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买菜是什么时候有的,叮咚买菜是什么时候上线的

  

     

  

  烧钱换来的是规模而不是利润,丁咚买菜是互联网下半场典型的失意样本。   

  

  2021年6月最后一周,生鲜电商双雄“每日优鲜”和“丁咚买菜”相继上市。不过两人都很快从“双雄”变成了“双熊”。   

  

  每日新鲜(MF。US)上市当天就破了;DDL的收盘价。美国仅比发行价高2美分。上市第二天,丁咚买菜市值一度突破100亿美元大关,但随后走势急转直下。   

  

  截至2022年1月13日,两家公司的股价分别为11.32美元和4.64美元,尚未回升至发行价。   

  

  除了业内普遍存在的“持续亏损”问题之外,丁咚的杂货店购物也带来了坏消息。一位认证为丁咚购物的员工近日在社交媒体上透露,丁咚购物已经开始大裁员,具体比例为采购50%,算法30%,运营30%,招聘10%-20%。   

  

  在这场“熊对牛”的竞争中,被抢了“生鲜电商第一股”光环的丁咚,买菜又一次走到了悬崖边上。   

  

  01 “裁员”不能止血   

  

  根据声乐员工透露的信息,丁咚购买食品。这次裁员有两个特点。   

  

  1.规模大,有员工表示,相比高峰期,公司少了几万员工。   

  

  2.公司和员工在善后问题上存在分歧。以常见的裁员补偿纠纷为例。只有N,却没有N ^ 1。一些没有与丁咚达成购买食品协议的员工准备接受仲裁。   

  

  对于大规模裁员,丁咚购物1月13日回应:个别岗位变动是公司正常的组织资源调整,部分岗位的招聘需求也在正常释放。目前业务运行正常。   

  

  事实上,相比其他行业,互联网行业每年年底都会有一轮“员工优化”。常见的做法是271,即20%超预期,70%符合预期,10%未达预期。   

  

  结合近两年互联网行业的趋势,这种行业裁员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裁员”背后折射出的公司现状。然而,丁咚的杂货购物现状并不乐观。   

  

  上市前募资阶段,其募资规模从最初的3.57亿美元缩减至0.94亿美元。这种变化受到了先于丁咚购物上市的天天鲜的影响,天天鲜上市当天就被破,打击了资本市场对生鲜电商平台的信心。   

  

  上市前,游仙的日价值约为38亿美元。破发后,其市值仅为22.74亿美元。现在已经下降到不到11亿美元。丁咚在购买蔬菜之前的市场估值约为50亿美元,但现在不到27亿美元。   

  

  显然,市场信心的缺乏导致丁咚购买粮食并主动缩减筹资规模。虽然这有助于其顺利完成筹资,但却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已经捉襟见肘的现金流再次承压。   

  

  尚未达到“规模经济”阶段的丁咚仍在亏损。2018年以来累计亏损117.26亿元,且亏损仍在扩大。   

  

  2021年第三季度,丁咚在杂货购物上的净亏损为20.1亿元,与2020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42%。   

  

  同时,虽然营收也在大幅增长,但111%的增速依然跑输亏损增长。也就是说,即使裁员消息被官方辟谣,丁咚也真的很难买菜了。   

  

  那么,谁能帮助丁咚购买粮食,走出亏损的困境呢?员工支出是第一个被排除的选项。   

  

  在丁咚杂货购物的成本构成中,比重最大的是销售成本,第三季度占61.65%。第二大成本项目是绩效成本,占总额的89.77%。   

  

  相比销售的成本,业绩的成本也更大,但由于涉及到分销环节,如果投入大幅减少,必然会影响用户的反映,与其简单粗暴的减少投入,不如优化效率。   

  

     

  

  即使包括受限制的短期投资资金,丁咚购物2021Q3也只有68.16亿   

  

  丁咚购物于2017年推出,互联网比它更早接受新鲜食品。但是,无论是C端的购物,还是B端的美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把商业模式贯穿其中。   

  

  根本原因不是创业者不够努力。有内外两个因素。   

  

  “表”的原因是,与日常优秀的生鲜食品相比,它正在放缓扩张,而丁咚的杂货购物仍在加速扩张。   

截至2021年9月31日,在全国37个城市拥有1375个前置仓。

  


  

而每日优鲜截至6月末的前置仓数量,已经减少至625个,相比于2019年的1500个缩减了近一半。

  


  

所谓前置仓,是指将200至300平方米的小仓库设置在离消费者相对较近处,以便实现即时达。叮咚买菜“29分钟送达”的口号,正有赖于此。

  


