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投亚太优势基金净值查询,上投亚太优势基金怎么样

  

  作为年度爆款基金,SDIC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型(QDII)曾创下首日申购规模突破1000亿元的历史纪录。但成立近15年,该产品累计亏损近百亿元,最新净值约0.86元,基金规模缩水超九成。   

  

  图1:SDIC摩根亚太优势混合型(QDII)成立以来的单位净值走势   

  

  研究表明,除了大盘走势的影响,仓位控制、市场判断等因素导致了这只QDII基金的失败。但近百亿元的亏损并不影响摩根士丹利的高额薪酬。自成立以来,该基金已收取超过20亿元的管理费。   

  

  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督促销售机构不断完善内部考核激励机制,将销售留存规模和投资者长期收益纳入考核指标体系。以上述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QDII)为鉴,基金在市场高位快速建仓的投研决策是否勤勉尽责?“重新出发,无视阵营”的现象今后是否应该改变?   

  

  首只“千亿”爆款基金,15年累计亏损近百亿元。   

  

  2007年10月,中国境外投资渠道QDII正式获批,首批“出海”基金共计4只。其中,SDIC摩根亚太优势混合型(QDII)作为首只提出以亚太市场为投资目标区域的股票投资基金,一度创下首日申购规模突破1000亿元的历史纪录,配售比例高达25.8%。   

  

  然而,在创下发行纪录后,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型(QDII)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基金损失惨重。2008年底,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型(QDII)跌破0.4元大关,进入单位净值为0.383元的“三毛”基金。   

  

  此后,虽然基金业绩有所回暖,但受成立时高仓位的影响,SDIC摩根亚太优势混合型(QDII)净值多年来一直徘徊在0.6元左右,至今仍亏损14.37%。这意味着,如果投资者在2007年基金发行时认购,持有近15年后仍亏损10%以上。   

  

  图2:SDIC摩根亚太优势混合型(QDII)的表现   

  

  截至2021年底,SDIC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型(QDII)以累计亏损97.31亿元,成为四只首批基金系QDII中的“垫底”产品。   

  

  图3:SDIC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型(QDII)历史净利润(亿元)   

  

  在金融危机前夕,人们对建仓和投资研究的能力产生了怀疑。   

  

  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型(QDII)的失败,与基金发行时市场仓位过高有关,但也与基金仓位控制、市场判断等因素密切相关。   

  

  该基金于2007年10月正式成立,2007年年报显示,刚运作两个月的SDIC摩根亚太优势混合型(QDII)在市场处于高位时已基本完成建仓,股票仓位占基金总资产的比例达到91.02%。当时基金净值还在0.895元。   

  

  2008年初,金融危机的海啸已经开始显现。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QDII)在一季报中做出判断:“大跌之后,子股票的投资价值已经相对显现,股市整体呈现触底回暖的态势。”该基金选择持有85%以上的股票仓位,集中投资港股、韩国等地。   

  

  图4:2007-2008年首只QDII基金股票市值占基金资产净值的比例(%)情况   

  

  不仅如此,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型(QDII)也在2008年二季度逆势加仓,股票市值占基金资产净值的89.99%,成为当时仓位最高的基金QDII产品   

  

  根据投资目标,SDIC摩根亚太优势混合(QDII)主要投资于亚太证券市场以及在其他证券市场交易的亚太企业,包括但不限于澳洲、韩国、港股、印度、新加坡(日本除外)等区域性证券市场,以分散投资风险,追求基金资产的稳定增值。   

  

  图5: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QDII)混合近五年重仓占基金净值的比例(%)   

  

  虽然QDII基金旨在投资多个资本市场,有效分散风险,但港股仍然是摩根亚太优势混合型(QDII)投资的市场。对该基金持股情况的研究显示,自成立以来,该基金投资了摩根亚太优势混合(Q   

DII)偏好大盘蓝筹股,包括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金融股。

  

然而,在2008年次贷危机中,金融业遭受重创,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QDII)净值的下滑。此外,基金当时主攻的韩国及澳大利亚在金融危机里下跌幅度同样惊人。

  

此后,虽然基金表现有所回暖,但2021年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QDII)再度下跌12.10%。

  

基民亏钱,基金公司赚钱:坐收23亿元管理费

  

作为曾经“一日售罄”的爆款基金,在发行之初铺天盖地的营销、狂热的市场氛围褪去后,其业绩只剩“一地鸡毛”。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QDII)基金的规模,已经从最初的近300亿元,跌落至27.15亿元左右。

  

虽然基民亏钱,基金公司却并不赔本。自成立到今年一季度末,上投摩根共从这只基金收取了23.44亿元的管理费。

  

事实上,在外方股东摩根资产管理的支持下,上投摩根是国内最早布局海外投资的基金公司之一。相比之下,公司长期业绩则显得不尽人意,截至5月10日,其旗下管理的QDII产品中,除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QDII)外,上投摩根全球天然资源、上投摩根恒生科技ETF自成立以来总回报仍为负。

  

其中,与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QDII)一样,同属于张军管理的上投摩根全球天然资源基金,成立十年以来累计亏损3.01%,跑输业绩基准超60%。基金首募规模4.13亿元,目前资产净值只剩下1.12亿元。

  

2022年4月26日,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督促销售机构持续完善内部考核激励机制,严禁短期激励行为,将销售保有规模、投资者长期收益纳入考核指标体系。以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QDII)为鉴,公募基金公司“重首发、轻持营”的现象未来是否应该改变? 【投稿、区域合作请邮件 信息新报 3469887933#qq.com24小时内回复。】

  

阅读 隐藏边栏发布日期:2022-05-11 22:57:10 所属分类: 传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