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40个犹太人名字,284公交车路线

  

     

  

  起源   

  

  旧石器时代的猛犸象猎人   

  

  R*单倍群起源于末次盛冰期之前的北亚(26500-19000年前)。在西伯利亚中南部阿尔泰地区发现的一具24,000年前的尸体确定了这一单倍型群体(Raghavan等人,2013年)。尸体是“马耳他男孩”,属于一个猛犸象猎人部落。在旧石器时代,猛犸象狩猎部落漫游西伯利亚和欧洲部分地区。往往这些猎人对现代欧洲人和南亚人的祖先做出了最重要的遗传贡献,而在南亚和欧洲,R单倍群也成为了现代最主流的单倍群(西欧R1b,东欧R1a,中亚南亚,南亚R2)。   

  

  猛犸猎人   

  

     

  

  可能在最后一次冰川最大值期间或之后不久,R1a迅速从R1*中分化出来。我们对R1a的分化位置了解不多。有人认为是在巴尔干半岛,也有人认为是在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主要原因是这些区域的基因更加多样化,但这种多样性也可能是由其他因素造成的。5000年来,一直有人类从欧亚大草原向巴尔干半岛迁徙,每次迁徙都可能带来新的R1a多样性。南亚至少一万年来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地区(有时被中国超越),更多的人会带来更多的基因多样性。   

  

  R1a最有可能的产地是中亚或者俄罗斯南部和西伯利亚。从那里R1a可以直接迁移到东欧(俄罗斯、欧洲、乌克兰、白俄罗斯),或者先南经中亚、伊朗到东欧。第二种情景,R1a和R1b可能在新石器时代穿越高加索山脉,占领了东欧大草原。在上述地区缺乏古代Y-DNA样本的情况下,支持旧石器时代晚期向伊朗扩张的最好证据是该地区存在R1a的古代分支(如M420),尤其是在扎格罗斯山。但这些样本只占该地区所有R1a的一小部分,也可以解释为2万年至8000年前穿越北高加索其他R1a部落的东欧狩猎采集者的后裔。背后的逻辑是,欧亚大陆已知的历史大部分迁徙都是从北向南,因为人们在寻找更温暖的气候。全新世唯一的例外是新石器时代从近东到欧洲的迁徙。第三种可能是旧石器时代晚期,R1a部落在哈萨克斯坦分裂成两路,一路迁徙到东欧,一路南下到伊朗。   

  

  R1a是和新石器时代农民一起来到欧洲么?   

  

  有人认为R1a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农民,他们通过安纳托利亚进入欧洲,然后通过巴尔干半岛扩张到中欧,再到达东欧。这个场景有很多问题。首先,现代R1a 99%属于R1a1a(M417)。但这一亚支在青铜时代显著扩张,而非新石器时代早期,其随后的演变也指向了东欧的起源。其次,中东大部分R1a是起源于俄罗斯的R1a-Z93的下游分支(见下文),而不是巴尔干半岛R1a或中欧R1a的上游。第三,R1a种群与东北欧常见染料有很强的相关性,而这些常见染料在欧洲所有新石器时代农民的样本中,甚至在铜器石器时代的tzi农民样本中都缺失。同样,这些常见的染料在现代撒丁人身上也不存在,他们主要是新石器时代农民的后代。R1a并没有随着新石器时代的农民来到欧洲,而是在青铜时代通过东欧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这是无可非议的。   

  

  新石器时代的农民   

  

     

  

  青铜时代的原始印欧人   

  

