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优秀案例学习,胃溃疡型癌症状

  

  记得我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个老头听说我在看一本哲学方面的书,就告诫我,45岁之前不要看哲学书。   

  

  上周,我刚刚过完45岁的生日,似乎就要成为“老人”了。现在,我不仅在读哲学书,也在为别人写哲学书。当然,读者不限于45岁以上的人。   

  

  45岁是人生开始走下坡路的标志。生活渐渐失去了新鲜感和丰富感,人们习惯了行走在“阴影的王国”里。为了“老”得更久,我也开始练气功,就像公园里那些一大早的老太太一样,处理着尚未被科学证实的“负面物质世界”。   

  

  虽然在自己的思想花园里看起来阳光明媚,但这几年,我确实有一种抑郁的感觉,并不是完全的抑郁。   

  

  现代西方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交锋,德国古典哲学的高歌猛进,现代西方哲学之间的长期激烈对抗和论战,在中国旁观者看来,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从中国哲学的“发展”到今天,人们反感的不是某个哲学流派或理论,而是哲学本身;这才揭示了中国哲学的真实面目。   

  

  但在对哲学有“专长”的人保持敬而远之的同时,“哲学有什么用”的问题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击倒我的一点点傲气,总是在我得意忘形进入角色的时候剧透现场。   

  

  两年前,当我写下那篇40万字的《思辨的张力》,也就是后来被称为苦口良药的文章时,我跟一个朋友说,我想“改变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说出来就觉得心里发虚。“改变”?你能改变它吗?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都是老一套,你的书没人看,更别说看懂了。我们能做什么?或者说“改进”而不是“改变”。也有问题。为什么要改变?为什么原来的思维方式不好?例如,一头牛一直在吃草。你要“改良”它,给它加油,好吗?哪个更好?大自然还是吃草的。换成汽油,就毁了。   

  

  这本书出版了。有一段时间,我把它看得一文不值。它既不能改变也不能改善任何事情,就像一个聋哑婴儿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山谷。只是因为我自恋,所以时不时的打开,再嚼一次。   

  

  自从我写了之后,引起了我胃里严重的“克己”(胃溃疡)。毕竟它改变了我,让我感受到了它对我的意义和价值。不管对别人有没有用,都是我。我认识到了自己,我就是这样的人。   

  

  至于别人会怎么说,或者会不会有人说,根本不代表什么。那又怎样?说几句恭维话怎么样?我不再天真,以为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是那么容易沟通的,真正的沟通大多落在沉默之间。   

  

  我们这一代人真的是背负了太重的包袱,或者像人们常说的带着讽刺意味的“活得太累了”。我们属于世纪末的一代,但在世纪末之前,我们已经落伍了,已经被那些脚步轻快、行动灵动的后来者远远地抛在了不毛之地。   

  

  当我们说要“改变”某样东西时,在现代青年看来可能很可笑,因为我们是认真的;但是当我们说不想再“改变”什么的时候,他们又会感到困惑,因为我们是认真的。   

  

  是的,我们太认真了,所以也活得“累”。但我们活得更多,活得更充实。不是,怎么能叫“活着”呢?有时候我们觉得太累了,想稍微休息一下,但是马上就醒了,听着听着,拉起沉重的双腿,蹒跚前行。因为休息意味着不存在和死亡。   

  

  其实“改变”某个东西的想法会让人觉得很累,但是不想“改变”某个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会让人感觉更加疲惫,因为人失去了生活的支撑点,不得不把整个沉重的自我作为自己个人的责任来独立承担。   

  

  他会发现,没有现成的、既定的支点可以让他撬动地球。他必须移动的是他自己,他必须在一片空虚中自己建立一个支点。   

  

  他也会发现,在空虚中建立自己的支点对他来说是生死攸关的事情,就像哲学家没有自己的原创哲学,或者艺术家没有自己的原创作品,他永远活不下去,即使他依然会被大家称赞,即使他比那些想创新的人“活”得更舒服;但人们赞美的不是真正的“他”,而是一个“皇帝的新装”。那些让他同时感到“舒服”的奖励,就成了他的殉道者。   

