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是什么医嘱,im是什么app

  

  相信大部分人都和我一样经历过腰痛,有时候腰痛的痛苦是永远不会忘记的!腰痛可能会让人感到害怕,但经常听到老人说:年轻人没有腰!事实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人的生活压力与日俱增。无论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奋斗。长期不良坐姿、姿势性、职业性腰部损伤导致腰部肌肉慢性损伤,引起腰部疼痛,已经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疾病,逐渐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下腰痛最常见的原因——腰肌劳损,以及相关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什么是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是腰肌及其附着点的筋膜、韧带甚至骨膜的缓慢移动性损伤炎症,是引起腰痛最常见的原因。   

  

  

引起腰肌劳损的原因有哪些?

  

  

   1.腰部在活动中承受的重力很大,受力也比较集中。当我们从事弯腰、搬运重物等体力劳动时,脊柱需要运动,维持脊柱稳定的腰痛和背侧肌肉也会超负荷运转,以维持脊柱的稳定。长此以往,肌肉会出现代偿性肥大增生。   

  

  2.长期不正确的腰部姿势会导致腰部肌肉持续紧张,使肌肉中的小血管受到压迫,血液循环不畅,供氧不足,代谢产物堆积,刺激肌肉形成破坏性炎症。   

  

     

  

  3.腰椎韧带、筋膜、肌肉本身的血供都不是很好。一旦受伤,修复和愈合是缓慢的。同时,伤后无卧床休息,脊柱仍频繁活动,干扰了腰椎韧带、筋膜、肌肉的修复过程,造成局部组织的损伤病灶和临床疼痛长期存在。   

  

  4.即使损伤已经修复愈合,但由于疤痕组织结构不够牢固,一旦脊柱移动或重量失去平衡,脊柱的杠杆作用可作用于受伤部位,引起腰痛复发。   

  

  5.部分患者因腰椎外伤后处理不当,延误治疗,导致腰椎运动缓慢损伤。   

  

  6.除了外伤因素外,长期暴露于潮湿、寒冷和腰骶部结构性因素(先天性)均可引起慢性腰椎劳损,在临床上也很常见。   

  

  

腰肌劳损有哪些临床表现?

  

  

   1.无明显诱因的慢性疼痛为主要症状。这种疼痛的特点是酸胀疼痛,是间歇性的。如果病情恶化,就会变成持续性的。   

  

  2.腰背部有固定的压痛点,常位于肌肉的起止点附近或神经与肌肉的交界处。如果在压痛点进行叩击,可以减轻疼痛,这也是与深部骨病的区别之一。也就是我们老百姓常说的:我腰痛,拿个锤子就舒服了。   

  

  3.不同的压痛点可在不同部位产生反射性疼痛。   

  

  4.单侧或双侧骶部痉挛的患者,肌肉收缩出现膨出。随着患侧腰肌收缩,骨盆可倾斜,腰部显得僵硬,起身翻身费力。   

  

     

  

  

腰肌劳损如何诊断?需要做什么影像学检查吗?

  

  

  一般来说,腰肌劳损的诊断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体格检查。有的病人会抱怨弯腰时间长了,腰酸背痛,稍微伸个懒腰就舒服多了。所以影像学检查很少用于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如何治疗?

  

  

   1.腰肌劳损严重时,应适当卧床休息,定期变换姿势。工作时应使用腰部保护腰部肌肉,但休息时应去除,以免造成二次消耗性肌肉萎缩,进一步加重腰部和脊柱的不稳定。同时要加强腰背部肌肉的锻炼,增强腰部肌肉抵抗创伤和压力的能力。   

  

  2.治疗腰部损伤的主要方法是腰部理疗。比如:电疗、蜡疗等。还可以结合按摩、针灸等治疗。   

  

  3.对于压痛点,找到最疼的部位后,可以采用局部封闭治疗。   

  

  4.腰痛可以口服非甾体抗炎药治疗。(请遵医嘱服用)   

  

  

腰肌劳损有哪些康复锻炼呢?

  

  

  当条件   

  

  1.小燕子法:具体方法如下图。每个动作持续3 ~ 5秒,然后休息10秒左右再继续。每天2-3次,每次20-40次。具体运动量要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而定。   

  

     

  

  2.五点支撑法:与小殷飞的方法相比,五点支撑法相对简单。具体方法如下。具体次数请参考小燕法。   

  

     

  

  总之,康复锻炼要以个体差异、循序渐进、适度为原则。如果患者康复运动后腰部疼痛或加重,应停止或减少运动量。   

  

  

如何预防腰肌劳损的发生?

