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主题房,什么是主题音乐

  

  【文化评析】   

  

  作者:冯守彦(媒体评论员)   

  

  据介绍,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全国共举办非遗宣传展示活动6200余场,其中线上活动2400余场。这有助于提高公众的非遗保护意识,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非遗保护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也充分体现了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文物保护:与时俱进,共享于民”。   

  

  文化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无需赘述。在日常生活的参与和渗透上,在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的塑造上,非物质文化的影响力不亚于物质文化遗产。人们从小接触口头传说,遵循传统的言行习惯。在假期,人们沉浸在民俗活动、节日礼仪和观看传统表演艺术中。在日常生活中,传统工艺美学遍布衣食住行。关于自然和宇宙的传统知识的实践深深地渗透在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中,并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相对于物质形态明显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容易被忽视。加上非物质的存在性、实践性和流动性,非物质文化的保护需要与时俱进,更广泛地参与共享。在这方面,许多非物质文化保护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在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的现代社会,植根于传统社会的非物质文化能否得到有效的调整,与当下的生产生活实践紧密结合,从而找到活水之源,获得生根、发芽、成长的机会?   

  

  2014年秋天,在20多天的时间里,作者从上海出发,途经青海、甘肃,一路跋涉到新疆喀纳斯。除了不同于江南水乡的壮美风光,西北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和传统技艺也成为笔者观察和体验的重点。作者发现,不同的非物质文化与当前的生活实践有不同程度的融合。总的来说,结合越紧密,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就越有生命力。   

  

  兰州是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办城市。在当年的旅途中,笔者看到传统的牛肉面店遍布兰州大街小巷,与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牛肉面馆里,一个中学生直言不讳地纠正了作者的错误,并教他“兰州人吃牛肉面的正确做法”。他为自己的家乡感到骄傲:“我们兰州没有最好吃最正宗的牛肉面馆,因为每个面馆都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简单比较。”有了这样的群众基础和生活基础,担心传统牛肉面的保护和传承,无异于杞人忧天。   

  

  与牛肉面相比,兰州另一项著名的非遗文化——羊皮筏子,离普通人的生活有点遥远。动力船在黄河中来回穿梭,桥梁横跨黄河两岸。羊排早已失去了交通工具的经济和社会功能,附着其上的社会和文化功能也随之剥离。在黄河风景带,羊皮筏子不仅与当地的社会文化形态隔绝,也与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隔绝,从而成为一种景观化、商业化的旅游体验项目。如何解读和创造羊皮筏子的社会文化功能,并围绕其生产、使用和习俗重构相应的社会文化形态,大概是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应该考虑的问题。   

  

  无独有偶,在笔者的观察中,传统音乐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况。在新疆喀纳斯湖地区的图瓦古村,笔者住在一位图瓦牧民家中。晚饭时间,牧民一家载歌载舞。师傅弹着图瓦人的传统乐器“楚吾尔”,姐夫大声唱着蒙古族传统民歌。整天整夜都在下雨下雪。在这个冰冷世界的温暖小屋,一场场歌舞盛宴展现了日常生活的力量,深深打动了人们的心。由于地处偏僻,游客少,景区内老人演奏传统乐器的生意冷清。一旦脱离了生活的日常场景,表演性和商业化的传统音乐可能会被剥夺其原有的社会和文化功能,其原有的吸引人的艺术生命力可能会黯然失色。   

  

  非遗文化要与时俱进,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要依靠民众的广泛参与,其成果要与民众共享。非遗文化只有在实践中保护和传承,才能找到生命力的源泉。   

  

  《光明日报》(2022年6月13日02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