  

  当我带着“改变”的意图从事学习时,我看起来很“累”,但实际上很容易,因为我不必确定我在做什么,如何做。一切都取决于要改变的“什么”,就在我面前准备好了。   

  

  扫描二维码收听   

  

   《姜人生哲学到底――20位哲学家的生命策略》   

  

  但是,一旦我把这个“什么”摆出来,我突然好像觉得“轻”了,但这种轻松感又立刻伴随着不知所措,不知所措。人必须用自己的存在来填补无边的空虚;但人不是神,只是一粒灰尘。他能做到吗?然而,人是一种类似于上帝的存在。或者说,上帝其实是人的本质。在上帝创造世界之前,他是多么孤独:   

  

  世界的大师,   

  

  没有朋友,极度缺乏,   

  

  他为此创造了许多神灵,   

  

  体现自己的快乐,从而获得满足感。   

  

  ―席勒《友谊》   

  

  同样,如果一个人真的对自己有责任感,对自己生命的珍贵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这种失落就会对他形成强大的压力,迫使他去探索生命的意义——对自己的意义。   

  

  “人生没有意义。”―――“个人是没有意义的。”真的是这样吗?说这种话的人,如果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是不值得照顾的;仔细一想,就引出了一个问题。所以,讨论人生有没有意义就够了。   

了每个活着的并被赋予唯一一次生命的人的“责任”。

  

生命从此就至少有了一种最基本的意义,这就是:探求生命的意义。或者说,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自我探求。这种探求,在理论上,就是哲学;在实践上,就是艺术。更确切的说,它就是作为艺术的哲学和达到哲学层次的艺术。

  

曾经有学生问我:什么是哲学?我回答很干脆:哲学就是生命,是作为生命本身的生命。从历史上看,“什么是哲学”是数千年来哲学家们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

  

科学家可以不讨论什么是科学,数学家可以不讨论什么数学,艺术家也可以不讨论什么是艺术,唯有哲学家不能不讨论什么是哲学。哲学的这种独特性,恰好表明它就是生命本身,因为生命不是别的,它仅仅是对生命的追求,说得直白一点,生命就是“要活”。

  

人每时每刻实际上都面临着哈姆雷特所说的“活,还是不活”的问题,只是他并非时刻都意识到这一点。他把“要活”变成一种日常的“习惯”:

  

人们每天摄取各种营养,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避开随时随地可能的危险,为的是能继续活下去,但一般人对于“活着”的意义,对于继续“活下去”的理由,从来不过问;他甚至不觉得自己是“要”活着,而只觉得自己“被活”,甚至觉得“要活”挺累人的,“被活”则显得轻松、潇洒。

  

这种活法,实际上是生命的腐败和解体,它也许会散发出某种烂苹果的香味,也许还会酿出些为醉人的酒浆,于沉沦和麻醉之中自得其乐;但只要他还有意识,“死亡”、“虚无”、“不存在”的暗影将始终笼罩着他,使他在梦魇中惊醒,使他觉得最潇洒的莫过于干脆“不活”――但他又没有这胆量,因为“选择”不活仍然是一种活法,他却缺乏选择不活的活力,他连死都只能像死人一模一样地去死、“被死”。

  

据说,「学哲学就是学习怎样去死」。我同意这种说法,但是还想补充一点:只有活人才能、也才愿学习怎样去死。一具行尸走肉,本来就不曾存活,死对他构不成什么威胁。

  

因为他用不着学习怎么死,那根本不是“他的”死,他只是偶然地遭遇到死。我们看到许多人,他的行为、意图和计划,就好像永远不会死一样。有人直到临死的一刻,都并不直接面对面地考虑死的问题,或即便考虑,也只为活着的人考虑,而不为自己考虑,好像他的死只与别人有关,而与他自己不相干似的。

  

当然,直到临死才来考虑死的问题,才把死当作“自己的”问题来考虑,一般来说是“太晚”了。人应当尽早地考虑自己怎么死的问题。这不是说,人早早地为自己买下棺材,为临死那一刻作准备,而是说,人生下来就在走向死亡,人时刻应把自己当做一个“必死者”来看待、来筹划,才能有一种要活、要更多的活的渴望,有一种“赶快活”的紧迫感。

