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市场利率降低时债券价格,当市场利率上升时债券价值会下降

  

  最近在学习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的宏观部分时,觉得货币需求和利率这两个概念的关系很容易混淆,于是在这篇文章中写下了一些思考。   

  

  以下文章中引用的内容主要来自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货币被视为一种不会产生收入的资产(货币或现金),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有三种: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前两者基本与收入水平正相关,投机需求与利率负相关。对于投机性需求,在书中称为“投机性动机”,并给出以下定义(P422):   

  

  投机是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时机购买证券而持有一些资金的动机。   

  

  首先,该书阐述了利率与证券价格反向变化的关系,即当利率上升时,证券价格会下跌。然后进一步解释利率变化与投机需求之间的关系(P423):   

  

  任何预期债券价格会上升(即预期利率会下降)的人都会用钱购买债券,以便以后以更高的价格出售;相反,任何预期债券价格下跌的人都会卖出债券,并保留这些钱,以备债券价格下跌时购买。预期债券价格会下跌(也就是利率会上升),需要把钱留在手里的情况,就是对货币的投机性需求。   

  

  个人认为,读者在阅读这种说法时很容易产生误解,即把“预期利率会发生变化”(对未来的推测,但现在没有发生)理解为“利率在变化”(现在进行时),由此可以得出个人对货币投机需求变化方向的错误推断,即:   

  

  利率下降时,货币投机需求下降,而利率上升时,货币投机需求上升   

  

  这会导致读者对货币需求函数公式中货币投机需求与利率的负相关关系产生困惑。正确理解两者的关系应该采用静态分析的角度,即:   

  

  当证券价格处于低位(市场利率处于高位)时,人们会将手中的货币(不计息的现金)换成证券,以期未来获得更高的保费收入。所以此时对货币投机的需求较小;相反,当市场利率处于低位(即证券价格较高)时,人们倾向于卖出证券(获利回吐),换成现金等待下一次机会。所以对货币投机的需求很大。   

  

  简而言之,从静态分析的角度来看,高利率时对货币(投机)的需求小,低利率时需求大。   

  

  当然,凯恩斯告诉我们,货币需求与市场利率成反比。这种反向关系也可以从动态分析的角度来解释,但这里不用证券价格的例子,以免混淆。在凯恩斯眼里,货币不能产生任何收入,就像现金不能产生任何利息一样。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货币需求,即人们宁愿放弃利息也不愿持有现金。当市场利率水平上升时,代表性的存款利率也会上升,这将意味着人们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增加(持有现金会导致存款利息损失)。这样一来,更多的人会把现金存在银行,持有现金的动力就会减少,也就是对货币的需求会减少。   

  

  也就是说,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利率的提高将意味着人们将现金转换成银行存款(或其他可获利的资产)更加划算,因此对货币的需求减少。   

  

  并且在该书第二十章《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第三节关于“货币需求”的论述中,出现了一个非常令人困惑的句子(P595):   

  

  利率通过预期收入影响货币需求。利率越高,人们的货币需求就越大。   

  

  但是在第二页(P596)上写着:   

  

  R的上升使得非货币资产更有吸引力,从而减少了对货币的需求。   

  

  关于货币需求和利率的关系,这两句话是不一致的。我们来看第一句话,“利率越高,货币需求越大。”这里实际上是把利率看成货币的预期收益,用金融学中的现代投资组合理论来解释货币需求和利率的关系。从资产配置的角度来看,如果一项资产的预期收益上升,就会刺激投资者增加该资产在总资产中的份额(比例)。从金融的角度来看,货币不是零收益,而是一种无风险收益资产(类似于基金投资中的货币基金或者支付宝中的余额宝),这里的利率代表的是金融市场的无风险利率。当(无风险)利率上升时,会增强投资者在投资组合中配置货币资产的意愿。书中还提到(P595):   

  

  货币预期收益率的提高可以增加货币需求,而其他资产预期收益率的提高可以使财富所有者将货币转换为其他高收益资产,从而减少货币需求。   

  

  换句话说,如果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率高于货币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对货币的需求也会减少。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对利率与货币需求关系的解释不同于以前的凯恩斯理论。从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分析来看,利率的提高可以刺激货币需求的增加(表现为货币资产配置比例的增加),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也需要满足严格的限制(即其他类型资产的收益率没有货币资产高)。   

  

  以及“利率上升让飞钱资产更有吸引力……”这个推论其实如上所述。我们用机会成本来理解利率,把钱当成零利息资产,这里就不赘述了。   

  

  总之,之前对货币需求与利率关系的描述之所以完全相反,根本原因在于理论出发点的不同。在凯恩斯的理论中,货币不产生收入,所以无论通过静态还是动态分析,利率都与货币需求相反。   

变动关系;而对于金融学中的资产组合理论,则将货币看作一种金融资产,利率被视为其资产收益率,那么对能赚大钱的资产需求大成为人之常情。

  


  

其实在该章结束语的最后,我们也能看出一些端倪(P600):

  


  

关于货币需求理论的微观基础研究,经济学家主要提出两种理论。一是资产组合理论,强调货币作为价值储藏作用的货币需求。这种理论预言货币需求取决于货币和其他非货币资产持有的风险和收益.但这种理论难以解释M1这种狭义货币需求,而对解释M2或M3的需求有作用。M1主要用作交易媒介,强调货币作为交易媒介作用的货币需求理论称交易理论。

  

简而言之,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解释了人们为什么需要持有不生息的现金(M1),而资产组合理论则将货币看作资产(具有一定收益,例如M2和M3)而将不产生收益的M1排除在考量范围之外。两者对货币定义有所不同,导致其与利率关系的表述截然相反,在学习中注意辨析。

  


  

以上只是个人的一些看法梳理,如有不妥敬请指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