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房子会不会大涨,2021年房子会降价么

  

  谁能想到,去年在经济领域还被定调为“灰犀牛”,还被按在地上摩擦的房地产,到了今年就迫不及待全面开启“救市”的大门了。   

  

     

  

  事实上,今年“救市”的力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据柯睿统计,截至5月底,全国已有134个城市出台了稳定楼市的政策,共计326次。其中,5月份出台的政策最为密集,全国79个城市调控149次,平均每天出手5次。值得一提的是,杭州、南京、合肥、太原等18个强二线城市不同程度放松限购,辅以公积金贷款、购房补贴、人才新政等。   

  

  然而,在6月之前,四大一线城市都是一片寂静,坐着看云卷云舒。但6月之后,连一线城市也坐不住了:广州率先,财新证实广州“暗中”放松限购。其次是上海,6月7日,上海敲定人才落户购房新政。当然,政策的重点是“鼓励购买二套房”。   

  

  4.其中两个一线城市放松楼市政策,可以说意义重大。其实这几天,我们听到很多人声嘶力竭地喊“风向变了”、“房地产会回到2015年的老路”、“房价会大幅反弹”。   

  

     

  

  事实真的如此吗?个人认为,我们应该对房地产的底层逻辑和发展规律有重新的认知了。直白点说,房地产已经告别“一救房价就大幅反弹”的时代了。归根结底是因为,房地产的关键指标已经发生巨变,无法再支撑新一轮狂欢了。   

  

  首先,虽然今年以来,全国各地都展开了超大规模的“救市”,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今年前5个月,无论是房企销售额还是各地卖地收入,均同比大幅下降:1-5月,百强房企平均销售额同比下降50.7%,2021年销售额千亿的房企有15家,今年只有3家;1-5月,全国300个城市商业用地成交建筑面积仅为6606万平方米,同比降幅超过60%。前100家开发商中,今年没有拿地的超过六成;   

  

  其次,今年“救房地产”的力度是空前的。为什么市场还是不见起色?对此,黄给出了答案,大概意思是房地产多项指标出现拐点:城市化率见顶,老龄化程度加深,人口负增长,人均居住面积天花板,库存居高不下,地价见顶。此外,每年的房地产建设、棚改和旧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商和住宅部门的负债率都接近饱和。   

  

     

  

  在我们看来,黄奇帆所说的指标中,有两个是最关键的,也是短期影响较大的,一是居民负债率,二是人口因素。   

  

  首先,“救楼盘”本质上是让几亿刚需购房者入市买房。2016/2017年房地产行业杠杆率极高,开发商负债率极高。当时想出的办法是“涨价去库存”,然后把债务转嫁给买家。这种操作非常巧妙,既刺激了经济发展,又逐步解决了房地产行业本身的危机。   

  

  但问题是,在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资产扩张和信贷扩张后,住宅部门的负债率如今已接近极限。换句话说,人们不是不想买房或投资房地产,而是钱包真的瘪了。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调侃中国的消费率不如印度。事实上,这就是真相:2019年,中国居民消费率为39%,印度为66%,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为58%,发达经济体平均水平高达70%。为什么会这样?归根结底,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家庭的负债率大幅上升,在过去的12年里,负债率上升了41%。央行的报告显示,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的77%用于住房消费。   

  

  今年2、3、4三个月,居民住房贷款比2021年同期减少11316亿。信号是明确的。人家没钱买房,也没兴趣借钱买房。   

  

     

  

  先说人口因素。中国人口问题面临着少子化、老龄化和未婚化的三重绞杀。少生孩子:2021年中国净人口将增加48万,出生率7.52,总和出生率1.13。全国10个   

  

  未婚:民政部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结婚率为9.9,此后逐年下降。2021年结婚率降至5.4,创下17年来新低。   

  

  为什么人口形势严峻,会对房地产产生重大影响?一般来说,中国人买房主要有三个目的:结婚、生子、养老。尤其是结婚买房几乎占到城市商品房年销售额的25%。以前不是说婆婆是房地产推广的最大功臣吗?所以年轻人面对高房价,都选择不结婚,   

不生子,选择躺平的时候,对房地产的冲击,自然不能小觑。

  

所以,上述我们提到的居民负债率高居不下和人口问题,才是导致房地产“救不起来”的关键因素。因为这两大因素,对应的是房地产市场中最硬的刚需。连刚需都没钱买房、没兴趣买房的时候,我们难道要指望居住需求早就已经解决的有钱人来接盘吗?

