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的四大精髓,知行合一真的好难吗

  

  王阳明在隆昌讲学时首次提出知行合一。在被问到“朱禄不同于鲁”这个经典问题时,他也给出了经典的回答,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知行合一。   

  

  

01 龙场坎坷遭遇的感悟

  

  

  王阳明贬谪隆昌极其坎坷,多数人早已心灰意冷,甚至绝望。但是王阳明在逆境中表现出了自己非凡的内心力量。   

  

  在被席书问到经典问题时,王阳明的回答也很经典:知行合一   

  

  他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即使身处逆境,他也没有放弃成为圣人的宏伟理想。而看似失意的事情,也让他的操作多姿多彩,充满活力。   

  

  不仅如此,他的学识在这一时期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因为他远离了繁华和喧闹。   

  

  王阳明适应了龙场的生活一段时间后,开始在当地讲学。他告诉他的仆人他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以及他对个人生活的反思。虽然他们不太明白为什么这个官员与其他官员不同,但他们仍然可以感受到王阳明的善良和简单,以及他对学术研究的坚持和信念。   

  

  与此同时,也有学者不远千里,跟随自己来到贵州。这让王阳明非常兴奋。他需要和他的弟子们一起讲课,谈谈他的感受。   

  

  所以他经常带着徒弟去旅行,了解当地的真实生活,他也经常带着徒弟去农田里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他的弟子们也经常被老师乐观执着的心情所感染,对他更加尊敬。   

  

  

02 希望弟子保持内心宁静

  

  

  王阳明当时的心境,可以从他的诗中看出:‘听课有真乐,谈笑无俗;记住风的繁荣,一千年的共同目标。   

  

  在被席书问到经典问题时,王阳明的回答也很经典:知行合一   

  

  可见当时王阳明还是很帅的。但毕竟弟子各有各的事,当地条件相对落后,也让很多人难以适应。在这里住上两三天,他们就会回来,这往往会加重王阳明的失落和沮丧。   

  

  在他心里,王阳明希望这些弟子不要被物质生活的安逸和奢侈所诱惑,无论外在的物质环境优越还是贫穷,都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对学问孜孜不倦的追求。   

  

  可惜真正能达到这种程度的人只有少数。   

  

  

03 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

  

  

  王阳明在隆昌讲学悟道,流传颇远。当时很多学者都希望和他面对面讨论交流。   

  

  郑德四年(1509年)的一天,贵州副使苏夕来到龙场。他来到这里,问了一个经典的问题:朱和鲁不一样。希望王阳明能回答这个问题。   

  

  在被席书问到经典问题时,王阳明的回答也很经典:知行合一   

  

  这里的朱是指朱,陆是指陆九渊。两人都是南宋时期的大思想家,但思想却大相径庭。这个问题也是后来的学者希望得到解释的问题。   

  

  王阳明当然不可能有想过这个问题。他已经有自己的主见了。然而,当苏夕具体问到这一点时,王阳明并没有直接给出明确的回答。而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称之为“知行合一”。   

  

  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观点时,苏夕并没有立即被说服,而是带着怀疑回来了。回去后,他整晚都在反思这个观点,然后回来求教。   

  

  几经周折,我终于领悟了这种观点的精髓,兴奋之情难掩,但对王阳明的敬意与日俱增。   

  

  在被席书问到经典问题时,王阳明的回答也很经典:知行合一   

  

  为此,他特意邀请王阳明到贵阳书院讲学,以为可以把自己的知识传播给书院里的学者。王阳明欣然同意。   

  

  郑德四年(1509),王阳明赴桂阳书院讲学近一年。王阳明的行动被记录在《明史》上,相信他的讲课已经达到了‘贵州学者从一开始就知道学习’的水平,这无疑是对王阳明的一种褒奖和赞美。   

  

  王阳明在贵州书院所说的,正是他当初在隆昌悟出的道理,即‘知行合一’之论。   

  

  其实,与其说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不如说他付诸实践并加以论证。这就是为什么他受到苏夕的邀请,并有这么多弟子追随他。   

  

  知行合一,在今天,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好方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