  

只有考虑到自己怎么死,才是真正地考虑怎么活;人只有时时面对死亡,才能立即做他一生最想做、最重要的事;也只有生命力强的人,才可能习惯于面对死亡,熟悉死亡,而不是害怕和逃避死亡。

  

这样的人,才真正是一个独立的、自由的、不为外界所动而能动地把自己实现出来的人。

  

这样看来哲学,我们可以说,哲学在通常意义上是完全“无用”的,也决不能“改变”任何东西;但哲学的“无用之用”也正在于此,它能激发人的内在生命力和生命意识,使人成长和成熟。

  

对于没有个人、自我的人来说,哲学什么也不是;对于真正有了自我的人来说,哲学可以是一切。然而,改变了个人,不也就改变了社会吗?

  

社会无非是一些个人组成的,任何个人的改变也不会不对社会留下痕迹,正如一位哲人说的,你要对社会有所贡献,首先必须把你自己变得不再是个混蛋。否则的话,你越把自己奉献出去,社会就越糟糕。

  

但对于哲学来说,这种“社会效益”毕竟只是它的一个结果,而不是它的出发点。这正如艺术一样。艺术家如果时时关注的只是他的作品给人带来什么教育意义和启发意义,他的作品就「只能成为道德说教」。

  

哲学家当然也要考虑世界、社会、历史等等问题;但他之所以要考虑这些,只是因为他在考虑自己的问题时发现,他自己的问题同时也就是别人的问题、全人类问题。

  

而如果从不想到自己的问题,其结果必然只是从一个人一时一地的不自觉的情绪冲动出发来判断一切,只是虚假地“超越个人”、“胸怀世界”,实际上仍局限于浅薄的个人。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说:

  

我的受苦和我的同情算什么呢?然则我贪求幸福么?我贪求我的工作罢了!

  

一切均为虚妄。唯有工作是实在的,“我的工作”。

  

要做自己愿做的工作。这样,工作得越多,就生活得越多。

  

世界的支撑点全在生命,而生命的支撑点,就是生命自身。我想。

  

微课推荐

  

这个世界上,是不是只有我自己才是真实的?

  

为什么有时候我觉得一切都没有意义?

  

上帝是想用我遭受的苦难摧毁我吗?

  

幸福是我们每个人活着的终极目标吗?

  

  

如果哲学既不是你接下来要考的科目,也不是你挣钱的工作,你却会偶尔思索着这些奇奇怪怪的问题,那么从某种角度上说,你也是个“哲学家”。

  

因为这些疑问的本质就是哲学,就是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自己?如何判断是非对错?如何看待世界?如何对待生死?

  

我们思考这些哲学问题,是因为生命中受到过太多有关爱恨、欲望、空虚、绝望等等问题的困扰,想不通生命中的这些“大问题”时就像患上感冒,浑身不自在,虽然不至于致命,但总是脑袋不清醒,迷惑无助遗憾的是这些“大问题”不像感冒那样捂捂汗,喝喝水就能轻松战胜的。

  

这些精神上的“大问题”,往往出现在人生的那些关键的转折点上,想要成功顺利地渡过那一个个关键的转折点,最终迈向更为开阔的天地境界,就需要透彻地理解生命的真谛,清楚地领会世界的真实。

  

人生活到底其实活一个清楚明白,其它都是次要的。而这件事情,似乎只有哲学才能真正让你办到。

  

哲学的智慧河流,发源于往哲先贤们的辩论与洞见,影响了科学、宗教、艺术等人类文明成果至今。面对源远流长的哲学史,卷帙浩繁的哲学著作,你需要一位专业、有趣的“摆渡人”。

  

为此,三联中读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姜宇辉,带来《姜人生哲学到底 ――二十位哲学家的生命策略》,愿你从哲学思考中认识如何活着,以及活着的意义。

  

  

点击试听专栏

  

《姜人生哲学到底――20位哲学家的生命策略》

  

专栏主讲人

  

