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八大主流货币简称,基础货币高能货币强力货币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改革范围也从实体经济向金融领域延伸。金融体系依靠规模增长的发展逻辑难以满足实体经济多层次、多元化发展的需求。杠杆率高、效率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失衡、资源配置失衡、货币传导机制不畅、经济对债务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等问题亟待解决。   

  

  金融供给侧改革作为实体经济的血液,就是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率,根据实体经济的转型需求及时调整金融市场,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纠正错配,改变双轨制利率体系降低实体企业融资成本,挖掘新动能,在稳增长和防风险之间寻求平衡。   

  

  如今,金融供给侧改革正在有序推进,但也存在挑战。对于挑战,我们可以借鉴历史。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原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近日在第五届复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梳理和回顾了上世纪90年代金融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并对当前金融改革提出建议。   

  

  回顾1993年,宏观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这是中国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里程碑。这项改革涉及财税、金融、价格、外贸、投资、企业等领域,其中财税和金融是重点。   

  

  从整体上看,这次改革既完成了当时控制通货膨胀的重要任务,又与其他改革相配合,基本解决了宏观经济稳定性不足和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基本确立了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的宏观调控,初步形成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相互协调,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以下内容根据楼继伟演讲内容整理:   

  

  改革的背景和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对于中央银行、金融和专业银行,也就是后来的商业银行如何发展,业内有过激烈的讨论。这一讨论是在整体经济改革的背景下展开的。   

  

  1984年,中国由农村改革转为城市改革,即综合改革。1986年初提出的“价格、税收、财政”配套改革方案,还没实施就夭折了。1987年后实行统包统分,以农村经验为基础,主要包括企业、部门、财务、信贷、外汇“五大合同”。   

  

  实行全包后,在嵌套的全包制下,政企不分、市场与监管不分,扭曲了资源配置,导致顺周期行为,造成了1988年的严重通货膨胀。为什么会有顺周期行为?主要原因是城市承包不同于农村承包,不同于农民承包。交了“公粮”,剩下的就是自己的了。因为种粮效率低,农民变成了农民工。而城市承包,比如税收承包,缴纳的是固定数额的税,所以企业会多生产、多投资、多消费,不再需要纳税;比如信用契约,尤其是再融资契约和基础货币契约,释放出高能货币,迅速造成通货膨胀。   

  

  1989年和1990年,情况开始得到“整顿”。虽然通货膨胀率下降了,但经济效益却很低。1992年,行政紧缩和管制大大放松,通货膨胀迅速上升。这个的本质是五合同制没有变。如果当时不进行全面改革,1988年高通胀的局面就会重现。其中,改革的重点之一在于金融体制,这是1993年开始、1994年启动的金融改革的背景。   

  

  在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要建立中央集权的货币政策决策和执行体制,还是要建立中央集权的决策和分散执行体制?第二,专业银行是否实行集中管理   

  

  对于这五个方面,各方意见不一,没有达成共识。   

  

  改革的决策和成效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6月,“十三条”紧急措施发布,可视为控制通货膨胀和金融改革的大纲。改革主要集中在十三个方面。   

  

  第一,“守住基础货币的闸门”。“现在,最重要的是严格控制货币发行。货币发行是基础货币供应量最重要的指标。这个指标不受控制,不知道会走向何方。”   

  

  第二,“要坚决制止银行违规放贷。”   

  

  第三,“要坚决制止乱集资。”   

  

  第四,“严格控制信贷规模”,“主要采取禁止性措施,抑制金融领域的违法行为,整顿金融秩序,同时继续通过规模控制来控制通货膨胀。”   

  

  第五,“准备再次上调存款利率,还是为了储蓄保值”。   

  

  第六,“中国人民银行应加快改革”。人民银行各级机构要把自己的营利性金融机构分离出来,没有盈利动机,回归货币当局本位。   

  

  第七,“专业银行应保证支付”。这一条是专业银行唯一法人化和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职能分离的基础。它明确了货币政策的执行,实行集权制,否定了专业银行的附属银行业务方向和货币政策的分散控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各级专业银行要与自身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其他经营机构,包括房地产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等,在资金、财务、人员等方面彻底脱钩”,这是金融分业经营的基础。   

  

  第八,“要把投资体制改革和专业银行改革结合起来”。“既然基建是政策性的,那就要通过金融债券、金融投融资、建国等方式长期发信。   

用银行来解决这个问题,产权要国家控股,银行贷款要配套。政策性的贷款和商业性的贷款要分开”。这一条是三大政策银行成立的基础,也是政策性和商业性分开,专业银行转成商业银行的基础。

  

第九,“国库券的发行任务一定要限期保证完成”。“今后要确定一个原则,财政赤字只能通过发行国债解决,不能再向银行借支。”银行指的是央行,这是理清央行和财政关系的重要基础。

  

第十,“今年已经确定的发行股票和在海外上市的计划要落实”。“不开一个正门,不好取缔黑市”,“但是一定要规范化,要按照我们已经颁布的法律来规范”,这是坚决规范发展股市的基础。

  

第十一,“要抓紧研究加强外汇市场管理,稳定外汇的比价”。这是问题导向,没有提出究竟怎么办,但是接着开始准备汇率并轨,不久后的1994年1月1日,实行了汇率并轨,并到了单一市场轨。1996年实现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和经常项下可兑换。

  

第十二,“要抓紧研究整顿房地产市场的办法和政策”。这和我们如今面临的金融杠杆过高是同样的局面。

  

第十三,“要加强税收管理,堵住乱减免税的漏洞”。

  

“十三条”是按临时性措施提出来的,但实际上是针对“包税制”提出的政治措施,是治标和治本相结合,这为治本的一系列改革指明了方向。

  

再来看改革的成效,实现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管理单一化;转化了专业银行的经营机制;实现了银行政策性和商业性的分离;形成了规范统一的资金市场,建立全国统一有序的总行之间的同业拆借;实现汇率并轨,经常项下可兑换。

  

改革的思考

  

1994年推出的金融改革在建立现代金融体系方面走出了坚定的一步,我们有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改革必须冲破既得利益的阻碍。当时央行和专业银行有很多房地产公司、证券公司,这和自己的地位不一致,要把它分离出来,这有很大的阻力;货币政策回归单一目标也有很大的阻力。

  

第二,相信市场的力量,汇率并轨到市场轨,让价格起作用,相信公平竞争会提高整体效率。

  

第三,坚信宏观调控是中央事权。金融市场的改革要把防御风险放在第一位,把机构的风险管控和提高整个社会的风险文化放在第一位。

  

如今新时期下,面对的任务和使命更加艰巨,利益纠葛也更加复杂。要依靠市场的力量,利用法制化的手段逐步化解矛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