恐慌”。现在,整个金融市场一片恐慌。   

  

  金融机构争相补洞,投资者争相割肉离场,独角兽争相上市,互金行业近期频发的风险事件让投资者集体恐慌。   

  

  从去年底的钱宝网,到今年4月的林山金融,再到6月的唐小僧,这些标志性平台相继被倒掉,从6月中旬开始引发了一场雷霆风暴。   

  

  据不完全统计,7月第一周,至少有26家P2P平台出现各种问题,其中7家宣布清盘,4家备案;这26家平台需要偿还的本金至少在150-200亿元。   

  

  在一片恐慌中,有人喊出了挤兑危机,声称如果监管部门不重视,将导致对行业的严重践踏,甚至系统性风险。   

  

  真的是这样吗?当前的雷阵雨对P2P行业有什么实际影响?对投资者意味着什么?   

  

  这是本文的主题。   

  

  

P2P没有挤兑危机

  

  

  首先,请不要再提挤兑危机了。   

  

  这不是拯救行业,而是引火烧身,相当于挑战监管部门:向我开火。   

  

  什么是跑步?通常指银行挤兑,是指在金融危机期间或银行本身发生重大危机时,大量客户同时从银行提取现金,导致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进而破产。   

  

  对于任何信贷中介来说,挤兑危机都是无法承受的,因为它们天生就是杠杆。   

  

  但P2P平台作为信息中介,充当的是中介,承担的是撮合交易的角色,借贷关系是借款人和投资人之间的事,受法律保护。   

  

  从法律上讲,无论在任何时候,投资人都没有理由要求平台“提现”——这是通过平台撮合产生的借贷行为,不是存款,也不是理财。   

  

  在合同到期前,投资人要求借款人提前还款既不合理也不合法。   

  

  除非,有些P2P平台不是真正的信用中介,没有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开展业务。而是通过自我担保、股份拆分、期限错配等形式,超越了信息中介机构的职责。   

  

  这些平台无非是抱着投机和侥幸的动机,甚至恶意欺诈,突破底线,扭曲自己,最终吞下市场环境变化后的苦果,被不合规的祸根吃掉。   

  

  来自钱宝。com、林山金融到唐小僧,都是高风险平台,市场争议从未停止。大部分投资者就是冲着高利息高回报去的。你贪图的是高利息,别人贪图的是你的本金。   

  

  出来后你得还。对平台如此,对投资人也是如此。   

  

  总之,合规P2P不存在所谓的挤兑危机。不合规、不专业的P2P不是挤兑危机,而是丧钟。   

  

  那些最后被证明玩的是自融、资金池的平台,本质上都是非法集资,早就该死了。   

  

  

流动性冲击影响几何

  

  

  由于头部平台在行业内整体合规性较好,整个行业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概率很低。   

  

  但雷雨会损害行业形象,影响投资者信心,导致新投资者越来越少,更多老投资者选择退出,从而带来流动性冲击。   

  

  流动性冲击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全行业资金净流出,整体贷款余额走低——其实这正是监管层希望看到的。   

  

  但流动性冲击也会导致两方面的风险:一方面是平台本身的风险,另一方面是借款人的风险。   

  

  流动性冲击会降低债权转让市场的效率。当冲击持续发生时,很可能导致市场瘫痪,从而加剧恐慌情绪,造成平台的声誉风险。   

  

  对于那些实力较弱的平台,流动性冲击会转化为财务风险。这是因为他们规模小,没有进入盈利期,需要依靠新业务的服务费收入来维持运营。一旦业务萎缩甚至停止,企业的现金流就会受到挑战。毕竟目前平台的合规成本并不低。   

  

  除了平台的风险,更值得关注的是资产端的信用风险。   

  

  如果平台风控不谨慎,大量引入长期借款人,很容易被流动性风险碾压。   

  

  具体来说,一些平台因为实力较弱,为了吸引投资人,不得不将长期项目拆分成短期项目,采取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方式——实际上是需要源源不断的新项目来延续老项目,以保证不违约。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量投资人退出,但没有足够的新投资人,在资金净流出的压力下,借款人无法在短时间内用自有资金偿还本息,平台准备金无力支撑,那么就会发生实质性违约,从而导致危机的爆发。   

  

  另一个风险点是,当行业动荡时,部分借款人的还款意愿会受到一定影响。但在火中新金融涅槃看来,这方面的风险并不大,不必过于担心。   

  

  很多人将其与年底的现金贷违约危机相提并论,但两者有很大区别:一是现金贷往往风控粗放,互债严重,老赖横行;其次,只要债权债务关系真实有效,借款人的还款义务不会因为P2P平台存废而改变,这与作为出借人的现金贷平台完全不同。   

  

  整体来看,流动性影响确实影响到中小平台,虽然对行业整体会有一些不利影响。   

响,但是相对可控。我相信,这是监管部门保持定力的至关重要的原因。

  

投资人怎么办?

如上所述,这波爆雷潮,真正死掉的是两种平台,一种是不合规乃至压根是诈骗的坏平台,一种是实力不济、风控较差的弱平台。

  

坏平台和弱平台被洗牌出局了,真的不能算是坏事。P2P行业要想真正迎来曙光,必须要经历这样的洗礼。

  

在金融这么一个特殊领域,如果平台不能在重重考验下证明自己的实力和能力,又有什么资格让监管部门给你备案或者发牌呢?

  

从平台的角度,近期的行业动荡将证明“KYC原则”的重要性。

  

那些践行了这一原则的平台,在这波冲击里面必定更为坚挺,而疏忽、冒进的平台将付出代价。

  

这不就是市场的优胜劣汰吗?

  

至于坏平台和弱平台的投资人,我相信大部分人是被贪婪遮蔽了双眼,真正意义上的无知且无辜的人并不多。何况,在金融的世界里,本不应该存在无知且无辜的情形。

  

刚兑不死,国家不兴。或许必须要以用血的教训,才能上完这一课。

  

如果你投资的平台还活着,在当前的动荡环境下,应该做什么?

  

重新考察你所投平台的成色。从平台的信息披露、银行存管、股东背景到媒体报道、第三方排名,多做了解,交叉验证,确保平台是真平台,债权是真债权。

  

如果你所投的平台整体靠谱,在保持关注的同时,你最好的选择是保持镇定,克服非理性恐慌。要不然,在羊群效应之下,没有人会是赢家。

  

在流动性冲击的情况下,除非实在需要用钱,不建议你急着折价转让债权――毕竟,信用风险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某种意义上,P2P产品和债券产品高度相似,流动性冲击会影响价格,并带来套利机会。

  

就在最近,我还听说有人正在准备资金,打算趁机低价收购优质的P2P债权。

  

就像巴菲特说的,在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我恐惧。

  

这个市场越来越有意思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