  

  

凡此种种,房地产政策层面的风向确实变了,尤其是6月以来,一线城市也出手救市,基本上打破了此前房地产“小打小闹”救市的局面。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大城市加入救市,且救市力度也会更大。

  

在专业人士看来,当全国一盘棋开始给楼市松绑调控的时候,也意味着市场的流动性会大大提升――资金、购房需求会最大程度往高能级城市转移,短期内,市场温度也会上升。反过来,中小城市会面临人口流出,资金被吸走的尴尬局面。

  

当然,给楼市松绑,同时另外一种情况也会出现,那就是加速炒房投资客抛售手中的房产。事实上,当下已经有城市在上演这种剧情了:成都“531”新政落地,没有等来期盼的楼市爆火,出乎意料的是,却掀起二手房“抛售”狂潮――成都二手房挂牌量突破20万套,抛售潮来袭。

  

  

但市场的风向仍然没多大变化。一方面,政策虽然转向,但“房住不炒”的底线仍然存在。南京二手房取消限购“一日游”、山东齐河县一成首付“被叫停”,印证了宏观调控层面依然严厉的事实,对房地产我们依然坚持“两不”:不鼓励房价过快上涨,不支持炒作房价。

  

另一方面,从郑州、哈尔滨、合肥等松绑调控城市的低迷的市场行情来看,纵使是大张旗鼓地救市,也无济于事,更别说那些人口常年流出的三四线城市了。

  

楼市不管救不救得起来,但刚需购房者都要买房。事实上,在全国各地大规模救市的背景下,刚需买房也迎来了一系列“利好”。首先,房贷利率下降,买房成本大幅减少。目前济南、青岛、苏州、郑州、天津、呼和浩特等地部分银行最低首套房贷利率已调整至4.25%,且银行额度非常充裕。这意味着,贷款100万,期限30年,总利息比之前能节省4万元左右;

  

  

其次,各地降低落户门槛,或取消限购,这使得一部分人获得了购房资格。包括湖南长沙、江苏苏州和南京、安徽合肥、浙江嘉兴、四川成都、广东东莞、陕西西安、河北唐山、辽宁沈阳和大连等。要知道,这些城市之前都是严格限购的,现在购房者已经获得了“入场券”;

  

再者,真正的刚需买房,也能切实享受到一波“福利”:购房契税减免、购房补贴、购房折扣、开发商促销价格等。比如安徽阜阳,不仅给予购房人契税应税价格1%-3%的补助,还降低了公积金贷款首付比例,提高了公积金贷款年限,更重要的是,地方鼓励开发商自愿为购房者提供总价优惠3%-5%;

  

第四,买方市场下,实际上购房者手握资金,不管是购买新房还是二手房,都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开发商层面降价促销卖房的概率也更大,毕竟今年前5个月,很多开发商回款都近乎腰斩,叠加偿债高峰期将至,毋庸置疑,下半年开发商降价卖房的动力更大,这意味着刚需购房议价空间也更大。

  

2022年该不该买房?这其实是个伪命题,楼市早就告别躺赚时代,尤其对于投资而言,可能买入后就要做好长持的准备,即便是一二线城市,也很难短期获得巨额利润。很多人总纠结于该不该买,其实是对自身定位不清楚,所谓的“刚需”,就好比每天吃饭喝水一样,不吃不喝就活不下去。楼市的刚需同样如此,不买就没地方住,不买就无法结婚,这种时候需求是最大的,价格是其次。

  

  

问“该不该买”,不如问自己具不具备买房的经济实力,能不能偿还买房后每月的银行贷款,能不能承担买房后房产贬值的风险,能不能接受买房后房子烂尾的风险,能不能接受开发商减配,买到“史上质量最差商品房”的事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2022年,刚需买房或将要面对3个“坏消息”。

  

第一,买房后房产贬值。前文提到了,全国百强房企中有一半以上都有债务流动性问题,尤其是民营房企,前100强已经有1/3出现公开的债务违约了,这意味着开发商很缺钱,缺钱就可能降价卖房。其结果就是,你可能上半年买的房,下半年开发商就以低于市场价10%销售,这意味着半年时间,你的房产就被动贬值10%;

  

第二,开发商偷工减料,建造史上质量最差的商品房。既然开发商缺钱,当然会想方设法从建房成本上压缩成本,尤其是民营房企,这时候根本不关心品牌效应,他们只想活下去,因此胆子也会更大;

  

第三,买房后无法按期交付,最坏的情况就是买到烂尾楼。这没什么好说的,2020年至今,全国债务违约的开发商已达数千家,其中不乏百强房企。房企出现债务问题,不单单是银行债务还不是,商票无法兑付,通常情况下,很多项目工地都无法正常施工。所以我们看到,这两年很多开发商的工地都处于停工状态,有些更是在滑向烂尾的深渊。

  

  

所以对于今年打算买房的人,我们的建议是:第一,买房是大事,理当谨慎,有经济实力可以买,没有实力绝不可疯狂加杠杆硬买;

  

第二,摒弃买房躺赚的思想,按需行动。房地产早就过了闭眼买房稳赚不赔的时代了。刚需买房要学会看政策,政策利好,买房可以节省成本,自己又觉得合适,当然可以买;

  

第三,学会用头脑买房,而不是盲目跟风。简单来说就是,买房前要深入调查该房企的债务情况,运营情况,企业口碑等。一定要避开那些已经出现债务违约、资不抵债、假大空的开发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