  R1a被认为是北部和东部原始印欧语系中的优势单倍群,分为印度-伊朗、色雷斯、波罗的海和斯拉夫诸分支。原始印欧人起源于公元前3300-2500年的阎娜亚文化,他们的急剧扩张可能得益于更早的青铜武器的采用和欧亚草原上马匹的驯化(约公元前4000-3500年)。南方草原文化被认为以R1b(M269和M73)为主,北方森林草原文化以R1a为主。草原人口的第一次扩张发生在绳纹文化时期(参见下文日耳曼支系)。在地下墓穴文化时期(公元前2800-2200年),R1b人向中欧和西欧的迁移为R1a人进入南方草原留下了空间。显然,绳纹文化起源于森林草原,主要是因为绳纹陶器的出现和战斧的广泛使用,这是绳纹文化最重要的特征。由于波罗的海-斯拉夫语和印度-伊朗语属于西伯利亚语系,且都起源于地下墓穴文化时期,绳纹文化时期也可能是印欧语系西伯利亚化过程的开始。   

  

  下颌谐音线   

p?k=2840个犹太人名字,284公交车路线4.jpg">

  


  


  


  

古代DNA检测结果也证实了R1a1a样本存在于绳纹器文化时期的德国(公元前2,600年)、中国西北的小河墓地(公元前2,000年)、南俄罗斯和南西伯利亚安德罗诺沃文化时期的库尔干墓葬、以及铁器时代来自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和中亚的各个遗址。

  

绳纹器文化

  


  

  


  


  

地理分布

  

R1a单倍群在欧洲的分布

  


  

  


  


  

R1a-M458在欧洲的分布

  


  

  


  


  

R1a-M558(CTS1211)在欧洲的分布

  


  

  


  


  

R1a-Z93在欧亚大陆的分布

  


  

  


  


  

今天,R1a高频被发现在波兰(总人口57.5%),乌克兰(40-65%),俄罗斯欧洲部分(45-65%),白俄罗斯(51%),斯洛伐克(42%),拉脱维亚(40%),立陶宛(38%),捷克(34%),匈牙利(32%),挪威(27%),奥地利(26%),克罗地亚(24%),德国东北部(24%),瑞典(19%),罗马尼亚(18%)。

  


  

谱系进化树

  


  

  


  


  


  

  


  

  


  


  


  

  


  


  

  


  


  

  


  


  

99%的R1a属于亚分支R1a1a(R1a-M417),主要包含以下分支:

  

R1a-L664主要分布在西北欧,主要发现在德国西部、低地国家和不列颠群岛。R1a-Z645主要分布于东欧到南亚。R1a-Z283主要分布于中欧和东欧。R1a-Z284是斯堪的纳维亚分支,中心点位于挪威中部。同时该分支也出现在挪威维京人的历史占领地,比如英格兰、爱尔兰和苏格兰的一部分。 有些亚型已经被确认,包括L448, L176.1, Z287/Z288, Z66和Z281,但目前知之甚少。R1a-M458主要是斯拉夫分支,最高频出现于波兰、捷克和斯洛伐克,在俄罗斯西北部和乌克兰东南部也相当常见。R1a-M458的子分支R1a-L260是明显的西斯拉夫分支, 最高频出现于波兰、捷克和斯洛伐克,但在德国东部、奥地利东部、斯洛文尼亚和匈牙利的出现频率降低。R1a-Z280是一个波罗的海-斯拉夫标志,在除了巴尔干地区的整个中欧和东欧地区都有发现,最西可达德国西南部和意大利东北部。它可以分成若干个簇,包括东斯拉夫、波罗的海、波米兰尼亚、波兰、 喀尔巴阡山、东阿尔卑斯山、捷克斯洛伐克等。R1a-Z280的子分支R1a-L365是波米兰尼亚分支,在波兰南部也有发现。R1a-Z93是R1a中主要的亚洲分支,主要发现在中亚、南亚和西南亚(包括阿什肯纳兹犹太人人群)。R1a-Z93是历史上印度雅利安人、波斯人、 米底人、坦尼人、鞑靼人等人群的Y单倍群标记,也渗透了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基因池。R1a-F1345是R1a主要中东分支中的一支。R1a-CTS6是R1a中的犹太分支,大约在3500年前形成,最近共祖时间约为2800年。

