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ts english实景英语课堂,watts max

  

  本主题分为三个部分:   

  

  三百年前人们是如何学习外语的?(一)欧洲传教士学习汉语、广东语、英语,没有实物。   

  

  三百年前人们是如何学习外语的?英语系两位大神的中国之旅   

  

  下半部分:当广东英语遇上洋泾浜英语   

  

  今天,我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经常会在网上查字典或者查翻译来记忆和学习。那么第一批学英语的中国人和第一批学汉语的外国人在没有字典和互联网的情况下是怎么学的呢?   

  

     

  

  前面提到过,我们查不到它是什么时候出版的。但是1815年在广州流行一本叫《鬼话》的小册子,它用粤语指导英语发音。   

  

  1843年上海开埠后,上海洋泾浜英语闻名全国。   

  

  宁波交通便利,又靠近上海,所以大量宁波商人转向上海。为了帮助宁波商人学习英语,《1860年》是由五位在上海懂一点英语会话的宁波商人在 《英话注解》 编撰的。   

  

  作者之一的冯泽夫,在《序》中说,因为宁波人很早就去广州和外国人做生意,所以他们也想学习英语,直接和外商接触。但是当时存在的英语学习书都是用粤语方言注释的英语学习书,宁波人根本看不懂。于是他们决定用宁波方言做一本带注音的英语学习书。   

  

  《英话注解》各国有军事、天文、地理、季节、银数、洋数、五金、进出口等40大类。每类选取若干常用词,用宁波方言汉字注音:   

  

  东家(东家)哭六次,胡俟(学校)是苦主,当铺(当铺)、茶铺(茶铺)、地沙铺(小房子),司马是喜欢的。   

  

     

  

  由1874年,,人曹翔编写的上海话英语注音手册在 《英文入门》 .正式出版   

  

   《英文入门》 把课程从语音、词汇、句子由易到难划分,比较有启发性:   

  

  你什么时候来中国?   

  

  你在中国呆了多久了?   

  

  贺郎的盲人助理培育皮肤标记,但他感叹说。   

  

  我在中国已经十年了。   

  

  自从我来到中国已经十年了。   

  

  拿起一块石头,吞下欧洲的一家新公司。我很抱歉,但是我很抱歉。   

  

  如果你懂上海话,如果你试着连读这些汉字,你会发现曹翔的注音相当准确。   

  

     

  

  渐渐地,一系列著名的“洋泾浜”英语在上海发展起来。   

  

  根据百度百科:   

  

  洋泾浜,原为上海的一条河流,位于原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之间。后来填成了一条路,就是现在的延安东路。洋泾浜英语是指没有受过正规英语教育的上海人所说的蹩脚英语。它的一个特点是不讲语法,另一个特点是可以用中文逐字转换成英文。   

  

  当然也是因为英法租界地区英语使用频率高,所以大家靠汉语发音记忆的英语体系也叫洋泾浜英语,和广东英语意思一样。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记住洋泾浜英语,有个上海人杨勋,当时在上海跟一个美国传教士学英语,说标准英语。   

  

  为了帮助大家学习英语,1879年杨循编辑了《 《英字指南》 是中国最早的英语书.》   

  

     

  

  另一个最著名的 《别琴竹枝词》 .是杨循,他总共写了100个竹枝词,用汉语谐音词引入洋泾浜英语。其中“别琴”原本是英语商务的类似汉语发音。英国人民听了觉得好笑,于是就取笑它,创造了pidgin这个发音相近的英语单词,来代表这一系列不准确的英语发音。于是渐渐地,洋泾浜英语变成了“洋泾浜英语”   

p> 在《别琴竹枝词》的序言中,杨勋开宗明义地解释说:

  

“别琴”二字肇于华人,用以作贸易、事端二义。英人取之,以为杜撰英语之别名,盖极言其鄙俚也。

  

而第一首词则写道:

  

“生意原来别有琴,洋场通事尽知音。不须另学英人字,的里温多值万金”。

  

  这一段《竹枝词》中写了4个英语词:“别有琴”自然是指“别琴”,即pidgin;“的里”是three(三),“温”是one(一);“多”是two(二)。

  


  

  


  

之后,在1884年上海的点石斋出版了一本英语会话书,书名叫《无师自通英语录》。这部书突破了《鬼话》只以单词为核心的编排方式,而代之以译成汉语的英文句子为核心,里面包含了英语会话900句。

  

――它仍采用汉语的字词来标注英文的读音

  

  

例如:

  

How many chapters are there in this book?

  

好美呢却迫忒儿司阿儿则儿意因祭司不克?

  


  

  


  

而在国内,有两位初代学英语的代表人物。

  


  

第一位是袁德辉,清代翻译家、林则徐幕僚。

  

原籍四川,曾经在马礼逊创办的马六甲英华书院学习,并加入天主教。

  

会英文、拉丁文、粤语和当时的官话。1839年,被林则徐聘作译员。1839年袁德辉还给林则徐译过给英女皇的照会。

  


  


  

第二位是曾国藩次子曾纪泽(1839-1890),他在1877年(光绪三年)袭侯爵。1878年(光绪四年)出任驻英、法大臣。他是第一位――在西历元旦当天向各国驻京公使说出“Happy New Year”的清朝外交官。

  

曾纪泽

  

而美国驻华使馆头等参赞何天爵(Chester Holcombe,1844-1912)是曾纪泽的好友,他说:

  

纪泽是一位出类拔萃孜孜不倦的学者。在家为其父守丧期间,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他仅仅借助《圣经》、《韦氏大词典》、Watts 's Select Hymns、《赞美诗选》和一些习字课本,花费了近三年的时间努力自学英语。

  


  

相比起用音标去学习英语,他更喜欢自创的“西洋字调音合并之法”。曾纪泽曾表示他是以中国传统音韵之学治英文,可以总结为“以反切之法,为拼音之方”。

  

曾纪泽的学习笔记。

  


  

  

其实在仔细搜索过这么多的资料之后,我便知道了“第一位学习外语的人”根本是不存在的

  

要把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相互翻译,学习通透,绝对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几代人的经验和积累,以及一些伟大的语言学家的刻苦和毅力一点一滴地把两门语言之间相会贯通。

  

而这个艰辛的过程是如何困难重重,我们已经可以想象得到。

  

通过这么多人的努力而获得的今天的成果,是切切实实的让我们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感谢他们的付出,也钦佩他们的能力和精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