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百万闲置资金怎么理财,有50万现金在手里如何理财最适合

  

     

  

  2022年资管新规正式实施,银行理财进入净值时代。近期,在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下,理财产品收益出现波动,产品收益大幅回调甚至跌破净值的现象日益增多。   

  

  Wind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17日,剔除近半年无净值的产品,全市场28821款银行理财产品中,有2036款产品净值在1元以下,约占7%。最近一周收益为负的产品有5333只,最近一个月收益为负的产品有4203只。   

  

  银行理财为什么会亏损?净值化时代,不管理财产品叫什么名字,基础资产主要有三类:债券、非标资产、权益类资产。这三类资产近期表现不佳,成为净理财大幅撤离的主要原因。   

  

  一是债券市场。's理财产品的主要投资对象为债券,占总投资资产的68%,为理财产品的基本收益做出了贡献。不过,最近债券市场也出现了大幅调整。先是地产债大规模违约,然后1月以来债券收益率快速上涨,三是可转债市场见顶回落。   

  

  首先,截至目前,存在信用风险的房企超过20家,涉及债券超过8万亿。如果算上商业票和非标违约,总额可能已经超过10万亿。任何理财产品如果投资房地产债券,其净值都可能大幅下降。   

  

  其次,1月24日以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67%一路走高至2.88%左右。债券的价格和收益率是相反的,债券市场进入持续回调,而“固定收益”基金的赎回导致利率债的抛售,进一步加剧了回调的压力。   

  

  最后,转债市场见顶回落,中证转债指数已经从最高的438点跌至400点左右。   

  

  年初以来二是权益市场。a股的这一轮下跌超出了大多数投资者的预期。上证指数从3650点跌至3023点,沪深300指数从4950点跌至3943点。考虑到2021年实际上已经调整了一年,之前涨幅巨大的消费、医药、科技行业的高估值已经被大大消化,这样的跌幅确实出乎意料。   

  

  于是,“固定收益”就变成了“固定收益-”。更有甚者,这一轮大跌直接触发了理财产品的警戒线和止损线。一旦触及警戒线,投资经理无法加仓,意味着不会有新的资金进场,缺乏承诺的市场将继续下跌。一旦跌到止损线,投资经理必须卖出止损,导致越卖越多,越跌越卖。与此同时,投资组合也从浮亏变为大幅亏损。   

  

  三是非标收紧。非标(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是指不在银行间市场和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资产,如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等。在监管高压下,非标资产的收益和供给大幅下降,平均收益从过去的5.5%-6.0%下降到3.8%-4.2%。   

  

  投资者应该如何理财?随着资管新规的实施,债券交易所破发是必然趋势,理财净值也是如此。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理财难度必然会增加。   

  

  投资者未来应该如何管理个人财富?建议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来选择产品。   

  

  对于极度厌恶风险的投资者来说,目前市场上仅有的保本产品是单家银行总金额在50万以下的存款、国家信用担保的国债、保险公司保本保息的年金保险以及增加的终身产品。如果本金损失的可能性不能接受,可以从这些资产中进行分配。但是,这些产品的收益水平相对较低,可能会下降   

  

  银行理财本质上是“固定收益”,其设计初衷是通过股票和债券的匹配来实现稳健的高收益。如果投资者接受了波动,也就认可了“固定收益”的投资理念。除了继续持有银行理财产品,还可以考虑优质公募和私募“固定收益”基金。基金自诞生以来,一直是净值化运作,基金公司在投研能力和运作经验上相对更成熟。   

  

  另外,如果投资者有3-5年不需要的长期闲置资金,较好的选择是持有型基金,即持有期结束前不能赎回的基金。持有期在一年以上的固定收益基金和持有期在三年以上的股票型基金,可以帮助投资者克服市场波动可能带来的错误决策,通过长期持有来平衡风险和收益。   

  

  值得强调的是,我们的理财资金一定是闲置资金,用于日常生活开支的资金不应该用于理财。在疫情严重的情况下,尽量保持充足的现金流,防范外部风险。   

  

  这次理财产品大面积破发,无疑告诉投资者,在网络理财时代,理财产品会像基金一样涨跌互现。面对这种情况,投资者需要接受净值型产品的波动性,有涨有跌,股票和债券也是如此。同时结合自身的风险偏好和资金属性做进一步的选择,用长期投资来跨越市场周期。   

  

  风险:上述观点、分析和预测、观点仅是在特定市场条件和/或某些假设条件下的分析判断,并不意味着适用于所有情况,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或收益保证。以上观点和看法仅为作者个人观点和看法,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和观点。具体产品信息以产品合同为准。投资者应认真阅读产品合同、风险揭示书等法律文件,关注产品投资风险和损失风险。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