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网文字复制,学科网文件下载位置

  

  在江苏省苏州市,教研员被通俗地称为“学科带头人”。可见,教研员的作用举足轻重。总的来说,教研员需要履行研究、指导和服务的职能,他们是教学研究的领导者,是课堂教学的指导者,是教育发展的服务者。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他人”,教研员也需要成长。但是,教研员的专业成长在某种程度上仍然缺乏顶层设计,这似乎是自然的成长。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教研员的专业培养还是一个盲点,他们的专业发展主要靠自己的努力和体制内的自觉”。因此,如何赋能教研员的专业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   

  

  根据教研员的情境和实践特点,有必要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为教研员赋权。为此,我们以“十三五”项目“立德庶人区域教研整体改革实践研究”为载体,构建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大教研”模式。   

  

  “大教研”模式的构建,旨在转变教研的重心、模式和组织形式,实现教研员从专业指导向方向指导、从学科指导向专业支持的转变,实现教研员与研究者的双向融合,使教研员“从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不仅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赋能,也为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赋能。   

  

  “大教研”中的“大”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体现了思维方式上的“大理念”,即从科研的高度审视教研工作,实现“科研思维”与“教研实践”的有机融合,赋予教师和研究者强化学术意识的权力;二是操作策略体现“大视野”,即主张课题研究在课堂上进行,实现“两课”有序衔接,赋能教研员强化方法意识;第三,“大场”体现在时空情境中,即教学场在物理空间中呈现,研究场在关系空间中体现,从而构建“两场合一”的教研场,赋能广大教师和研究者强化实践意识。   

  

  一般来说,“大教研”的组织形式可以是“长短结合”,比如长期的项目研究进入课堂教学;也可以是“大或小”,比如围绕大主题的若干小课题(重大前瞻性项目等。).   

  

  新时期,教研员的继续教育和能力提升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重视,培训内容和方式不断创新。“大教研”是众多方法中的一种,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明确“大教研”的机制,在方式的相互转换中赋能专业研究。“大教研”是一种教学、科研、科研双向融合的整体运作模式。它既追求教育教学现象所呈现的“真实”,也追求隐藏在教育教学现象背后的“学术理论”。要揭示“学术理论”,必须强化研究意识。我们通过“大教研”促进教研方式的转变,进而强化专业研究意识。在观念、内容和方法的转变中,促使教师和研究者与书籍、专家和同行对话,在对话中学习和实践,通过对话澄清“学术理论”。   

  

  构建“大教研”体系,在角色互换中赋能专业指导。“大教研”提倡“以科研高度做教学研究,以科研程度做科研”。为此,我们加强了t   

  

  搭建“大教研圈”,赋能领域融合的专业服务。我们通过构建“大教研圈”实现教学场和研究场的统一,让教师和研究者“有更多可能的空间去做事”,不局限于学科、教研,更不局限于地域。教研员作为“大教研圈”中的核心力量,为不同学科、不同班级、不同学校、不同地域的教师专业发展赋能。一般“大教研圈”依托省级前瞻项目、课程基地、工作室、社区等。比如为推进国家级科研项目而成立的“教研整体改革合作课题组”,教研项目整合而成立的“小规模连接教育联盟”。通过不同项目和课程搭建的“大教研圈”,充分发挥教研员的能力,同时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和成长。   

  

  (作者是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所所长)   

  

  《中国教师报》第15版2022年05月04日   

  

  作者: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