  

日耳曼分支

  

R1a的第一次主要扩张出现在绳纹器文化(战斧文化)时期(公元前2800-1800年),发生于颜那亚故乡的北部森林草原并向西扩张。这是R1a进入欧洲的第一次浪潮,Z283到达了德国和荷兰,Z284到达了斯堪的纳维亚。绳纹器文化时期的R1a人群已经和原始日耳曼I1和I2的土著民产生混合,从而导致了在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出现了最早的印欧文化。该文化并不是原始日耳曼文化,而是原始印欧文化,或原始波罗的海-斯拉夫文化。

  

前Trzciniec文化墓葬的人骨复原图(绳纹器文化后期)

  


  

  


  


  

日耳曼语族可能在北欧青铜器时代(公元前1800-500年)之前还没有出现。原始日耳曼语可能来自于印欧语两个分支的混合,即绳纹器文化(R1a-Z283)的原始波罗的海-斯拉夫语族,和稍晚到达的乌尼蒂茨文化(R1b-L11)的原始意大利-凯尔特-日耳曼语族。 有一个事实可以支持这个结论,日耳曼人是R1a和R1b的混合,两个单倍群是在不同时期通过不同路线到来的,原始日耳曼语和原始意大利-凯尔特语最接近,但同样也与原始斯拉夫语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日耳曼语族分布图

  


  

  


  


  

印欧人R1b分支被认为起源于颜那亚文化的南方(黑海北岸),R1b是从草原迁徙到欧洲的第一波人,大约公元前4200年入侵了多瑙河三角洲,然后在公元前第4个千年左右到达了巴尔干和匈牙利平原。很可能R1a中的少部分人是和R1b一起迁徙的,这部分R1a属于L664分支,也是最早从颜那亚核心区分离的。这些早期的草原入侵者并不属于同一个种族,而是由不同的部落的组成。可能R1a-L664人群来自一个或几个独立的部落,或者他们和某些R1b支系产生了混合,如R1b-U106,该支系成为许多世纪以后的主要日耳曼血统。R1b和R1a的先民在公元前2800年左右从多瑙河迁徙到潘诺尼亚平原,在欧洲中部终结了当地的贝尔陶器文化(约公元前2200年)和绳纹器文化(约公元前2400年),并在波西米亚和德国东部建立了乌尼蒂茨文化(公元前2300-1600年)。乌尼蒂茨文化与R1b的L11亚分支相关联,也被视为后来日耳曼、凯尔特和意大利文化的源头。

  

乌尼蒂茨文化与绳纹器文化

  


  

  


  


  

晚期的乌尼蒂茨文化扩张到斯堪的纳维亚,进入了北欧青铜器时代。大概同一时间,R1a-L664和R1b(L11和U106)也到达了斯堪的纳维亚。北欧青铜器时代的人群可能说一种原始日耳曼语,这种语言在超过1000年的历史时期中一直从绳纹器文化圈获取词汇,其本身是原始波罗的海-斯拉夫语和非印欧系的古日耳曼语的混合。语言学家推测,第一个真正的日耳曼语出现在公元前500年或之后,那时北欧青铜器时代正要结束,即将进入前罗马铁器时代。一些独特的日耳曼语词汇指明了其借自原始前印欧语,而凯尔特语本身被认为借自从近东迁徙到中欧的移民所说的亚非语系。当代斯堪的纳维亚大约有40%的I1,20%的R1a和40%的R1b,这样的事实加强了一种认识,即在铁器时代日耳曼种族和语言获得了来自三方面的混合。

  

印欧语系世界分布图

  


  

  


  


  

斯拉夫分支

  

斯拉夫人分布图

  


  

  


  


  

