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银行存款会降利息吗,银行降息对原来存款利息有影响吗

  

  (报告制作人/作者:长江证券、马香云)   

  

  为什么存款成本对银行至关重要?传统银行主要赚利差,负债端存款占比最高。所以存款成本率低意味着净息差比较高。同时,资产端的贷款可以更加稳定,间接有利于资产质量。从宏观上看,监管提倡金融盈利主体,所以降低银行的负债成本,保证足够的盈利空间也是非常可取的。   

  

  收入角度:存款成本直接影响净息差和利息收入   

  

  目前,在传统银行的收入结构中,净利息收入仍占最高比例,而资产、负债和净息差决定净利息收入。在资产负债结构中,贷款和存款占比最高,因此贷款收益率和存款成本率都对净息差和净利息收入的增长率有重要影响。   

  

  存款成本率对现阶段的净息差尤为重要。近年来宏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政策引导金融整合惠及实体,因此贷款收益率持续下降(尤其是对公企业和小微贷款)。然而,由于存款市场竞争激烈,短时间内很难降低利率定价。因此,在2020年开始的本轮降息周期中,银行净息差明显收窄,2021年下半年才逐渐企稳。在这种环境下,存款成本非常重要。如果未来存款成本利率下行,将有效缓解净息差收窄的压力;如果存款成本利率继续刚性甚至逆势上行,将进一步挤压净息差,削弱银行盈利能力。   

  

  存款成本率通过净息差进一步影响收入增速。2020Q2以来,大部分银行净利息收入同比增速持续下降。核心原因是贷款利率下行导致净息差收窄。虽然大幅度的货币宽松促进了资本和生产规模(主要是信贷)的快速扩张,但很难通过“以量补价”来加速净利息收入。因此,该行营业总收入的同比增速也持续下降(直到2021Q2,增速受到投资收益和低基数的提振),收入增速是评价该行当前业绩的关键指标。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2022年存款成本率能够降低,有助于净息差拉平甚至上升,那么银行收入增速也会上升;如果存款成本率反而上行,银行的净息差会进一步收窄,收入增速会持续疲软。   

  

     

  

  风险角度:低负债成本间接有利于资产质量稳健   

  

  表面上看,存款成本和资产质量没有直接的相关性,但实际上,债务成本会间接影响资产质量。如果负债成本率很低,那么银行放贷时就不需要追求过高的利率,净息差就很可观。考虑到风险和收益的等价性,高利率的贷款往往潜在风险更高,而优质企业的贷款利率更低。因此,存款和债务成本比率低的银行有更大的空间来控制风险偏好。   

  

  领先的招行是低负债成本,高资产质量的典范。招行的负债端优势明显领先于同业,活期存款占比高,存款成本率极低。因此,在资产端的公司业务上,招行主要以优质战略客户为主。虽然获得的贷款利率相对较低,但得益于低负债成本和高利率零售贷款业务的优势,其净息差仍领先同业。更重要的是,这些战略客户资产质量优良,避免了经济下行时对公贷款资产质量大幅波动的压力,保证了利润的稳定。   

  

  宏观角度:降低存款成本更能推动银行让利实体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非对称降息”冲击净息差。如前所述,银行让利给实体企业的主要方式是降低贷款利率,尤其是对小微企业和制造业。在这一轮贷款利率快速下降的过程中,由于长期   

  

  从分红和资本的角度,保证银行利润可以更好地惠及实体企业。我们进一步强调,既要保持银行净息差等收入覆盖经营成本,又要保持净利润稳定增长。因为净利润是银行补充内生资本和向股东分红的核心来源,如果净利润持续下降,资本不足也会制约银行对实体企业的信贷能力,分红减少也会间接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从实际利润指标来看,近十年来银行业ROE持续下降,2020年疫情影响后会明显降低。因此,资本充足率指标也存在潜在压力。目前国有大行继续保持30%左右的分红比例,同时满足目前的资本监管要求。但作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未来必须满足更高的资本监管要求,目前仍有差距,因此降低债务压力、保持利润增长至关重要。   

  

