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知行合一的原因,主张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人是谁

  

  王守仁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其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概括为:开陈宪章,臻詹若水,主王阳明。王守仁王雪(阳明学)理论思想的直接来源是陈宪章和詹若水的“陈展新学派”。阳明的薛鑫与陈宪章的学说是一致的,这是学术界的共识。   

  

  王阳明――知行合一   

  

  从王守仁的生活经历来看,他受道教的影响大于佛教,但他始终没有离开儒家思想的精髓。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心即理”的思想,反对程颐和朱“师事而事”的方法。因为事物是无穷无尽的,从事物和事物中学习太累了,所以他提倡“致良知”,从自己的内心寻求原因。关于知与行的关系,强调要知,多行,在知中行,在知中行。所谓“知行合一”,就是两者互不可分。知识必须表现为行动,而不是真正的知识。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常被误解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是,如果你仔细阅读《传习录》,你会发现它们不是一回事。王阳明说知行合一,就是知行合一,这样知识就是行动,行动就是真知识。这里的知,指的是知善恶的良心。每个人都有良知。人类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人类能够意识到并判断自己的行为,能够分清善恶,做出合理的选择,而不是单纯地被自己的本能和外界的东西所驱使。只是良心有时会被私欲割断(宋明理学不是禁欲主义。所谓“人欲”“私欲”,往往指的是不正当的欲望,正当的欲望也被视为“正义”。比如,吃喝是正义,暴饮暴食、铺张浪费、公款吃喝是“私欲”),或为利所诱,或屈服于胁迫,或畏难而退,以至于变得善恶分明。当良知不被私欲所彰显,在王阳明看来,这就足够了。   

  

  王阳明――知行合一   

  

  比如,当你看到一个人遇到了困难,产生了帮助他的想法,这就足够了。如果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而你没有帮他,你的良心就被遮蔽了。当一个好的想法产生时,它就完成了。在王阳明看来,一个坏念头产生,就完了。去除邪念也一样好。很多人以为自己从小就知道真相,但是这些真相并没有体现在行动中。在王阳明看来,这不是真知。就像电脑里储存了一本百科全书,电脑并不是因为它而“学会”的。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就是让自己的良知时刻关照人的行为和心理,有所为有所不为,使人不至于失去初心,意志不至于因外物而动摇,成为外物的奴隶。   

  

  王阳明――知行合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