斯拉夫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的北部颜那亚文化,以及绳纹器文化时期向中欧和东北欧的扩张。M458和Z280族系分布于波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俄罗斯西部,并形成了原始波罗的海-斯拉夫文化核心。今天波罗的海-斯拉夫国家的高频R1a不仅仅是由于绳纹器文化时期的扩张,也因为公元5-10世纪来自于俄罗斯的一系列移民。斯拉夫分支在绳纹器文化时期吸收了来自西乌克兰和东北罗马尼亚的库库泰尼-特里波列文化(公元前5200-2600年)后便将自己和其他分支区分开来。库库泰尼-特里波列文化似乎是一种混合物,主要由旧石器时代的欧洲土著I2a1b(M423)和G2a-U1和一些近东移民(主要是E-V13, J2a和T1a)构成。可以确定的是在这个期间I2a2,E-V13,T和R1a一起扩张到波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西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东北斯拉夫人(包括立陶宛人)中的I2a1b父系比例为10-20%,中东父系比例为10%(乌克兰的中东父系比例为18%)。

  

绳纹器文化时期之后,在草原地区形成了Srubna文化(公元前1800-1200年),在波兰附近形成了Trzciniec文化(公元前1700-1200年)。

  

双筒陶制器皿(Trzciniec文化中期)

  


  

  


  


  

最后一次重要的斯拉夫人迁徙被认为发生在公元6世纪,从乌克兰迁徙到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主要是填补东日耳曼部落入侵罗马帝国留下的真空地带。M458和Z280两个分支都与这次晚近的斯拉夫人迁徙相关,其中以Z280更为显著。

  

有趣的是,捷克人中并不携带很多的Z280,这一点使他们和斯洛伐克人、匈牙利人和斯洛文尼亚人显著区分开。捷克的R1a主要属于M458,包含以下分支:L1029>YP1703 (最近共祖1800年),L260>YP256>YP654 (最近共祖2200年),L260>YP256>YP254>Y2905 (最近共祖1850年) ,L260>YP1337 (最近共祖1750年)。捷克共和国的其它R1a分支包括Z280>Y35>CTS3402>YP237>YP951 (最近共祖2500年), CTS1211>Y35>YP4278 (最近共祖1850 年),部分Z92和Z93,以及日耳曼分支L664 (S3479>S3485>S3477>YP942; 最近共祖1800年)。这些单倍群的年龄与历史记载中的在古典时代晚期和中世纪早期之间的斯拉夫人扩张是相一致的。

  

中世纪捷克领土

  


  

  


  


  

前南斯拉夫地区中也存在区域差异,但是是在更下游的分支中。波斯尼亚和塞尔维亚的R1a属于一个年轻分支CTS1211 (Y33>CTS8816>Y3300>Y5647>YP611>YP3987>YP3992 最近共祖950年),和少数更古老的M458分支(CTS11962>L1029 最近共祖2200年),以及Z92 (Y4459>YP617 最近共祖3400年)。克罗地亚的R1a几乎全属于CTS1211下游的一个分支(Y35>CTS3402>Y2613>Y2608 最近共祖1950年),以及少量的YP340>P278.2 (最近共祖2100年)。在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发现的R1a-Y3300(L1280)似乎在中世纪早期就从波兰经过匈牙利扩张到这里,而克罗地亚的R1a-Y2608也是在同一时期从波兰开始扩张的,但扩张的路径是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

  

中世纪的克罗地亚人

  


  

  


  


  

与迪纳里克人的R1a相比,保加利亚人的R1a非常多样化。M458(主要是泛斯拉夫的L1029分支)和Z280各占一半,但在Z280中存在巨大的多样性 (Y33>CTS8816,YP237>YP235>L366,YP343>YP39082>YP340,Z92>YP617,Z92>Z685)。同时也存在少量非常古老的R1a-M198 (M417-)和部分R1a-Z93,特别是在伊朗,印度和中东发现的Y15121,这个分支可能伴随斯基泰人或其他伊朗草原部落。马其顿共和国的数据很少,但是至少包括L1029(M458下游)和L366(CTS1211下游)。

