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毫米加农炮最大射程,220毫米多管火箭炮

  

  2019年12月17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正式交付我海军。看着这艘巨无霸航母,思绪不禁飘回到那些激情慷慨的日子。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是无数的军工人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换来了我们国防事业现在的成就。在所有这些成就中,我想到了中国自主生产的89式自行反坦克炮,不是因为这种武器有多先进,而是在不久前的2015年11月11日,39军某炮兵团为这位服役多年的老兵举行了隆重的退役仪式。关于坦克,我国军迷百感交集。我们在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武器装备的落后,很多时候看到坦克束手无策,全靠士兵用炸药把坦克炸掉。这样做的代价是惨重的伤亡。后来在建国战争中,我国意识到武器装备的重要性,开始大力发展自己的武器装备建设。当时战争结束后,世界各国都看到了坦克的重要性,开始大力发展。当时苏联坦克组成的钢铁更是触目惊心,数量达到4万多辆。所以为了制约坦克,各国都在积极研发反坦克武器,中国也在不遗余力的发展自己的反坦克武器,其中89式自行反坦克炮是最好的。我有很多话要对这个被无数勋章装饰过的老兵说。   

  

   89式自行反坦克炮举行退役仪式   

  

  如果有好的东西,我们只能藏起来静静的看着。我还记得,当年我们国家有好的武器,就要藏起来,平时我们很难看到。只有在阅兵的时候才能大饱眼福,就像今年阅兵中首次亮相的先进导弹等武器装备一样。89式自行反坦克炮的首次亮相也是在1999年的国庆阅兵上。可能当时有人觉得是坦克,但是炮塔那么高,看起来不像坦克。还记得小时候看阅兵的时候误以为是坦克。后来长大了,接触的军事知识多了,才发现是货真价实的“反坦克炮”。在理论定义上,坦克和自行反坦克炮最大的区别就是用途不同。坦克的主要用途是地面突击和反突击,要跑着打;自行火炮的主要用途是反突击。基本上采取等待休整的战术,在敌人装甲部队接近时进行攻击。装底盘的目的不是为了跑和打,而是为了便于行军和快速投入战斗。这让他看起来像坦克,这也是很多人第一次见面就把他误认为坦克的原因。   

  

   89式自行反坦克炮在阅兵仪式上   

  

  从外观上看,89式自行反坦克炮的炮塔比坦克的炮塔高,布局更靠后。这主要是因为考虑到人和炮弹的处理,战斗室的位置被移到了车尾。另外,车尾像步兵战车一样,开了个尾门。由于战斗室占据了尾舱,发动机被移到了车辆的前部,所以出现了发动机前置,驾驶员在左侧,动力舱在右侧的整体布局。所以,简单来说,89式自行反坦克炮就是一种携带反坦克炮的履带式装甲车。与自行式反坦克炮不同,我国所有坦克都采用车头中部驾驶室、车体后部动力舱的总体布局,中间空出来的部分就是作战室。这种设计虽然进出不便,但驾驶员可以获得更好的视野,车辆快速机动时车辆整体平衡性好,质心居中。特别是在进行射击时,炮的后坐力会被车体和地面形成的杠杆效应抵消,所以坦克的作战室会布置在车体的稍前方。与当时服役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坦克相比,自行式反坦克炮的另一个明显特点是在车辆头部下方的装甲板上安装了一个简易的铁锹。不要小看这种技术含量不高的设备。它可以在30分钟内为自己挖一个掩体。没有这个设备,需要4名机组人员半天才能完成,浪费体力,容易耽误战机。不过这种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后来被用在了99A主战坦克上。   

  

  89自行式反坦克炮   

  

  从内部布局来看,89式自行反坦克炮采用四人车组,比第三代坦克多了一个装弹机,但这并不是因为技术落后,而是因为作战要求不同。坦克追求高射速和强火力,所以大多使用自动装弹机。另外,坦克在行进过程中颠簸,人工装填不仅速度慢,还容易不小心碰到炮弹引信,造成车毁人亡的事故。自行反坦克炮一般都是静止射击,不存在车辆误撞弹丸引信的情况。而且射击时需要经常更换弹药品种,更适合手动装填。但为了提高人工装填的效率,炮塔尾舱安装了半自动供弹机。89式自行反坦克炮的乘员安排和内部结构也与主战坦克不同。除了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左侧,炮手位于炮塔左前方,指挥员位于左后方,装载机位于炮塔右侧。炮塔左内壁和右内壁安装有通信设备,由一台CWT-167D坦克电台和一台FTZ86 - 200自行火炮单炮通信机组成;顶部炮塔内壁用于安装炮控系统和自动灭火抑爆系统。   