姜宇辉,他是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是学生口中渊博、风趣的“姜帅”;

  

他硕士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与著名的哲学家萨特、福柯是校友;

  

他不仅是一位哲学学者,也是一位当代艺术研究者和实践者,从后现代哲学到前卫的声音艺术,“最酷的哲学教授”非他莫属。

  

他在中读“学会幸福”精品课的“失落”一讲收获了铺天盖地的好评:“脉络清晰”、“娓娓道来”、“让人深思”的讲解得到了数千人的共鸣――

  

01

  

20位哲学家醍醐灌顶的生命策略

  

普通人学习哲学,并不是要做学问,而是想从哲学中获得启示,再匹配到自己的人生经验上,不断地思索、怀疑、反思从而组织成自己的哲学,找到应对各种问题的方法。

  

这门哲学课程将围绕人生中有关孤独、爱恨、生死、迷惘、欲望等20个“大问题”展开,每个“大问题”分为5讲,为你讲述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叔本华、尼采、加缪、柏拉图、萨特等20位古今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从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策略。

  

02

  

104堂跨越2000年哲学史的智慧课程

  

这门课程不追求“效率”,并非把教科书式的哲学导论直接扔给你,而是精心地把艰深的思想“研磨”成生动的故事和轻松的讲述,用一整年的时间,通过104堂课程,带你一点点了解漫长的哲学史和哲人的思想精髓。

  

主讲人会为你解析《存在与时间》《理想国》《沉思录》《会饮篇》等20本经典哲学著作的精华内容。涵盖古希腊罗马哲学、近代早期西欧哲学、德意志古典哲学、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内容。

  

03

  

100+部文艺作品的哲思与启示

  

每堂课程开始,主讲人都会以一部电影,一本小说或一首乐曲切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从鲜活的感情经验和体悟出发,再上升到哲学性的疑问和反思,让听众更轻松地打开哲学思考大门。

  

另一方面,好的文艺作品除了娱乐的功能,背后还包含着一种生命体验、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深刻地理解文艺作品背后的内涵,不拘泥于自我,更加了解他人,了解外部世界。

  

课程大纲

  

01 孤独5讲:只想做自己,有什么错?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02 快乐5讲:快乐,绝非你想的那么肤浅

  

――亚里士多德,《尼可马各伦理学》

  

03 痛苦5讲:苦难,才是人生的真正试炼

  

――叔本华,《世界之为意志和表象》

  

04 勇气5讲:真正的勇敢,是勇于改变和超越自我

  

――尼采,《悲剧的诞生》

  

05 欲望5讲:为什么我总是想要更多,更多,更多?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06 节制5讲:完美的人生,就是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柏拉图,《理想国》

  

07 空虚5讲:为什么我觉得所有一切都没有意义?

  

――克尔凯郭尔,《恐惧与战栗》

  

08 创造5讲:我就是那一抹不同颜色的烟火

  

――柏格森,《创造进化论》

  

09 迷惘5讲: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我要往哪里去

  

――荣格,《寻找灵魂的现代人》

  

10 明智5讲: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最懂你自己

  

――马可奥勒留,《沉思录》

  

11 怀疑5讲:当你开始怀疑一切,至少你已经开始探寻真理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

  

12 信念5讲:保持清醒,才是坚定不移的首要前提

  

――福柯,《癫狂与文明》

  

13 命运5讲:我不知道下一步走向哪里,但我必须走下去

  

――斯宾诺莎,《伦理学》

  

14 自由5讲:我就是我自己的立法者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

  

15 绝望5讲:为什么所有的一切都在摧毁我?

  

――加缪,《西西弗神话》

  

16 希望5讲:这个世界,是所有世界中最完美的

  

――莱布尼兹,《神义论》

  

17 恨:为什么人们总是无法和谐相处

  

――霍布斯,《利维坦》

  

18 爱:你可以怀疑一切,但你绝不能怀疑爱情

  

――圣奥古斯丁《忏悔录》

  

19 生: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20 死:逆死而在

  

――列维纳斯,《总体与无限》

  

…….

  

持续更新

  

(本课程内容以实际播放为准)

  

大咖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