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一直下跌是不是就要清仓,纯债基金限购怎么回事

  

  最近,至少有三个人给我发私信,问我田弘基金的蒋小丽过得怎么样,甚至指名道姓地问田弘李咏。   

  

     

  

  当然,我不推荐产品,但我还是想到了业内的一个现象。很多产品在渠道正在大规模推的时候,可能不是介入的最佳时机。   

  

  今年年中某大行定产品精选池时,兴全基金和交银施罗德因为顶级基金经理短期业绩不佳,直接被淘汰。我当时就惊呆了。银行渠道的人都是傻子吗?客户是短视的,所以你也是短视的?   

  

  让我们回顾一下张逸飞是如何成为200亿美元的基金经理的。其实我认识他很久了,但一直以为他是个纯债基金经理,所以没怎么关注。后来,久二泉先生的一张表格引起了我的注意。当时是他的安信稳健增利合剂连续21个季度或者多少个季度有正收益,于是我就挖了一个新产品——安信文敏。不希望招行渠道二季度稳步推安信,增加利润。单季度规模增长80亿,位居全行业前三。   

  

     

  

  银行为什么不促进人的稳定?很简单,业绩不够长,股权仓位太大,推广的时候不好跟客户说。而且很多成立时间不长的产品在银行所谓的风控体系下是进不了选择池的。   

  

  好的产品一旦被大渠道盯上,这个产品的规模就会大大增加。也许不会让你赔钱,但会变得平庸。100亿人稳,快100亿稳增利,你说呢?反正你不懂,你的客户经理也不会告诉你这是他的考核指标。   

  

  这是什么?这就是预期的差异。   

  

  让我们回到田弘基金。肖志刚走后,我其实已经很久没有关注田弘基金了。这家公司专注指数有一段时间了,但实际上并没有从这条赛道上看到多少利润。说到这,我就心痛。之前有其他公司的人告诉我,我应该关注新的光伏能源,比如田弘中证光伏产业指数。我不在乎。结果第二天就开启了充气模式,我根本赶不上。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   

  

     

  

  后来,另一位朋友告诉我田弘的创新和成长。我二话不说买了一点,5月份至今有13%的收益。可惜买的太少,现在后悔都来不及了!   

  

  几天前,一位网友私信问我是否认识蒋小丽。我说可以,主管固定收益的领导。官方头衔是田弘基金固定收益机构投资部总经理,非常资深的债券大佬。她的最具代表性的产品是田弘李咏,但是这个产品现在已经通过太多的渠道推了,规模也扩大到了比较大的程度。我也不感冒了,也是每天限3万,对一些大户意义不大。看到这种基金经理,一定不知所措,不知道买一堆产品。如果你用我上面看张逸飞的想法,你可以看看田弘增强回报债券。它的规模并不大,它的战略与田弘李咏的相似。今年以来取得了近12%的收益率。基本上,(这三个字可以划掉)是顶尖的固定收益。蒋小丽是一名宏观研究员,她有很强的把握时机的能力。她敢于下注,敢于改变。   

  

     

  

  而我现在担心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田弘基金的渠道太强了。如果这一波推广很厉害(我看过几篇关于这款产品发布会的软文,不过别担心,我的这篇肯定不是),直接把强化回报变成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大胖子,那么性价比相比永利就不会那么出众了。所以我不阻止你购买优秀的固定收益基金经理,但是提醒你关注三季报规模变化,增强收益。   

  

  每次有人来私信询问一个产品,基本上这个产品已经处于大规模渠道投放推广期,基层银行和线上线下渠道的理财经理都投了一轮。也有很多基金经理。他们曾经是好的,然后他们不得不制造新的。铺了一轮资源,推了渠道,大家都来问了。   

  

  我不喜欢天天发新的基金经理,但有时候也没办法。业绩好的话,基金公司就得顺势而为,想尽一切办法实现规模。用一位从业十几年的资深人士的话来说,目前公募行业最大的问题就是收费太低,主动权益每年管理费只有1.5%。其实并不能激励基金经理做好,只能鼓励公司放大规模来收更多的管理费,所以才有那么多新基金。   

  

  所以,一旦任何一个基金经理的业绩好,持续到一定程度,行业一定会挖掘/推出渠道,让他的规模扩张到他管理能力的上限(甚至突破上限),然后他的业绩大部分会回归均值。下面是几个因为规模大而业绩不好的基金经理。想好了就不点名了。你很清楚。   

  

  去年的周英博和今年的谭力是让我有点难过的基金经理。这两个基金经理,一个成长均衡,一个价值均衡,非常适合做底仓。结果去年老大哥被迫推出了那款创新未来,加上渠道原计划发布的产品,规模一下子扩大到了很大的规模。我很担心,直接清仓(后来其实是错的,他顶住了压力);谭力自去年12月以来发布了三款新品,每一款都有着庞大的规模和强大的号召力。但是,作为持有人,我心里不舒服,她今年的表现平平。   

>   

你要说基金投资简单吧,也确实简单,比炒股容易,你要说难,其实也挺难。很多事情是在永远动态变化的。

  

最后我再讲一个尴尬的事情吧。前天在那个小组里面,有个网友问,民工你对建信基金熟不熟悉?

  

我说熟悉啊,你想问陶灿、王东杰还是姚锦?结果他说,你知不知道建信健康民生?我一看,基金经理是最近很火的姜锋,还真的不熟悉。

  

姜锋之所以被关注到,不光是因为短期业绩起来了,而且刚刚任职满10年,晋升为“10年+年化收益率超15%”的双十基金经理。但姜锋没拿过奖,基本上不接受采访,也不配合营销策划部门,所以听说过的人不多。一个业绩这样的老基金经理,在管规模仅23.64亿,你们细品一下。今年大家挖掘小而美的基金经理,都挖掘到什么程度了。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建信基金宣传最多的是陶灿、王东杰,其实姚锦是“11年+年化收益率超15%”的双十基金经理,且年限比姜锋还略长一点,在管规模仅26.82亿。这几年也是看到什么宣传了。

  

那么,为什么陶灿变成了建信基金的权益头牌呢?因为陶灿的业绩是“10年+年化收益率近18%”的双十基金经理,规模破百亿了(其实是因为刚发了个40多亿的新产品),各方面数据确实更优异一些。

  

除此之外,还有个跟王东杰业绩以及从业年限差不多的基金经理叫邵卓,主攻科技。

  

短期看,更猛的是孙晟,做风格轮动的选手,擅长交易,今年业绩可圈可点,在管规模特别少。

  

至于为什么建信基金没咋宣传,那我就不知道了,兴许人家银行系公募不缺渠道,服务零售的客户也许不是性价比特别高的选择吧。而且众所周知银行系公募在营销策划费用方面就是死抠(要保证利润率),看看工银瑞信也是差不多,张宇帆这么牛批的基金经理在管规模只有不到8个亿,我都落泪了。

  

就建信基金/工银瑞信手里捏着的一把好牌,随便拿一张出来交给易方达中欧鹏华广发嘉实,估计都能怼出好几百亿的规模。也得亏它们没什么宣传资源,规模太大确实不是什么好事情。上天还是给我们普通基民留了一些机会的。

  

当然我研究不深入,短期没有把上述基金经理纳入组合的计划,仅作观察与科普。

  

我的一点小小的建议:大家可以去挖掘一下绩优基金经理那些规模比较小的次新产品,只要风格不漂移,说不定有惊喜。

  

思考题:浮动费率的产品并不受欢迎,那么如果主动权益基金的管理费上升到每年3%左右的水平,你们能接受吗?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不作为投资依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