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偶像八下芽,完美偶像万万岁

  

  白晶晶   

  

  编者按:当场庆祝新年,每个人都很惊讶。澎湃湃部门推出春节特别计划《就地过年》,可见中国每一个地方过年背后都有一种朴实动人的深厚情感。这是本系列的第五篇文章。   

  

  “孩子,孩子,不要贪心。腊八之后是年。二十三个厨房日,二十四个扫屋日,二十五个磨豆腐脑日,二十六个买肉日,二十七个杀鸡日,二十八个面条日,二十九个馒头日,三十个借宿日。正月初二满大街走……”没想到,牛年将至,家族中的第10代人成了过年习俗最坚定的支持者。   

  

  家里有个“熊海子”,他的学习我没怎么关注,但是过年过节我特别关注。在一年级的教科书中,有一节课专门讲述春节习俗。刚开学的时候,他自学的很彻底,每天在家里念叨着“磨豆腐,做面条”,特别爱“过一个晚上”这句话,恨不得家里不能有个过年倒计时。   

  

  终于到了寒假,孩子们开始掰着手指头,天天盼着过年。腊月里,我的眼睛闪闪发光。从和奶奶一起做腊八蒜开始,我就爱上了美味的新年。   

  

  说实话,在异乡生活了十几年,早就习惯了“就地过年”。除了刚结婚那几年,我还担心过年该回谁家。有了孩子很多个“年”后,我不忍心看着孩子在旅途中操劳,选择把老人接到身边团聚。我的家乡早已成为我的故乡。   

  

  中年人真的很累。之前特别不喜欢“忙年”这个词。我一直想和家里的老人聊聊天。为什么我不能过简单的一年?明明超市里有包装好的腊八蒜和各种速冻饺子。非得剁蒜买醋翻箱倒柜找空罐吗?娇子,我要是不在小院子里割韭菜就好了。卷活馅的过程比较繁琐,那一口要几个小时才能烫好。何必呢?   

  

  但是,看着“熊孩子”在屋子里飞来飞去,在老人身后忙碌,满心欢喜地坚守着每一个新年的习俗。此时此刻,作为一个中年母亲,我心中的鞭炮麻花仿佛被点燃了一点点火花。无论是在另一个国家,还是在家乡,寻找年味的人,其实都是在寻找“人情味”,不是吗?   

  

  想想吧。中年人眼中的“故乡”,不仅仅是孩子的故乡。孩子们的“乡土过年”不就是他们过年的“归乡”吗?   

  

  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曾说“过年的味道越来越淡,只是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饭失去了吸引力……我妈每年过年都会抱怨:吃什么?您想吃什么?孩子说你想怎样就怎样,你想怎样就怎样。我必须年复一年保持不变。”   

  

  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年夜饭很随意,大多是中年人。老人们不肯减少过年的仪式感,孩子们兴奋地贴春联,剪窗花。   

  

  这个现象其实挺有意思的。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条长河,两端的人都喜欢坐船。相反,在河中央击水的人,已经失去了惊涛骇浪阻挡飞舟的精神,甚至想变成一条浅浅的咸鱼。这背后的原因大概是我划得太累了,没有力气欣赏沿途的风景。   

  

  谁不喜欢过年翻出记忆的小本子,回去当“熊孩子”呢?——舅舅舅妈给的红包,几张大团结塞在枕头下面。一觉醒来,拿出来数一数,生怕少了一个;为了发大财,我和表弟们在年夜饭的饺子大赛上玩得很开心,就因为饺子里包了硬币、枣子和栗子.   

  

  当曾经的“熊孩子”也有了自己的“熊孩子”时,中年人不妨重启童心,向孩子学习过年,擦亮眼睛寻找新年的真味,别让春节成为日历上模糊的一天。   

  

  编辑:沈斌   

  

  校对:丁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