  在此背景下,我们强调未来银行业要积极推低存负债成本率,从操作层面保证净息差维持在合理水平,有效防范操作风险,同时保证银行自身的盈利能力。在利润稳定增长的趋势下,可以不断形成内生资本补充,进而投放贷款给实体经济。同时可以降低贷款利率,保证金融营利性实体的空间。(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2022年是存款成本改善的重要转折点。由于存款竞争激烈,   

银行长期面临揽储压力,因此监管引导存款成本降低的工作必须循 序渐进。2019 年以来监管全面规范存款行为,我们认为 2022 年将是存款成本改善见效 的拐点年份,其中存款定价机制改革的作用最突出。

  

近年来全方位规范存款市场,“高息揽储”时代结束

  

我国存款利率上限目前受自律机制约束。我国利率市场化循序渐进,虽然 2019 年 8 月 LPR 改革加速了贷款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但目前存款的定价仍要参考基准利率,并且由 央行通过自律机制来管控上限。前文已述,2015 年 10 月以来,存款基准利率已多年没 有调整,目前 1 年期、3 年期的存款基准利率分别是 1.50%、2.75%。

  

实际揽储层面,自律机制允许银行根据基准利率上浮定价,所以各类银行(尤其客户基 础薄弱的中小银行)普遍通过形形色色的方式“高息揽储”。在 2021 年 6 月定期存款定 价机制改革以前,常见的“高息揽储 ”方式包括:

  

  


  

1)对小额普通定期存款,国有大行、中小银行的上限分别为基准利率上浮 40%、50%, 所以部分中小银行的 3 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可以达到 4.125%。

  

2)对 20 万元以上的大额存单,国有行/股份及城商行/农商行的定价上限分别为基准上 浮 50%/52%/55%,这意味着农商行 1 年期、3 年期大额存单的利率可达 2.325%、 4.2625%,实践中很多中小银行甚至大型银行都选择“顶格上浮”。

  

3)结构性存款的“高档利率”明显高于一般存款,部分银行通过设计“假结构”来保证 获取最高利率,实质上跨过了定价上限,但这种模式已于 2020 年被监管禁止。

  

4)近年来中小银行、民营银行创新推出形形色色的智能存款,灵活运用计息方式和提 前支取规则提升实际收益,跨过定价上限,但这种模式也于 2020 年被监管禁止。此外, 由于以前各区域监管尺度不一致,也有部分地方银行直接开出高利率定期存款。

  

监管闭环已经形成,“高息揽储”时代基本结束。针对存款市场,监管层 2019 年以来连 续出台政策规范银行行为,重点抑制中小银行“高息揽储”行为。2020 年疫情后银行让 利实体,导致净息差快速收窄,负债(存款)成本压力更加突显,这也让监管层决心出 台更多政策,全面封堵各类高利率存款类产品。我们认为经过两年以上的规范整改,目 前居民已经很难买到高利率定价的存款产品,降低存款成本的效果将逐步显现。

  

结构性存款“量价齐跌”,规模大幅压降。在各类“高息揽储”工具中,结构性存款是规 模最庞大的核心产品,尤其是本轮监管收紧以前广泛流行的“假结构性存款”,基本保证 实现最高档次收益率。但 2020 年疫情后,结构性存款被全面整改,规模大幅压降,保 底利率也明显走低。截至 2021 年 12 月末,结构性存款的规模已经从 2020 年 4 月末峰 值 12.1 万亿被压降至 5.1 万亿,占银行存款总额比例降至 2.4%。不过,2022 年 1 月 由于信贷先行加速投放,而短期企业投融资需求仍然疲弱,造成结构性存款强势反弹新 增 8924 亿元,但我们判断后续仍将重新进入下降趋势。

  

  


  

2021 年 6 月存款定价机制改革,拉开降成本序幕

  