  

保加利亚合唱团体:The Mystery Of Bulgarian Voices

  


  

  


  


  

尽管不属于斯拉夫语族,罗马尼亚的R1a却比保加利亚更具有多样性。事实上,并非所有的罗马尼亚R1a都是斯拉夫起源,也包含日耳曼分支(L664>S2894>YP285>YP282和Z283),伊朗分支(Z93)和犹太分支(CTS6)。发现的斯拉夫分支包括L1029(M458>CTS11962下游)和YP951(CTS1211>Y35>CTS3402>YP237下游)。

  

历史上,欧洲没有哪个地区比巴尔干地区受到草原人群的入侵次数更多。按时间顺序,第一次的R1a入侵者可能伴随着斯莱德涅斯多格文化(起始于公元前4200年)的向西扩张,这导致了持续2000年的草原人群的迁徙,一直到颜那亚文化时期(公元前3500-2000年)才结束。这些早期的草原入侵者可能是以R1b人群为主体的,伴随着少数R1a人群。之后是色雷斯人(公元前1500年),再之后是伊利里亚人(约公元前1200年),然后是很久之后的匈人、阿兰人(公元400年)和公元600年左右的阿瓦尔人、保加利亚人和塞尔维亚人,以及公元900年的马扎尔人。这些人群来自欧亚大草原的不同地方,从东欧到中亚,为喀尔巴阡山脉和巴尔干地区相对高的R1a多样性做出了贡献。然而,今天的东南欧R1a中的主体似乎还是斯拉夫起源。

  

斯拉夫人向巴尔干地区扩张

  


  

  


  


  

波罗的海分支

  

波罗的海分支被认为起源于法特颜诺沃文化(公元前3200-2300年),该文化是绳纹器文化的东北方延伸。青铜时代早期来自北方草原和森林草原的游牧民与该地区的讲乌拉尔语的原住民(N1c1)相混合。这个说法可以被以下证据支持,即从芬兰南部到立陶宛再到俄罗斯西北部,R1a和N1c1单倍群都有高频率的存在。

  

13世纪时的波罗的海部落

  


  

  


  


  

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R1a包括了典型的波罗的海-斯拉夫分支比如M458,CTS1211和Z94,也包括一些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分支(CTS6),日耳曼分支(L664和Z284),甚至印度伊朗分支 (Z93>Z94>L657)。波罗的海-斯拉夫分支包含以下较细的分支,大多数的最近共祖时间较晚。

  

M458CTS11962L1029YP417YP418YP1137 (TMRCA = 1550 ybp)Z280CTS1211Y35CTS3402Y33CTS8816Y2902Y4380 (TMRCA = 1500 ybp)YP237YP235L366 (TMRCA = 2700 ybp)YP951YP1410 (TMRCA = 2500 ybp)YP420YP419 (TMRCA = 3400 ybp)YP343YP340YP371YP372YP380 (TMRCA = 1150 ybp)S24902YP561YP4094 (TMRCA = 3700 ybp)Z92Z685YP270YP351Y9081 (TMRCA = 2500 ybp)

  

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后期(公元前1000年)的R1a迁徙路线图

  


  

  


  


  

印度伊朗分支

  

在印度教经典《梨俱吠陀》和祆教经典《阿维斯陀》中自称雅利安人的原始印度伊朗语族人群,在辛塔什塔-彼得罗夫卡文化时期(公元前2100-1750年)起源于乌拉尔山脉东部的托包河和伊希姆山谷。辛塔什塔-彼得罗夫卡文化是由来自阿巴舍沃文化(公元前2500-1900年,顿河-伏尔加河上游到乌拉尔山)和彼得罗夫卡文化(公元前2700-2100年,顿河-伏尔加河下游到里海洼地)的游牧民所创建的。

  

驾驶马拉战车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假说

  


  

  


  


  

