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贝粉是什么东西,赤壁赋是什么赋

  

  枇杷与琵琶谐音。没想到,两者竟是同义词。据汉代最早的记载,“皮八本源于胡忠,随即被击鼓。”批评前推手,批评前牵手。“琵琶是从西域传入的,难怪唐代画中有许多胡人弹琵琶。   

  

  搞什么鬼?当我读到王澍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你需马上饮琵琶”时,我总以为战士们是想喝枇杷酒或“弹我心爱的琵琶”来杀敌练手。   

  

  与琵琶的碰撞在我看来是另一个时代。白居易在《琵琶行》写下了“大弦如雨鸣,小弦如密私语”。哼唱着,低语着——然后混合在一起,就像把大大小小的珍珠倒进一盘玉里。“我想司马和澄江洲的客人一边听琵琶一边剥枇杷,把果核吐在果盘里。   

  

     

  

  琵琶是从西域传入东方的,但它的发源地在中国。同纬度,美国不产枇杷,也不把枇杷当水果。枇杷的名字是因为它宽阔的椭圆形叶子像琵琶。枇杷树很有特点,秋冬开花,春末夏初成熟,比所有水果上市都早。他们干的时候很聪明,很多人伤害了第一个孩子,所以枇杷的上市让人充满期待。果实有金黄色的细绒毛,成熟后变得光滑,令人想起黄花闺女的十八变。   

  

  我背苏东坡的诗“红橘杨梅最迟,一日三百枝”时,常把红橘背成枇杷,但世上有这么一个巧合,书上说红橘是枇杷的别称,而不是柑橘之类的。同时,梅姚晨还写了“五月枇杷黄如橘,谁想荔枝同时”,比大树枝的排名还高。   

  

  但是,我还是心存疑虑。据说苏东坡留下一句诗,“客来茶来,已无所剩,鲁橘杨梅犹酸。”有人问他鲁橘是枇杷树的什么果实。他说“枇杷是也”,这多半是苏想当然的话。这些诗是他流放惠州期间写的,惠州离盛产柑橘的赣州不远,应该也产柑橘。如果当地的柑橘是在杨梅之前或之后生产的,那么这个柑橘就不是枇杷。大学生苏不仅爱吃,而且是个大嘴巴。当年他还把三国时期的黄州赤壁和蒲圻赤壁搞错了。大学士苏一开口,估计后人就要传假消息了。   

  

  枇杷树分布很广。“万里桥边有女校书,枇杷花关起门来住”指唐代蜀中女词人薛涛。石雪做过妓女和女校书。估计弹琵琶能消暑,舒威元稹都下过海,真是让后人充满想象。一个昆山人,归有光,《项脊轩志》结尾,最后一句有一句话“庭中有枇杷树,夫人之手却在亡故之年,而今婀娜多姿。”归有光倒霉了。二十七年九考,六十岁才进士。也许这与时代背道而驰。明代白话小说兴起,他却提倡古文,读他的散文。   

  

  学者们称赞过红莓、牡丹、菊花、松树,却鲜有称赞枇杷的,枇杷其实更有资格。它冬天开花,藐视霜降,不与人争春,会结果。果实采尽,婀娜多姿,夏天也能遮阴。和枇杷、樱桃、杨梅并称为“早春三杰”,都有早生,树不高,果皮薄,酸甜可口,汁多细腻。   

  

  枇杷叶不好看,但可以入药,化痰止咳。据说“川贝枇杷液”还进了美国药典,大受欢迎。但我想,正因为地平,这中成药能治好威武虎狼之躯的鬼吗?   

  

  枇杷好画,圆形金黄,硕果累累,喜气洋洋,最适合水彩画。我认识一个很棒的著名画家   

  

  枇杷看起来馅很大,其实是个又大又毒的仁。三年自然灾害,这个镇上有人炒枇杷核猝死。人们总是对此视而不见。我常常误以为枇杷只有一个硬而光秃秃的核。其实枇杷花有五个子房,也就是五个核。儿子小的时候,看到门上贴了很多识字的图片。他趁我不注意,急切地往嘴里塞了一颗枇杷。我找到后忙着用手指挖,带着口水的枇杷核一下子挑不出来。真匆忙!好不容易弄出来的时候,儿子尖叫了一声,我抱着没洗的胎毛的大头。识字图贴在书房门上十六年了,直到前年重新装修的时候才撕下来。时间过得真快,儿子也优雅了。   

  

  枇杷有两个品种,白色的小而甜,皮书不易剥,容易吃鲜。橘子色大酸,皮厚易剥,适合装罐。枇杷的味道淡而无味,也是硕果累累,颜色更好,但我们宁愿咽下口水说“葡萄是酸的”,也没有人唱枇杷“外表柔弱,内心强大”。   

  

  上品枇杷产于余杭塘栖,好像叫“白沙枇杷”。池塘就在不远处。我爷爷年轻的时候在那里当泥水匠。他告诉我的。爷爷那一代人走不远,更谈不上诗和远方,他们的一生都是轻飘飘的过去了。   

  

  枇杷的季节来了。及时吃掉它。去买一些。又酸又甜。味道好不好吃,有没有营养都无所谓。其他人已经度过了严冬。尊重季节的枇杷树,时时为生命做个记号,永远都是必要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