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m和um的换算,最全的单位换算表纳米

  

  

初二物理知识点:机械运动

  

  

   长度的测量   

  

  1.长度测量: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和换算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是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1km=1000m=103m,1dm=0.1m=10-1m,   

  

  1cm=0.01m=10-2m,1mm=0.001m=10-3m,   

  

  1m=0.000001m=10-6m,1nm=0.00000001m=10-9m .   

  

  3.正确使用秤。   

  

     

  

  (1)使用前注意零刻度线、量程和指标值。   

  

  量程是指其量程,分度值是指相邻两条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2)使用时要注意。   

  

  (1)直尺要沿被测长度放置,直尺边缘要与被测物体对齐,所以一定要放正,不能歪斜;   

  

  如果不使用磨损的零刻度线,并且因为零刻度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作为零刻度线,不要忘记从最终读数中减去更换的零刻度线的刻度值;   

  

  粗尺要垂直放置;   

  

  阅读时,视线应垂直于尺面。   

  

  4.正确记录测量值: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1)只写数字不写单位是没有意义的;   

  

  (2)读数时,需要估算标尺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字。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错误无法避免,可以最小化,可以避免的错误不应该发生。   

  

  减少误差的基本方法: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此外,还可以通过选择精密仪器和改进测量方法来减小误差。   

  

  6.用特殊方法测量   

  

  (1)累积法:如测量细金属丝的直径或纸张的厚度;   

  

  (2)卡尺法;   

  

  (3)替代法。   

  

   时间   

  

  1h=60分钟,1分钟=60秒   

  

   运动描述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   

  

  一切都是运动的,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我们通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描述是相对的。   

  

  2.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1)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只要选择哪个物体作为参照物,我们就假设物体是静止的;   

  

  (2)参照物可以任意选取,但不同参照物对同一物体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3.相对静止:两个物体以相同的速度向同一个方向运动,或者它们之间的位置不变,那么这两个物体就是相对静止的。   

  

  4.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恒定,通过路线为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5.速度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速度的物理量。   

  

  (2)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走过的距离。   

  

  速度公式:v=s/t。   

  

  (4)速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米/秒,常用单位:千米/小时. 1米/秒=3.6千米/小时.   

  

  6.平均速度: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一定距离所需时间的比值,称为该距离上物体的平均速度。   

  

  要求平均速度,你必须指出平均速度在哪个距离或时间。   

  

  7.测量平均速度   

  

  原理:v=s/t。   

  

  测量工具:刻度盘和秒表。   

  

     

  

  

初三物理知识点:内能

  

  

   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   

  

  定义: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相互进入的现象。   

  

     

  

  扩散现象的解释:   

  

  (1)物质的所有分子都在不断地做随机运动;   

  

  分子之间有空隙。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扩散,只是扩散速度不同。气体之间的扩散速度最快,固体之间的扩散速度最慢。   

  

  蒸发、升华和其他物质状态的变化也是扩散现象。   

  

  扩散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随机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由于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这种随机运动称为分子的热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相   

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① 当分子间距离等于r0(r0=10-10m)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合力为0,对外不显力;

  

② 当分子间距离减小,小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更快,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③ 当分子间距离增大,大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引力大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④ 当分子间距离继续增大,分子间作用力继续减小,当分子间距离大于10 r0时,分子间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

  


  

  


  

内能

  

1、内能:

  

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内能的单位为焦耳(J)。

  

内能具有不可测量性。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反之,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却不一定升高(例如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要不断吸热,内能增大,而温度却保持不变),内能减小,温度也不一定降低(例如晶体在凝固的过程中要不断放热,内能减小,而温度却保持不变)。

  

②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

  

③材料:在温度、质量和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

  

④存在状态: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能不同。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①做功:

  

做功可以改变内能。

  


  

  


  

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主要是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如果仅通过做功改变内能,可以用做功多少度量内能的改变大小。

  

②热传递:

  

定义: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热量是变化量,只能说“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不能说“含”、“有”热量。“传递温度”的说法也是错的。)

  

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注意:

  

a.在热传递过程中,是内能在物体间的转移,能的形式并未发生改变;

  

b.在热传递过程中,若不计能量损失,则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等于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

  

c.因为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能量而不是温度,所以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降低的温度不一定等于低温物体升高的温度;

  

d.热传递的条件:存在温度差。如果没有温度差,就不会发生热传递。

  

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比热容

  

1、比热容:

  

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它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

  

比热容是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能力的物理量。

  

物理意义:水的比热容c水=4.2×103J/(kg℃),物理意义为: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比热容的大小与物体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

  

水常用来调节气温、取暖、作冷却剂、散热,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比较比热容的方法:

  

①质量相同,升高温度相同,比较吸收热量多少(加热时间):吸收热量多,比热容大。

  

②质量相同,吸收热量(加热时间)相同,比较升高温度:温度升高慢,比热容大。

  

2、热量的计算公式:

  

①温度升高时用:Q吸=cm(t-t0)

  

②温度降低时用:Q放=cm(t0-t)

  

③只给出温度变化量时用:Q=cm△t

  

审题时注意“升高(降低)到10℃”还是“升高(降低)(了)10℃”,前者的“10℃”是末温(t),后面的“10℃”是温度的变化量(△t)

  

由公式Q=cm△t 可知: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是由物体的比热容、质量和温度变化量这三个因素决定的。

  


  

  

  

www.nobook.com

  

让教学更简单

  

长按扫码可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