  

在互联网行业,为了扩大规模而烧钱抢占市场的打法,屡见不鲜,叮咚买菜大规模铺前置仓也无可厚非。

  


  

目前看,前置仓与GMV、营收呈现出相似的走势,这是叮咚买菜向资本市场要钱的最大底气-投入换来了增长。

  


  

2018年,叮咚买菜的GMV只有7.4亿元,2020年增长至130.3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319.2%。营收从2019年的38.8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13.3亿元。

  

  

既然扩大前置仓占领市场是必不可少的,那就只能从其他地方找利润。

  


  

叮咚买菜一直在增加SKU,进而提升客单价。2021年,叮咚买菜上线了毛利更高的“快手菜”,希望借此拉高客单价。

  


  

截至2021年一季度,叮咚买菜SKU从生鲜扩张到日化用品,共12500个。此外,叮咚买菜还投资建设了鲜食工厂。

  


  

这两个动作与711、便利蜂等便利店相似,都是旨在通过做深SKU的价值,提升毛利。

  


  

SKU业态的丰富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刺激了客单价的增长,招股书显示,叮咚买菜的客单价从2019年的41元,增长至2021年一季度的54元。

  


  

不过,相比于SKU对客单价的拉动,前置仓、营销等成本项的投入更大。其在2021年前三季度的亏损规模高达46.57亿元,是2020年全年的1.46倍。

  


  

表面上看,投入与产出的不匹配,让叮咚买菜短期内无法盈利。

  


  

03 生鲜电商的中国式难题

  


  

水大鱼大,中国生鲜行业拥有万亿规模(2020年将达到6.8万亿,艾瑞咨询),线上渗透率直到疫情的刺激才突破10%,在2020年达到14.6%(艾瑞咨询)。

  


  

大市场低渗透的特点,决定了生鲜电商行业是创业者还是资本都不容错过的沃土良田。

  

  

来源:艾瑞咨询

  

不过,中国生鲜市场的复杂程度,显然被低估了。这让叮咚买菜的发展速度与资本的预期形成了偏差,在根本上造成了叮咚买菜今日的困境,是“里层因素”。

  


  

不算IPO,叮咚买菜在上市前就拿到了9轮融资。仅在2021年上半年就连续完成了D和D+轮融资,共计10.3亿美元。今日资本、红杉中国、环球老虎基金等一线资本纷纷持续加码。

  


  

在IPO时间,一众投资人对叮咚买菜也是不吝赞美。拥有京东模式势能,消费者最优体验的解决方案,是创新对传统产业赋能的典型案例。

  


  

从更深层追究,形成这种偏差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远在大洋彼岸的Sysco为生鲜电商行业提供了发展样本。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创业者和投资人对“中国Sysco”的信心。

  


  

只是在此之前,必须要弄清楚,Sysco为什么会成为行业样本。其中的核心在于,美国市场给Sysco提供了绝佳的助攻,行业特点有利于上游供应平台成长。

  


  

美国餐饮行业拥有较高的连锁化、规模化、工业化程度,给上游供应平台提供了一个客户较为集中的市场格局,这在需求端提升了平台的运营效率。

  


  

2017年,美国Top5餐饮企业市场份额达10.6%,Top50餐饮企业市场份额达27.7%,远高于国内。

  


  

连锁品牌在美国餐饮业的占比在此时就已经达到了47%。而中国餐饮连锁市场的连锁化率,直到2020年也仅有15%。如果只看到了行业到2020年仍只有14.6%的线上化渗透率,无疑会低估发展难度。

  


  

基于美国市场的特点,Sysco选择了将B端(连锁餐厅、医院和学校)作为客户。

  


  

目前,Sysco已经进入了生鲜电商2.0阶段,沿着生鲜方向横向扩展了烹饪产品解决方案、技术解决方案等多项业务。2020年营收超500亿美元,毛利近百亿美元,目前市值超400亿美元。

  

  

对比之下,叮咚买菜选择了颗粒度更细的市场,对运营效率的要求自然更高。同时在冷链物流、农业生产等“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叮咚买菜需要在消费者和上游供给侧两方面教育市场,成本压力更大。

  


  

考虑到Sysco成立于1969年,叮咚买菜的路还很长。

  


  

面对探索,我们理应抱着客观甚至鼓励的态度去审视。但是,市场是无情的,最终活下来的只能是少数人。

  


  

叮咚买菜对行业的尝试值得肯定,但模式与现实的偏差,仍将是足以威胁其生存的难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