  

  89式自行反坦克炮的底盘结构与当时的履带式装甲车非常相似。因为采用了当时的一些新技术,驾驶体验明显比一代坦克好,基本和二代坦克差不多。车辆的动力系统采用520马力12缸水冷柴油发动机,单位功率近17马力/吨,比今天的丰田霸道越野车要好。因为   

发动机与车体 89式自采用橡胶缓冲装置连接,大大降低了工作时的噪声和刚性冲击,再加上发动机和传动箱、主离合器和变速箱、变速箱和转向机之间采用了当时最新研制的叠片式膜片弹性联轴器连接,静音效果:和驾驶舒适度比59式坦克有明显提升。

  

而按理来说89式自行反坦克火炮在1989年的时候就已经服役了,那为何直到1999年的时候才进行了首次露面,这就要从我国当时的战略思想来说了,好武器在平时的时候藏起来,关键时候用才会显出出其不意的效果,我倒是认为,这和我们国人的传统思想也有点关系,毕竟我们有了好东西都喜欢藏起来自己悄悄地看。

  

诞生的因素说到这儿,也有人会好奇,反坦克武器我们不是有火箭筒这样方便的武器吗?为何还要费神费力的去研究这样一个和坦克很像但却又不是坦克的东西,还不如多造一些坦克,这样打起仗来还能多一点坦克用。而这就要从我国对于反坦克武器的迫切需求说起了,1969年,著名的珍宝岛战役爆发后,苏联的钢铁洪流就成为我国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从70年代开始,原有的很多反坦克武器逐渐落后,我国坦克工业又十分薄弱,各大军工科研单位都在积极探索防御坦克的办法。正是后来被大家熟知的三代坦克总设计师的支持下,诞生了专门为T-62坦克“量身定制”的“营82”无后坐力炮;设计师要求该炮能在1000米距击穿T-62坦克正面装甲、射速能在T-62坦克接近我军阵地前开炮两次。有了这款从实战中来、到实战中去的反坦克武器再加上其他反坦克武器不断成熟,中国军队开始逐渐掌握抵抗苏联钢铁洪流的办法。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更先进的T-72坦克的出现,使得刚刚形成的战略平衡又被打破。为此我国军队急需一种全新的反坦克武器,在这样的因素限制之下,89式自行反坦克炮自然就应运而生了。

  

“营82”无后坐力炮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军方与国内各军工科研单位之间存在小范围讨论 当时得出的结论认为:1.坦克是反坦克的最佳武器,应大力加强坦克部队的建设;2.应该研制一款口径更大、威力更强的加农炮;3.反坦克武器应适应实战需要,努力实现机械化。1977 年,五机部组织了一次论证会,由常规兵器领域的24位顶尖专家参与讨论,主要议题是确定新型反坦克炮的口径。据与会者回忆,当时装甲兵和炮兵对新型反坦克炮的口径存在两种不同意见:炮兵希望得到威力更大的武器,主张研发130毫米火炮,而装甲兵则以我国缴获的T-62坦克115毫米主炮为参考,提出研发120毫米火炮的建议。最终的结果是炮兵和装甲兵的意见得到了统一,决心研发一款120毫米的高膛压火炮。随后,五机部召集主管部门及使用单位的同志召开了一次总体论证会,研讨开发120毫米高膛压火炮的意见并正式形成决议。

  

1978年劳动节前夕,五机部向军方提交了关于新型反坦克炮研发的论证方案,决定同时研制120毫米坦克炮和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并且两种火炮采用同一种药室和弹药,两个项目同时进行、相互借鉴。这一方案得到了军方认可。之后,120毫米坦克炮和配套的弹药研制工作进展顺利,而自行反坦克炮项目却因技术匮乏及经费不足而进展缓慢。

  

1979年,装甲兵引进了105毫米坦克炮,于是当时在行业内产生了一种论调:“既然已经引进了105炮的先进技术,原来研制的100滑和120滑都不用再搞了。"但另一种观点却认为:“105炮虽然有先进的地方,但国外不会给我们最先进的东西,而且我们自主火炮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不能停下来。“于是,五机部为此成立了专项课题组,从50个有关单位中选出24个单位,进行了高膛压测试高强度炮钢、身管自紧技术的论证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当时从国外引进的105毫米火炮身管自紧技术是机械自紧,而我国自主研发的120毫米坦克炮采用的是液压自紧技术,而且当时我们在火炮身管热护套技术上又取得了一些突破,火炮身管热护套能防止火炮身管弯曲,对射击精度影响很大,将来可有效提高坦克炮的性能。到了1979年2月19日,120毫米弹道测试炮打响了国产高膛压火炮的第一炮,这为89式自行反坦克炮的诞生奠定了重要基础。