青铜时代时期,与R1a-Z93及其下游分支有关的辛塔什塔-彼得罗夫卡文化使雅利安人相比乌拉尔山脉西部印欧人获得了第一次领先,并且前往中亚的广阔平原和沙漠以及盛产金属的阿尔泰山脉的通道已经被打开。通过贸易、季节性迁徙和掠夺,雅利安人在中亚完成了快速扩张,扩张区域包括从里海沿岸到南西伯利亚到天山的广大地区。

  

辛塔什塔-彼得罗夫卡文化分布图

  


  

  


  


  

马拉战车似乎是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由辛塔什塔人所发明的,并且快速的传播到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那矿区(现代的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边界)。铜矿在乌拉尔山被集中开采,并由来自辛塔什塔-彼得罗夫卡的原始伊朗印度人群大量出口到中东地区。他们似乎是被泽拉夫尚山谷的自然资源所吸引,于公元前1900年左右在Tugai地区建立了彼得罗夫卡铜矿殖民地,并且稍后不久就在Karnab和Mushiston提取出锡。锡在青铜时代后期是一种特别有价值的资源,那时武器是由铜锡合金造成的,强于原始的砷青铜。在公元前1700年左右,印度伊朗人扩张到阿姆河下游河谷,并且定居下来开始灌溉农业(Tazabagyab文化)。到公元前1600年,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那地区的城堡乡镇被废弃,来自北方草原的移民淹没了这些乡镇。受到印度伊朗文化影响的中亚文化组被称为安德罗诺沃地平线,一直持续到公元前800年。

  

安德罗诺沃地平线

  


  

  


  


  

印度伊朗人群翻越过兴都库什山脉继续向南,到公元前1700年时,骑马的牧民进入了俾路支省(巴基斯坦西南部),大约于公元前1500年占领了印度河谷,公元前500年占领了印度次大陆的北部和中部。古老的梵语人群驾驶战车向西迁徙并进入亚述,在那里他们成为了坦尼统治者(约公元前1500年)。安德罗诺沃文化中的伊朗语人群,包括米底人、帕提亚人和波斯人,在公元前800年进入了伊朗高原。哪些留在中亚的人群在历史中被记载为斯基泰人,而留在东欧大草原上的颜那亚后裔成为了后来的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记载的萨尔马提亚人。

  

兴都库什山脉

  


  

  


  


  

印度伊朗人群的迁徙导致了中亚南部、伊朗和印度次大陆存在高频的R1a。R1a最高频(65%)聚集在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北部。在印度和巴基斯坦,根据宗教、种族和种姓的不同,R1a占比15%-50%不等。一般来说,R1a在次大陆的西北部更多,而在达罗毗荼语人群中的南方(泰米尔纳德邦,喀拉拉邦,卡纳塔克邦,安得拉邦)以及孟加拉以东最少。由于奠基者效应,超过70%的婆罗门(印度教最高种姓)属于R1a1。

  

印度伊朗语人群的分布

  


  

  


  


  

然而,南亚的母系谱系绝大部分来自于前印欧人群。例如印度有超过75%的mtDNA属于M和R,有10%的mtDNA来自于东亚。在剩余的15%单倍群中,大约有一半是中东起源,而只有7-8%的是俄罗斯(东欧大草原)起源,这部分主要是单倍群U2和W(尽管目前U2的起源还有争论)。相比较而言,欧洲的mtDNA在中亚要普遍的多,甚至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北部也是。这点表明了印欧人对印度的入侵主要是由男人经过战争进行的,印欧女人的初次主要定居发生在巴基斯坦北部、印度西部(从旁遮普到古拉吉特)和印度北部(北方邦),在这些地方单倍群U2和W是最普遍的。

  

小河墓地

  

1934年,瑞典考古学家Folke Bergman在中国西北部的塔里木盆地地区发现了大约200名浅色头发的高加索人的木乃伊。这些木乃伊中最古老的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所有7名男性遗体均由李等人进行了测试(2010年),他们全部带有R1a1突变。 塔里木盆地的现代居住者维吾尔族主要属于R1b-M73分支(约20%)和R1a1分支(约30%)。

