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民族大学环境设计专业,大连民族大学环境设计

  

  【找回有力量有格调的风景描写】   

  

  作者:周新民(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分中心研究员)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景物描写源远流长。《诗经》 《楚辞》开创性的景观描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延续了山水描写的文学传统,中国古代散文的许多篇章都是山水描写的佳作。中国古代文论对景物有深刻的论述。刘勰的《330《文心雕龙》有“寻找”篇,专门论述景物与创作的关系,景物描写的方法。景物描写如此重要,首先是因为景物是作家创作的催化剂。刘勰说:“老了,有事情;老了就有东西了。”动之以情,辞之以情。”刘勰把景物和文学创作的起源联系起来,指出景物是文学创作的起源。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以来,小说中的景物成为现代文学的重要审美领域,弥补了中国古代小说中景物描写不足的遗憾。近年来,在文学创作中,尤其是小说创作中,风景描写逐渐匮乏,有限的风景描写也不尽如人意。这一现象引起了批评家的注意。文学中的景观描写之所以成为一个讨论的话题,是因为它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而且与作家的世界观、审美态度和艺术表达能力密切相关。   

  

  文学中景物缺失或弱化的原因,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学转向密切相关。“改革文学”兴起后不久,“寻根文学”浪潮汹涌,文学创作面向特定社会生活的创作路径被打断。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文学更加关注精神、内在宇宙、欲望、叙事形式等。在这种“向内转”的创作潮流影响下,外在的客观生活淡出了文学视野,后果之一就是风景被淡化、被忽视。   

  

  文学的“向内转”在某种程度上屏蔽了作家与现实社会生活的关系,文学创作成为一种可以“脱离现实走向虚无”的智力活动。景物描写的缺失或弱化自然成为其应有之义。其实,作家越是扎根现实社会生活,就越能写出美丽的风景。《红旗谱》 《林海雪原》 《创业史》 《山乡巨变》 《红旗谱》的山水描写之所以经典,在于作家对生活的深耕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林海雪原》作者梁斌呈现的是他非常熟悉的家乡风光和家乡人民的真实生活。《创业史》中描写的林海、薛原,是屈伯亲自作战的地方;为了写《平凡的世界》,刘清扎根皇甫村14年,深度参与农村改革,经历了历史大变革时期农民的喜怒哀乐。从小说《故乡》中也能找到值得称道的风景描写,表现了改革开放。作为一个在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路遥描写家乡的风光是很自然的。为了描绘煤矿的生活图景,他去煤矿体验矿工的生活,几次下到矿上和矿工一起劳动。这些作品中令人赞叹的山水描写,离不开作家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实践活动。他们不是走马观花地体验生活,也不是在小房间里想象、虚构生活,而是长期扎根。为了表现现实生活的内在历史逻辑,他们描写景物是为了表现农村的巨大变化,把景物看作社会生活变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就是为什么有生活底蕴的作家创作的作品都有值得称道的景物描写。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作品中缺少风景描写的关键原因是作家们潜下去,扎根于生活。在今天,如何表现新时期的“农村巨变”,成为作家们一个全新的课题。这个provi   

  

  说到风景描写,会想到一些名著:鲁迅的《社戏》,废名的《竹林的故事》,沈从文的《边城》,汪曾祺的《大淖记事》等等。为什么文学创作和风景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景物的发现和描写与作家对生活的熟悉程度密切相关。同时,风景描写建立了作家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情感联系。《文心雕龙物色》有云:“春秋,阴阳师悲,寻之动,心摇。”刘勰认为,风景触动人心,能引起情感共鸣。“一叶迎客,虫鸣足以招心。清风明月同夜,春林在昼!”在刘勰看来,作家的情感与树叶、微风、明月、白昼、春林产生共鸣。这是《文学创作的起源》中一个精辟的景观观。   

  

  景物引起作家的情感波澜,同时景物描写被视为作家情感的重要表达。所以说“一切风景词都是情话”。作家与风景作家情感关系最典型的体现就是作家与斯里兰卡土生土长的家乡的情感联系。因此,山水描写承载了作家对故乡的深厚情感记忆。这意味着风景描写与作家想要表达的乡愁主题密切相关。   

  