  

  

   1.避免潮湿寒冷的环境:不要在潮湿的环境中睡觉。根据气候变化随时添加衣物,出汗下雨后及时更换湿衣。   

或擦干身体。

  

2. 急性腰扭伤:一旦出现急性腰扭伤,应积极治疗,卧床休息,防止转成慢性。

  

3. 当我们参加体育运动或剧烈活动之前,要做好准备活动,防止腰部肌肉扭伤。

  

4. 纠正不良的坐姿或工作姿势:如弯腰过久,或伏案过低等。在僵坐一小时后要换一个姿势。同时,可以使用腰部有突起的靠垫为腰部缓解压力,有助于避免出现腰肌劳损。背重物时,胸腰稍向前弯,髋膝稍屈,迈步要稳,步子不要大。

  

5. 防止过度劳累:腰部作为人体运动的中心,过度劳累,必然造成损伤而出现腰痛,因此,在各项工作或劳动中注意有劳有逸。

  

6. 睡硬板床:过软的床垫不能保持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所以最好在木板上加一张10厘米厚的软垫。

  

7. 注意减肥:身体过于肥胖,必然给腰部带来额外负担,所以减肥有助于减轻腰部负重。减轻腰部肌肉负担。

  

  

总结与推荐:

腰肌劳损是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的筋膜、韧带,甚至骨膜的慢行损伤性炎症,是腰痛最常见的原因。

  

引起腰肌劳损的原因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腰部肌肉负重大,长期的体力劳动维使维持脊柱稳定作用的腰背肌超负荷工作,产生代偿性肥大、增生。长期腰部姿势不对,会导致腰部肌肉呈持续性紧张状态,刺激肌肉形成损伤性炎症。而且腰部韧带、筋膜、肌肉自身的血液供应就不是很好,一旦发生损伤,修复愈合较慢。同时损伤后没有卧床休息,使局部组织的损伤病灶和临床上的疼痛长期存在。就算是修复后,瘢痕组织的结构不够牢固,容易引起腰部疼痛复发。腰部外伤后治疗不当,迁延而导致慢性腰部损伤。长期接触潮湿、寒冷及腰骶部自身结构因素(先天性)均可引起慢性腰部损伤,这些在临床上也很常见。

  

腰肌劳损临床表现:慢性疼痛是主要症状。这种疼痛的特点是腰痛为酸胀痛,呈间歇性,如果病情加重,则会变为持续性。在腰背部有固定压痛点,叩击检查压痛点时,疼痛反而可以减轻。不同的压痛点可产生不同部位的反射痛。腰部显得僵硬,起床、翻身费力。

  

腰肌劳损的诊断主要是靠患者的症状、体征及体格检查来进行诊断,很少使用影像学检查。

  

腰肌劳损治疗:卧床休息,定时改变姿势。使用腰围,同时应该加强腰背部肌肉锻炼,增强腰肌抵御创伤和应力的能力;腰部的物理治疗;还可以配合推拿、针灸等治疗。压痛点可以采用局部封闭治疗。腰部疼痛时,可以配合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物口服治疗。(请遵医嘱服用)

  

在腰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加强腰部肌肉锻炼,防止病情反复,具体方法有:小燕飞法和五点支撑法。康复锻炼应本着因人而异、循序渐进、适可而止的原则。如果康复锻炼后,患者出现腰部疼痛或者加重,就应该停止或者减少运动量。

  

预防腰肌劳损主要是:避免潮湿,寒冷受凉的环境;治疗急性腰扭伤,防止转成慢性;参加体育活动前充分热身;纠正不良坐姿和工作姿势;防止过度劳累;睡硬板床;注意控制体重。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认为我的科普对您有所帮助,动动小手点个赞和关注,如有疑问也可以留言,共同讨论。如果大家想了解哪一个疾病,也可以留言告诉我。您的关注,是我奋勇前行的动力!

  

#青云计划# #健康真社探# #清风计划#

  

参考文献:

  

Qaseem A, Wilt TJ, McLean RM, et al. Noninvasive Treatments for Acute, Subacute, and Chronic Low Back Pain: 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n Intern Med 2017; 166:514.Chou R, Qaseem A, Owens DK, et al. Diagnostic imaging for low back pain: advice for high-value health care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n Intern Med 2011; 154:181.Chou R. In the clinic. Low back pain. Ann Intern Med 2014; 160:ITC6.Chou R, Deyo R, Friedly J, et al. Nonpharmacologic Therapies for Low Back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 for an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Ann Intern Med 2017; 166:493.Dahm KT, Brurberg KG, Jamtvedt G, Hagen KB. Advice to rest in bed versus advice to stay active for acute low-back pain and sciatica.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0; :CD007612.Furlan AD, Giraldo M, Baskwill A, et al. Massage for low-back pain.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5; :CD001929.Liu L, Skinner M, McDonough S, et al. Acupuncture for low back pain: an overview of systematic reviews.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5; 2015:328196.Paige NM, Miake-Lye IM, Booth MS, et al. Association of Spinal Manipulative Therapy With Clinical Benefit and Harm for Acute Low Back Pain: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AMA 2017; 317:1451.Hill JC, Whitehurst DG, Lewis M, et al. Comparison of stratified primary care management for low back pain with current best practice (STarT Back):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Lancet 2011; 378:1560.Fritz JM, Delitto A, Erhard RE. Comparison of classification-based physical therapy with therapy based 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low back pain: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Spine (Phila Pa 1976) 2003; 28:1363.Franke H, Fryer G, Ostelo RW, Kamper SJ. Muscle energy technique for non-specific low-back pain.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5; :CD009852.Schaafsma FG, Whelan K, van der Beek AJ, et al. Physical conditioning as part of a return to work strategy to reduce sickness absence for workers with back pain.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3; 8:CD001822.Fritz JM, Magel JS, McFadden M, et al. Early Physical Therapy vs Usual Care in Patients With Recent-Onset Low Back Pain: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15; 314:145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