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买基金的人赚钱的有多少,2022年基金还能不能涨了

  

  2022年的基金投资明显比2021年难,从年初开始就连续下跌。前期所有的热门板块,如军工、新能源、医药等,都出现了明显的回撤。   

  

  你的基金今年还为你赚钱吗?   

  

  我看了很多知名基金,发现2022年至今能不能赚钱,能不能再创新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含金量”。   

  

  

得银行者,得 2022 开年

  

  

  “含银量”是我从“含金量”中杜撰出来的词汇,用来指基金持有银行股的比例。   

  

  2022年至今,申万32个一级行业指数中,能上涨的行业只有7个,其中银行以6.17%的涨幅位列第一。   

  

     

  

  显然,主动型基金持有的银行股比例越高,2022年至今的业绩就越容易占优。   

  

  笔者之前提到,今年有两位不差的知名主动基金经理是银行股的受益者。   

  

  一个是工行战略转型的杜洋。该基金今年迄今上涨2.32%,去年三季报前十大权重股中有4只银行股;另一个是林英瑞,由广发伊瑞牵头。该基金今年迄今上涨了4.55%。刚刚公布的去年四季报显示,前十大权重股中有三只银行股。   

  

  当然,同样知名的基金经理邱东荣也在四季度加入了重仓银行股的行列。他管理的价值一路领先,大幅提升了常熟银行的仓位(2022年今年迄今上涨13.16%),今年以来净值上涨6.96%。显然,这一职位的增加也起了作用。   

  

     

  

  在四季报中,邱东荣也对新一年的投资方向做了明确的表述。   

  

  对于大盘价值股中的金融板块,邱东荣表示,看好与制造业产业链相关、服务实体经济、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区域银行股。这类银行经营稳健,基本面风险低,估值极低,成长性高。   

  

  如果持有这些“含金量”很高的基金经理,2022年自然不会那么难。但是,更多的挂靠在其他基金的人,仅仅因为“含金量”而改变持有基金的选择,显然是一件掷地有声的事情。   

  

  其实最简单的提高“含金量”的方法,就是在原有基金组合的前提下,至少增加15%至20%的银行指数基金配置,比如市场上使用目前规模最大过百亿级的银行 ETF(512800),这也是周行业动能中的I型轨道。   

  

  当然,如果你是场外投资者,可以选择其挂钩基金(A份额:240019;股吧:006697),从而在不改变原有布局的情况下,快速增加银行板块的持仓敞口。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不建议通过直接买入银行股来增加“含金量”——太难达到预期效果。   

  

  这些年银行股分批上市。下表为中证银行指数前十大权重股。这些银行你可能很熟悉,但很多其他银行可能不知道。   

  

     

  

  但问题是,从今年以来的行情来看,银行股的行情也是极度分化的。   

  

  以2022年前上市的41只银行股为例。表现最好的银行成都银行上涨21.25%,表现最差的银行瑞丰银行也下跌2.039%。   

  

  对于一个不熟悉银行股的投资者来说,只是挑着买,跑输指数和银行ETF的概率很大。   

  

  是的,今年以来,银行ETF(512800)上涨了6.01%。从下表可以看出,同期只有11只银行股跑赢银行ETF。   

  

     

  

  以上列举的银行中,有邮储银行等五大行之一,有招商银行等零售巨头,也有兴业银行等老牌股份制。至于城市银行,就更多了,真的不规范。   

  

  41只银行股中有11只跑赢银行ETF,比例只有26.83%,也就是说买银行股跑赢银行ETF的概率只有四分之一多一点――既然如此,还不如老老实实买银行ETF,避免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悲剧。   

  

  

银行股行情具有可持续性吗

  

  

   EarlETF的老读者可能会问,你从2020年末开始加仓银行股,到现在快一年了,银行股却没见太大起色。   

  

  的确,过去一年多来,我一直持有银行指数基金。虽然没有显著的回报,但即使打成平手,也能轻松跑赢沪深300指数——更重要的是,今年以来的这部分仓位,让整个组合稳定了很多。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银行股的价值只体现在“抗跌”上,但未来可能会在“攻”中表现出来。   

  

  一个不可忽视的信号是过去一周政策的“信号”。   

  

  1月20日,央行先于市场宣布将5年期LPR下调5bp,为近20个月来首次,一   

年期 LPR 同步下调。

  

1 月 17 日,MLF 和 OMO 利率下调 10bp。次日,央行副行长刘国强表示,「保持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点」。

  