  

随着大规模研发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国在常规兵器领域的履带式底盘、大功率柴油机等方面也取得新进展,加上之前120毫米坦克炮已经取得的成果,我国第一款自行反坦克炮的研制工作变得水到渠成。1983年,承担火炮研制任务的兵工厂,对120毫米坦克炮进行了适应性改造,在保留原有药室结构的前提下,重新设计了热护套、抽气装置,并研制了尾舱供弹机、炮控系统,使火炮能适应车内空间;将火炮身管加长至6.25 米,以更快的炮弹初速提高穿甲能力;并且为车辆加装了当时国内比较成熟的火控系统和通信系统。中国第一款自行反坦克炮最初的样车就这样诞生了。

  

  

长江后浪推前浪在1984年底的时候,第一轮样车送到北京参加“七五”期间反坦克武器展览。由于该车配备了当时国产坦克装甲车辆中口径最大的加农炮及较先进的火控系统,因此,一亮相就引起各方专家的高度关注。该样车还于1985年4月和1985年5月,在北京某靶场向中央军委和国务院有关部委领导进行了两次射击表演,受到军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PTZ-89自行反坦克炮

  

但是,好的武器还是要和同行进行比较才能说明一切,就在1986年的时候,作为对外军事交流的一部分,我国和美国在北京某靶场进行了一次穿甲弹技术表演。美国的主要目的是向中国推销自己的穿甲弹。试验开始后,美方人员发射了一枚美制钨镍铁合金穿甲弹,在规定距离攻击60度倾角的220毫米均质钢板,但这一发炮弹没有将钢板打透。随后轮到中方表演,中方演示人员也发射了一枚钨镍铁合金穿甲弹,结果一下就把目标钢板打穿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原本欢天喜地地来推销自己的产品,结果却发现别人家的要比自己的还要好,由此我们就可以想象到美国人当时的心情了。当然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89式自行反坦克火炮的威力确实很强。

  

后来在1990年的时候国务院、中央军委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120 毫米自行反坦克炮武器系统设计定型”。不久之后,该型自行火炮正式装备炮兵部队,有效提升了陆军的反坦克作战能力,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装备先进自行反坦克炮的国家。1999 年,89式自行反坦克炮在阅兵式上高调亮相。然而,作为坦克缺乏时代的反坦克武器,在89式自行反坦克炮与三代坦克一起通过天安门广场的那一刻其未来的命运似乎已经注定了。

  

随着三代坦克的诞生,89式自行反坦克炮的一些技术日渐显得落后。该车在第一轮样车的研制中,直接加装了与6911式坦克相同的火控系统,而在二轮样车上,则采用了激光测距与瞄准合一、双向机械装表式简易火控系统。这样的火控只能保证1500米距离静对静射击首发命中率70%以上,当目标距离达到2000米时,首发命中率便下降到50%。虽然89式自行反坦克炮在后期型号中加装了测瞄合一炮长瞄准镜、炮长微光瞄准镜、车长昼夜观察镜、驾驶员微光夜视仪等设备,但综合技术指标仍难抵挡三代坦克组成的突击集团。其不仅火控技术落后,防护能力也存在先天缺陷。89式自行反坦克炮全重31吨,其中底盘19吨,炮塔和战斗部分12吨,全车既没有加装任何复合装甲,车内还堆满了各种弹药;综合个头和重量,用“薄皮大馅"来形容颇为合适。除了火控及防护缺陷外,该车机动性也有所不足,履带式底盘仅能做到“走起来、跑不快",而三代坦克在设计之初就提出要实现0至32千米加速度的硬指标,目的在于规避来袭的反坦克导弹。与当代主战坦克相比,89式自行反坦克炮不论在火控技术、防护能力,还是机动性上均处于劣势,诞生之初的优势早已随着三代坦克技术的进步不复存在。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而现在我国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三代主战坦克,新时代的宠儿99A,在今年阅兵的仪式上99A也接受了检阅。而现在,我想对89式自行反坦克炮说:谢谢你曾经保护过我们,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更加先进的武器,我们的海军拥有了两艘航空母舰可以更好地保护我们的海洋;我们的空军拥有了歼-20、歼-16、歼-10C、轰-6等先进飞机,可以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天空;我们的陆军拥有了各式各样的先进导弹、战车、枪支,可以更好地保护我们的陆地。请您放心,我们一定更好地保卫祖国,您可以休息下了,请您和我们一起见证祖国的强大,也请您来监督我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