  

小河公主复原图

  


  

  


  


  

关于塔里木盆地木乃伊起源的第一个说法是这些人是来自Repin文化(公元前3700 - 3300年)的一群早期骑马人群,他们从顿河-伏尔加地区迁徙到阿尔泰山,建立了阿凡纳谢沃文化(约公元前3600-2400年),并由此迁徙向南迁徙到塔里木盆地。另一种可能是,塔里木盆地木乃伊是辛塔什塔-彼得罗夫卡文化的原始印度伊朗人(见上文)后裔,他们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附近扩展到中亚,其中的一个分支翻越了天山并到达了塔里木盆地。这种说法的优势在于其与塔里木盆地木乃伊的年代测定相符合。无论是哪种说法,大多数测试mtDNA的木乃伊属于蒙古单倍群C4,仅有少数欧洲或中东单倍群(H,K和R)。

  

对塔里木盆地木乃伊和吐火罗语之间的可能联系现在还存在一些争议。吐火罗语是印欧语系的一个颚音类分支,在公元三世纪到九世纪通行于塔里木盆地。由于塔里木盆地所处的位置,以及它与印欧人的联系,很容易因此认为塔里木盆地木乃伊讲的是一种原始吐火罗语。但是,塔里木盆地木乃伊比吐火罗人早出现了两千年,而且吐火罗语是颚音类语言,不可能是咝音类的原始印度伊朗语分支。其他的颚音类语言都与单倍群R1b有关,而吐火罗语是唯一的东方颚音类语言。有可能吐火罗语可以关联到中亚的R1b1b1(M73)分支,这个分支在居住于塔里木盆地的现代维吾尔人中也有发现。

  

吐火罗语

  


  

  


  

R1a与突厥语族

  

现代的中亚居民,从新疆到土耳其,从伏尔加河到兴都库什山脉,绝大多数都在讲突厥语。这可能令人惊讶,因为这些地区的人都是青铜时代阿凡纳谢沃文化印度伊朗语人群扩张的分支,而这些地区也是铁器时代斯基泰人的地盘。那么为什么印欧语只存在于俄罗斯斯拉夫人以及中亚南部(如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和部分土库曼斯坦)人群中呢?为什么维吾尔人,乌兹别克人,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或现代东欧草原人群(克里米亚鞑靼人,诺盖人,巴什基尔人,楚瓦什人)不讲印欧语呢?基因上这些人群确实携带了印欧人的R1a,并且也有少数R1b。答案就是公元4世纪到11世纪时,突厥语在中亚替换了伊朗语。

  

突厥语族分布图

  


  

  


  

原始突厥人起源于蒙古和西伯利亚南部,他们形成了一些游牧部落比如匈奴。突厥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和满语也属于阿尔泰语系,有些人将朝鲜语和日语也划分到阿尔泰语系中,尽管它们只有很少的词汇是相同的。目前尚不清楚原始突厥人是何时起源的,但是其扩张开始于匈奴的西进,一直到达了罗马帝国的边界。

  

匈人是匈奴的后代(译者注:不同意这个观点,请参考:上帝之鞭从何而来)。古代DNA测试显示,匈奴在2000年前已经是混合欧亚人,其混合了欧洲和东北亚的Y-DNA和mtDNA。今天生活在匈奴人故乡的人群中大约有90%是蒙古起源,10%是欧洲起源。最早在蒙古和贝加尔湖周边发现的欧洲mtDNA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

  

显然,突厥语在中亚迅速取代了斯基泰语和其他伊朗方言。其他的迁徙将更多的突厥语族群带到了东欧和中欧地区,如哈扎尔人,阿瓦尔人,保加利亚人和土耳其人(参考从欧亚草原向欧洲的5000年迁徙)。所有这些人都来自讲突厥语的中亚游牧民族,但几乎都没有蒙古血统。因此,突厥的入侵对于印欧人的扩张做出的贡献比对东亚人群更多。