存款定价机制改革是降低存款成本的关键步骤。2021 年 6 月,央行调整了存款的利率 定价自律机制,将存款利率的报价方式,由原先“基准利率上浮一定百分比”调整为“基 准利率+上浮点数”,调整有两层含义:1)从报价形式上和贷款 LPR 接轨;2)更重要 的是,同时下调了长期限定期存款的利率上浮程度,以降低存款成本。以国有大行为例, 三年期定期存款原先的利率上限是 2.75%X140%=3.85%,但改革后的上限被降至 2.75%+0.50%=3.25%。尽管同时一年期及以内的短期限存款利率上限被上调,但考虑 综合影响,仍然有利于降低总体存款成本。

  

我们认为这次存款定价机制改革将小幅降低存款成本。长期以来,存款成本的监管难度 比较大,常常难以全面顾及,因为银行自身有动力用新的产品形态来规避政策、高息揽 储。所以,只有当所有类型的固定收益储蓄类产品都受监管约束时,降低存款成本的政 策才能见效,而本次政策推出的背景正是连续两年全面规范市场。

  

本次存款机制改革的效果将主要在 2022 年开始体现。银行揽储通常集中于一季度开门 红阶段,而 2021 年政策发布时已经二季度末,对 2021 年存款成本影响有限。因此, 我们将重点跟踪 2022 年开门红期间大额存单等价格走势,观察存款成本降低的效果。 从 2021 年下半年发行的大额存单来看,部分银行已经开始下调长期存款的价格。以 3 年期 20 万起投的个人大额存单为例,2021 年下半年起,农业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 行、江苏银行、南京银行等发行的价格较前两季度及去年同期均有所下调,而短期限存 单的价格基本稳定,所以存款成本或许已经在降低。(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预计存款成本小幅下行确保净息差走平在存款定价机制改革作用下,定期存款利率 2022 年预计下行,同时 T+0 银行理财在监 管新规推动下收益率也将下行,存款的整体竞争环境改善。我们认为存款成本改善利好 净息差,预计 2022 年银行净息差保持平稳。

  

  


  

预计 2022 年 T+0 理财和定期存款利率下行

  

从居民理财角度,T+0 银行理财(即“类货基”)和定期存款代表无风险利率水平,前者 是每天可以申购、赎回的高流动性理财产品,后者是流动性低、安全性高(刚性兑付) 的存款产品。我们预计 2022 年这两类产品的收益率都将下行。

  

2022 年 T+0 理财收益率将下行。T+0 银行理财本身是在资管新规过渡期内崛起的银行 理财产品,2021 年 6 月末规模已经大幅增长至 7.78 万亿元,自 2018 年资管新规启动 以来,有效弥补了“老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的规模收缩。T+0 银行理财优势非常突出: ①高流动性,每天可以申购、赎回,和货币基金一样;②用摊余成本法估值,无需忍受 净值波动,和货币基金一样;③收益率水平持续高于货币基金,这得益于此前银保监会 对投资端的监管规则比证监会更宽松。但是,第三点优势自 2021 年 6 月起将逐步消失, 随着 T+0 理财新规正式落地,监管规则将和货币基金趋于一致,那么收益率的差距也将 逐步收敛,我们预计 2022 年 T+0 理财收益率将持续下行。

  

对于长期限存款占比较高的银行,本次政策的改善效果会更显著。我们以存款机制改革 后 2021 年 9 月相对 5 月存款加权平均利率的变动情况为基础,根据上市 银行 2021 年中报披露的不同期限存款余额进行加权测算,对上市银行 2022 年存款成 本的变动情况进行了预测。整体来看,预计 2022 年存款成本率较 2021H1 小幅下行, 其中长期限存款占比高的银行,存款成本下降幅度相对更明显。

  

存款成本改善将有利于银行保持净息差平稳

  

2020~2021 年银行净息差持续下行,我们判断 2022 年净息差的基本趋势是走平,部分 定价能力强的银行净息差有望回升,相反定价能力弱的银行小幅走低。核心逻辑:

  

1)资产端的新发放贷款利率可能继续小幅下行,原因在于 2021 年 12 月,2022 年 1 月 LPR 连续下调,同时随着房地产贷款额度边际放松,新发放的住房按揭贷款利率在供需 关系推动下,利率预计降低。

  

  


  

