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英语阅读理解,财经英语教程第五版课后答案

  

  亮片   

  

  明亮的图片   

  

  【教育透视】   

  

  编者按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迫切需要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支撑。而在我国数以千计的高校中,行业和专业特色鲜明的高校,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作用独特。我们刊发此版,即着眼于行业专业特色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育实践过程中的实际探索,希望对相关院校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有所裨益。   

  

  财经类专业属于文科范畴。按照新文科的要求改造提升财经类专业,是新文科建设的内在要求。这对金融院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文科对财经教育改革的新要求   

  

  目前,财经类专业在快速发展中暴露出以下问题:核心知识仍是西方话语体系,毕业生难以适应数字金融和智能金融的新要求,服务国家战略的国际化金融人才缺乏,社会服务的国家贡献度不高。由此,新文科对财经类专业的升级和新型财经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1.进一步要求人才培养的国家战略。's新文科毕竟还是文科,文科包括价值判断。财经类从业人员往往面临更多的经济利益诱惑和道德选择的两难。对于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进行“三观”教育和价值引导尤为重要。在照顾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国家价值。目前,国内大型企业和机构高度依赖国际会计(审计)事务所,尤其是那些在海外上市并具有国际业务的公司。也就是说,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却没有专业的、本土化的金融服务机构与之匹配,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留下了安全隐患。这背后是财经类专业发展的困局,一批具有战略眼光的优秀金融人才没有培养出来。   

  

  2.进一步推进教与学的信息化改造。新文科的“新”体现在对新的背景和环境变化的反应上。整合信息技术是新文科建设的应有之义。互联网、数据技术等新技术改变了财经领域的工作方式、内容和形式,财经数字化、智能化成为普遍业态。这对财经专业的方向调整、教与学内容、教与学手段、教与学方法的信息化、智能化转型提出了迫切要求。   

  

  目前,西方国家在3.进一步纠偏商科教育的西化。也拥有商科教育的学术话语权,并大量输出国际商科教育。与其他文科专业相比,我国财经类专业的国际化有了很大的进步,包括引进国际职业资格教育、英语课程、原版教材、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等。但是,国际化是跨越国界的互动和交流。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财经专业国际化的课程严格来说并不是国际学校。无论是中国高校财经类专业令人眼花缭乱的国际项目,还是大批学生出国寻求商科教育,都是单向度的学习,也就是向西方学习。   

  

  财经教育改革的实现路径   

  

  一是激活专业思想政治教育1.构建立体化思政教育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强调“进课本、进课堂、进头脑”。前两者是视觉化的,而“入心”是无形的,但却是前两者的目标取向。如何从“进课本、进课堂、进头脑”走向“进头脑”,既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又要着眼于财经人才“诚信、纪律、责任”等素质要求,注重实效。二是融入思政课。财经专业无论是基础课、专业课,甚至是选修课,都是以西方的学术理念、学术话语、学术大师为主导。这是基于西方经验和实践的学术成果,并不能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表现出自洽的学术解释力。建立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尤为重要   

  

  2.推动财经专业信息化改造。是专业转型。一个是“冷门专业”的信息化改造。网络经济蓬勃发展,需要大量懂得经营网络业务的专业人才。可以整合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经济贸易等传统专业,探索网络商务运营等新兴专业。还有就是“热门专业”的信息化改造。审计、会计、金融等领域的信息化程度日新月异。南京审计大学以现有优势学科为基础,推进信息技术与品牌专业嫁接,开设了大数据审计、智能会计、金融科技等三大方向,以适应行业发展的新需求。二是课程调整。一是改造公共课,增加学生普遍应掌握的现代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这就涉及到传统计算机课程的改造。有必要在传统计算机课程中融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知识,或者增设相关课程的导论课,普及信息技术知识。第二,改造专业课程,整合专业培训所需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专业课程设计应以公共信息类课程为基础。   

厘清该专业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具体要求,要明确通过语言类、平台类、数据类中的哪一类课程来实现。第三,新增信息技术前沿性的选修课,满足部分学生个性化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三是教学改革。教学课时是有限的,而知识内容不断增加。可以采取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对某一门课程来说,知识性学习可以通过已有的在线开放课实现,而线下课堂要更加强调研讨、创新的价值,可以用两到四次课用于引导、答疑、解惑,用三到四次课开展案例研讨,用三到四次课用于介绍学术研究前沿。

  

3.回归国际化办学逻辑。努力建立“拿过来―重构建―走出去”的国际化办学逻辑。“拿过来”的是知识、技能,是人才培养的通行办法、知识创新的方法,而不是价值理念,更不是解释中国问题、提出中国对策的一套理论体系。“拿过来”的目的是借鉴、融合、超越,更是立足于本土问题“重建构”理论体系、工作标准,用中国实践来验证“拿过来”的理论,而不是相反。在此前提下,才能有效“走出去”,“走出去”的财经人才才能具有自觉的祖国意识,熟练掌握国际财经规则,服务国家战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南京审计大学作中国审计署联合国审计项目参审人员培训教育基地,自2008年以来已有上百名校友和教师走出国门,参加联合国审计,服务国家审计外交。

  

4.提升财经类专业国家贡献度。一是强化政策引领。入选“双一流”的财经类专业要发挥引领作用,强调专业建设扎根中国,注重本土服务的意识、能力、路径及成果。二是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类型大学的财经专业应该有不同的使命,着眼于培养不同面向的学生。入选一流大学的财经类专业以及入选“一流学科”的财经类专业要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再高一些,培养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高层次财经人才。三是优化评估指标。财经类专业经常把学生入职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人数、师生发表国际学术论文篇数、教师海外教育经历、全英文课程门数、学生海外学习经历等作为专业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而相对忽视了教师横向服务、教师挂职锻炼、学生实习实践、劳动教育等扎根本土、服务社会的指标。

  

(作者:刘旺洪,系南京审计大学校长、教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