这一连串的货币政策调整,显然不能等闲视之。

  

国信证券银行业首席王剑在《你竟然忘了贷款降息对银行是利好?》一文中表示,贷款利率下降主要利好资产质量,虽然息差回落,但相比与息差,资产质量的重要性高出 「10 倍的数量差」,数量级完全不在一个次元。

  

新财富首席,白金分析师邱冠华亦表示,「不要低估稳增长的决心」,「推动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 并不会对银行行情形成本质影响

  

原因在于:①让利的形式是 LPR 降息,对此市场已有预期。

  

②让利的方式是负债成本和资产利率一起降,而非银行单方面让利,监管已经逐渐认识到需要先控负债成本。

  

③让利的结果是稳增长,有利于银行贷款本金回收,银行板块当前估值已经破净,没必要纠结利息。

  

其实如果注意到近期银行和地产的联袂上涨,就更能明白其中的逻辑――房产稳了,银行按揭贷款质量就问了,利润预期和估值预期,自然也稳了。

  

A 股银行股是不是太悲观了

作为持有银行基金挺久的基民,看到王剑兄 「你竟然忘了贷款降息对银行是利好?」 标题时,很能体会其 「哀其不幸」 的心情。

  

下表是最新的 AH 股比价,虽然银行股方面,A 股的定价长期要比 H 股高,但是以溢价率的变动来看,其实已经是历史上偏低的水平了。

  

类似招商银行这样有口皆碑的零售王者,A 股反倒是折价 7% 了。

  

  

下表是招商银行 A 股相对 H 股过去两年的折溢价走势,近期的折价水平已经是历史上偏低的水平了――而且很清晰可以看到,这是招商银行 H 股领涨所带来的。

  

  

平心而论,这两年 A 股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机构资金,从前两年追逐核心资产到去年追逐周期股和小盘价值股,对于银行股始终是不待见的。

  

但与之相比,香港作为金融股重镇,投资者倒反而是对银行股颇为关注,近期甚至通过沪股通和港股通来增持 A 股的银行股。

  

下表是招商银行的沪股通机制下港股机构的持仓情况,可以看到近期持股量不断上升,持股占比从年初的 7.28% 已经上升到 7.73%,增速凶猛。

  

  

其实,招行只是一众被港股资金增持银行股的缩影。

  

下表是通过沪股通增持的银行股按照持股比率排名的前 20 名,可以看到就是今年迄今短短的十来个交易日,许多银行的港资持有量都出现了两位数攀升,类似常熟银行更是 50% 的攀升。

  

  

相比香港资金,A 股投资者是不是太悲观了。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虽然 A 股投资者整体对银行股还不算乐观,但已经有聪明资金开始加仓银行 ETF 了,过去 5 日出现了明显的资金净流入。

  

ETF 资深玩家都知道,许多先知先觉的机构,往往倾向于通过 ETF 来进行大笔的进出,其资金流向,具有一定的预见性。

  

  

从悲观到乐观如何催化?

当然,从先知先觉到集体认知,还是一个渐近的过程。

  

那么,银行股怎样才能重新获得 A 股投资者的青睐?

  

这里还是要放上一张来自华安证券的估值重塑三阶段图。

  

  

正如此图所言,一个版块的估值要被市场重塑,离不开消息面到基本面的持续 「正反馈」。

  

银行股此前的问题就是基本面看似不错,但缺乏消息面的正向刺激,以至于许多投资者而对基本面的改善置若罔闻。

  

过去一周,银行的基本面终于出现了可喜的利好消息,这无疑使其有望踏上估值重塑的第一步。

  

而紧随其后的,则是 2021 年业绩快报的第二步了。

  

国盛证券最新的一篇研报,对此有分析,看好 「春季躁动」:

  

  

说了半天银行股的政策面和基本面,还是要回到银行股的技术面。

  

从下图可以看到,银行股经过过去一周的上涨之后,再次来到了前期箱体震荡的上轨。此刻,是重回箱体继续震荡,还是掀翻顶盖继续新高?

  

  

从下面的 RSI 指数走势来看,从 40 点出发如今逼近 70 点,初步确认了向上趋势。

  

从趋势投资的角度,热爱短线的交易者,不妨用好银行 ETF(512800),在箱体打破继续向上时紧跟趋势追入;当然若是长期持有的基民,通过银行 ETF 联接基金 (A 份额:240019;C 份额:006697) 换仓的方式,比如每天增加 1 个点的银行基金持仓,逐步将基金组合的 「含银量」 提升,或许是更稳健的策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