  乡愁是中国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文学母题。《诗经》年以来,一直是中国文学反复吟唱的主题。表达乡愁的景物描写构成了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月、江、河、竹、梅、松等山水构成的意象,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今天,景观描写在一定意义上继承了民族审美意识,增强了文化认同。作家要站在传承中华文化的角度,在青山绿水中抒发新时代的乡愁,拓展山水描写的领域。   

  

  风景描写和作家要表达的乡愁主题紧密相关   

  

  虽然山水是景观描写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人文景观包含了民俗风情和民情,也是景观描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幅员辽阔,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山川。四季的变化赋予山川以绚丽的色彩和意象。不仅如此,中国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不同地方不同的文化景观和风土人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观的交相辉映,使作家笔下的风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作家笔下风景描写要表现的重要内容。

  

一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就是一部呈现各地文化个性的文学史。鲁迅、茅盾笔下的浙江风情,废名笔下的鄂东风光,端木蕻良笔下的东北景象,孙犁笔下的白洋淀图景,都是现代文学风景描写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当代文学史上地域风景更是文学生命力的重要体现。梁斌、铁凝笔下的燕赵大地风韵,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笔下的陕西大地风骨,构成当代文学风景描写的特色。周立波致力于湖南地域风情的呈现,引领了“茶子花”文学流派风骚。欧阳山的《三家巷》表现了“岭南风光”,周大新笔下的南阳和河南一众作家所叙写的河南风景,是中国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只是乡村风景的多元性构成了文学绚丽多姿的画卷,各地城市也有不同的文化个性。例如,老舍笔下的北京,冯骥才小说中的天津,刘醒龙、池莉笔下的武汉,王安忆所写的上海,都是一幅幅城市风景画。即使是同一个省份的不同地方,风景也有很大不同。作为一名作家,只有深耕地域文化,才能让笔下的风景活起来,才能写出令人心旷神怡的风景。

  

风景描写是塑造立体人物形象不可或缺的部分

  

当下小说风景描写的缺失,除了小说家不了解风景描写的价值和意义,缺乏风景描写的自觉性,也和作家不掌握写风景的方法有关。如何写风景?刘勰给出了答案:“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他又说:“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刘勰从他所处的时代和文学发展状况出发,对于如何写风景给出了“绘形描声”的答案。

  

随着时代、文学的发展,风景描写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小说中风景描写的变化最为明显。与诗歌和散文不同,中国古典小说并不擅长写景,其风景描写大都比较空疏和呆板。这是中国古典小说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它们大都出于讲述需要,风景描写退居于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背后。现代小说综合了诗歌、散文风景描写的特长,开始吸纳风景描写。这是现代小说有别于古典小说之处。老舍在风景描写上卓有创见,他提出了风景描写的独立价值和意义,把风景描写从背景中独立出来,使之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老舍认为,风景描写能使故事更鲜明更明确,同时,风景描写与故事本身是天然长在一起的,不可分割。老舍关于风景描写与小说叙述相融会的论述,是风景描写的重大突破。

  

对于中国现当代小说来讲,写风景不是照相式地给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摄影取形,而应该像刘勰所言,“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以人物的情感为写景的出发点,把风景描写作为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方法。所以,中国古典小说写景,讲究从“看”出发。茅盾认为,一段风景描写,如果只是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去欣赏去描写,那么风景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点缀。而如果通过作品中人物的眼睛、从人物当时的思想情绪出发,去写出人物对于风景的感受,那么风景描写的价值和意义就凸显出来了。这是中国小说关于风景描写最具有民族特色的部分,它和西方小说中风景描写更倾向照相式的呈现方式有根本性的区别。

  

除了风景描写和叙述相融会、从小说中人物的“眼睛”来写风景之外,风景描写还要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风景描写为作家笔下人物的性格、命运提供了重要表现力,正因为有了风景描写,各个地方的人物性格和环境之间才能构成和谐的统一体。

  

风景描写不仅是文学中所展现出来的自然、人文景观,而且和创作主体的价值观念紧密相连,也是对于中国优秀文学传统的传承,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也极具鲜明的时代特色。今天的文学创作对于风景的重视与呈现,既考验了作家的主体精神、意识,也考验了他们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同时还是考察他们艺术能力的一个重要窗口。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22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