2)金融市场利率在货币宽松环境下,预计低位运行,因此资产端的投资收益率和负债 端的金融市场负债成本率预计不会有明显转向,基本保持平稳;

  

3)负债端的存款成本率预计受益于政策效果,小幅降低,这将一定程度上抵消资产端 的新发放贷款利率下行影响,因此我们判断净息差总体呈现走平趋势。

  

投资分析:哪些银行受益存款成本下行?在存款成本下行的拐点年份,我们认为核心能力突出的银行最受益。一方面,高息揽储 的博弈环境改善后,负债端客户优势突出的招商银行更受益,揽储竞争压力缓和。另一 方面,资产端能力突出的银行,如果负债成本改善,则对净息差非常有利。

  

负债端定价能力:

  

招商银行本身是负债端优势很强的银行龙头,可以看出其存款成本明显低于同 业,得益于活期存款占比很高,而大量活期存款来源于零售 AUM 的长期沉淀。正常情 况下,招商银行的存款成本下行空间相对有限,但本次定价机制改革是一次降低成本的 机遇。考虑其零售客户基础和经营能力很强,我们判断招商银行的存款成本率 2022 年 将下行,有利于净息差保持韧性,继续领先同业。

  

2022 年我们继续看好招商银行,核心投资逻辑包括:

  

1)银行财富管理龙头,我们预计财富管理业务(特别是高净值客户)将继续带动手续费 净收入、零售 AUM 高增长,从而带动总收入实现较快增速;

  

2)资产质量保持历史最佳状态,不良率、拨备覆盖率等指标均为历史最优水平,同时房 地产风险敞口可控;

  

  


  

3)负债及存款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有利于净息差保持韧性,这将有利于其传统信贷 业务经营业绩优于同业。

  

邮储银行是具备高成长属性的国有大行,近年来积极推动零售转型,且其本身拥有庞大 的分支机构网点和县域客群基础。从负债端来看,邮储银行个人存款占比非常高,2021 年 9 月末达到 88%,显著高于国有大行平均值 53.8%,且整体上以定期存款为主,活 期存款占比仅 36.6%。从负债成本角度,由于农村县域市场利率市场化程度相对低,因 此同样类型的存款产品,邮储银行的成本率相对低于城镇。随着存款定价机制改革及全 市场的长期限定期存款价格走低,对于负债端结构有特色的邮储银行也更有利,在维持 负债成本优势的情况下,能够保持净息差的韧性。

  

资产端投放能力:

  

对于资产端投放能力强劲的宁波银行、常熟银行等,核心能力在于挖掘收益率可观、资 产质量优异的信贷资产。所以,负债端或存款端的成本率一旦跟随市场环境改善,则明 显有助于净息差抬升和利息净收入加速增长。

  

核心逻辑包括:

  

1)资产端小微贷款预计延续高增长,普惠金融试验区战略不断向异地复制推广。在中 大型银行普遍面临“资产荒”的背景下,资产端能够快速扩张是稀缺优势;

  

2)净息差拐点 2021 年确立,2022 年预计继续保持同比回升,得益于小微贷款占比不 断提升+贷款客群进一步下沉,同时也受益于存款成本的改善;

  

3)资产质量优异反映核心风控能力,资产质量已经历经多轮周期考验,2021 年末不良 率低至 0.81%,充分保证利润释放能力。

  

  


  

我们预计常熟银行 2022、2023 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 20.14%、20.04%,基于 2022 年 02 月 18 日收盘价,常熟银行对应 2022 年 PB 估值为 0.99X。

  

核心逻辑包括:

  

1)传统信贷业务凭借优异的治理机制和区域经济优势,资产规模继续保持高增速,不 断兑现高成长逻辑;

  

2)财富管理成为当前重点业务,集中资源推动,有望拉动手续费净收入加速增长;

  

3)资产质量一如既往优异,房地产风险敞口非常低,2022 年预计资产质量保持优异。

  

我们预计宁波银行 2022、2023 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 20.23%、23.48%,基于 2022 年 02 月 18 日收盘价,宁波银行对应 2022 年 PB 估值为 1.73X。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未来智库 - 官方网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