  

在欧洲,突厥语族只存在于东欧大草原。保加利亚语,尽管其名称来自于一个突厥语部落,但其本身是一种受到轻微突厥语影响的斯拉夫方言。匈牙利语,有时会因为其名字被误认为是匈奴人的语言,事实上是一种乌拉尔语(马扎尔语)。今天世界上使用的数十种突厥语言由于其相当晚近的共同起源和突厥语族群的游牧性质(直到最近),因此具有很高的相互理解度。它的两个主要分支乌古斯语和乌古尔语之间的距离与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之间的距离差不多,每个分支中的语言也都像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内部的方言一样。

  

欧亚大草原分布图

  


  

  


  

希腊分支

  

对于从草原上来的原始希腊语人群,我们知之甚少。迈锡尼文化始于公元前1650年,其显然是一种引入的草原文化。迈锡尼文化与原始印度伊朗语之间的密切关系表明,它们在很晚的时候才分开,大约是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考古学上,迈锡尼战车,矛头,匕首和其他青铜器与俄罗斯北部森林草原的塞伊玛-图尔比诺文化(公元前1900-1600年)呈现出惊人的相似之处。塞伊玛-图尔比诺文化以其游牧战士的强大移动能力闻名,塞伊玛-图尔比诺遗址被发现与蒙古相距甚远。 因此,迈锡尼可能在公元前1900年至1650年间从俄罗斯迁徙到希腊,并与当地人混和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新的独特的希腊文化。

  

阿伽门农的金面具

  


  

  


  

R1a与浅肤色突变、金发与红发

  

现在有非常强的证据表明,R1a和R1b人群对SLC24A5的A111T突变的扩张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个突变解释了约35%的欧洲人与非洲人的肤色差异,以及南亚的大部分变异。A111T等位基因(rs1426654)的分布模式几乎完美匹配了欧洲,中东,中亚和南亚的印欧人R1a和R1b扩张。这个突变可能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传递到其他的近东人群,这解释了为什么欧洲新石器时代农民已经携带了A111T等位基因(e.g. Keller 2012 p.4, Lazaridis 2014 suppl. 7),尽管其频率低于现代欧洲人和中亚南部人群。

  

浅肤色突变地图

  


  

  


  

浅肤色等位基因在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北部各族群中也被发现,大约占比15-30%,这些族群主要分布在萨赫勒及R1b-V88的富拉尼及豪萨牧牛人所居住的热带草原区域。这个现象指明了一个前提,即在新石器时代前陶器期,在V88和P297分离之前,A111T等位基因已经存在于全部的R1b人群中了。R1a人群与R1b人群的该等位基因情况是一样的。另一方面,来自西伯利亚的24000年前的R*样本并不存在A111T突变,而且在东南印度和东南亚的现代R2人群中也未发现这个突变。因此可以安全的假定,这个突变来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发生于R1*人群中,距今大约20000年到13000年之间。

  

浅色头发是与印欧人相关的另一种身体特征。中石器时代欧洲人的蓝眼睛基因属于单倍群I,与之相对,金发基因与单倍群R1a的分布有更强的相关性,青铜时代之前,欧洲并没有发现红头发,因此红头发基因似乎主要由R1b人群传播。

  

金发基因地图

  


  

  


  

对应的mtDNA

  

通过比较今天发现的R1a单倍群的区域和现代mtDNA的分布频率,发现与Y-单倍群R1a最相关的母系是mt-单倍群C4a,H1b,H1c,H2a1,H6,H7,H11,T1a1a1,U2e,U4,U5a1a和W,以及I,J,K,T2和V的一些分支。

  


  


  

译者简介

  

西山校长:北京土著,R1a-M458西支后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