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别什么意思,城邦什么意思

  

  中国文明的连续性和开放性   

  

  ――基于中外文明的比较。   

  

  作者:杨公乐(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研究中心研究员、历史学院教授)   

  

  文明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文明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不断否定野蛮的过程。文明不同于原始社会,因为它有城镇作为政治、经济、宗教和军事中心,有可以交流思想的人物,有原始人不知道的金属冶炼。从中外文明比较的角度思考中华文明,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特点。   

  

     

  

  世界上有许多原始文明。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人类近6000年的历史中,共有23种文明形态,但在世界范围内,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长期持续发展,从未中断。   

  

  在西亚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进入文明社会,距今约5500年。这里有人物,有城市,有宗教,是农耕时代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正因为如此,这里成了周边民族争夺的主战场。到公元前330年,马其顿的亚历山大终于打败了统治该地区的波斯帝国。两河流域的政治文明中断,当地的楔形文字逐渐被外来的希腊文取代。这里的文明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条件。   

  

  几乎在两河流域文明出现的同时,尼罗河流域出现了埃及文明,大致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到现在已经5500年左右了。但这种文明在数次外族入侵和占领后中断,存在了约3000年。到了现代,埃及象形文字被学者重新解读。   

  

  印度的古河道文明形成于公元前2600年左右,属于城市文明。主要遗址有:哈拉巴文化。其城市建设水平远超同时期的其他文明,居当时世界之首。然而,在公元前1750年左右,古印度河文明因为不为人知的原因被毁灭了。   

  

  在西方,除了中断的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公元前2000-1200年),希腊文明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属于城邦文明。著名的城邦包括雅典和斯巴达。城邦的属性是小国寡民,独立自主,没有融合统一感。公元前338年,巴尔干各国被马其顿打败,失去了独立地位。公元前149年至公元前146年,马其顿被罗马打败。罗马在此建立马其顿和阿卡亚省,马其顿统治下的巴尔干政治文明宣告终结。   

  

  西罗马文明属于后来者,创建于公元前6世纪末,存在了1000多年。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被德国人摧毁。而在古地中海最晚产生、影响最大的罗马文明,也中断了其政治连续性。   

  

  这些主要或次要的文明都已经灭亡并被中断。从这些中断的文明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军队的先进性在文明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外国人的多次入侵是导致政治实体中断的关键因素;贫穷往往让人在困难面前不知所措。   

  

  在世界土著文明中,中华文明发展的连续性是独一无二的。当然,中华文明也是从原始阶段发展起来的。唐代学者杜佑说:“古人淳朴,中国和义帝一样。有牺牲自己身体的人,有埋葬自己的人,有吃自己皮毛喝自己血的人,有住窝洞的人,有不封树的人,有用手吃饭的人,有同姓的人,有出名的人。在中国,地有仁义,人有和谐,人有德。继圣贤圣贤而生,人渐轻贱。”地理条件对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而圣贤的出现,使“人性和谐而有德”的中华文明特征更加显著。   

  

     

  

  汤因比说:“就中国人而言,几千年来,他们比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都更有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在石头和石头结合的时代产生的。经过夏、商、西周的不断发展,春秋时期进入了生产力史上的铁器时代。同一时期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克里特岛的迈锡尼文明都没有走出青铜时代,所以消亡了。中国古代文明在青铜时代并没有因外力或内因而中断。   

  

  经过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明继续前进到比周朝更发达的秦汉时期。过了近600年,到了四五世纪,中原地区也发生了民族迁徙,出现了不少少数民族政权。但是,这些都是常见的朝代更替,并没有本质的变化。中华文明继续前进。   

  

  公元589年,隋统一中国。中华文明的传统在隋唐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丰富。之后元、清少数民族成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这些朝代都是中华文明体系下的行政总监。中华文明从未中断。   

  

  在世界历史上,两河流域和埃及是世界上最早走出野蛮走向文明的地区。这里的居民创造了人类早期的辉煌,发明了文字,积累了丰富的文献,进行了教育,弘扬了文化,却没有产生史学。虽然古印度有辉煌的诗歌,古老的法典,宗教,但没有历史。在古代,只有古希腊和中国不仅创造了历史,还创造了与历史密切相关的史学。但古希腊的史学主要是当代史,古希腊人并没有形成几代史家按时讲述历史的传统。   

  

  中国在古代是一个历史大国,也是一个历史强国。政治文明的延续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延续。中国历史的连续性为中国史学的连续性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从甲骨文到金文,从《尚书》-《春秋》到历代历史学家编撰的长城-《二十四史》,都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都是中华文明延续的最好见证。   

  

  中国历史资源的丰富和史书记载的连续性让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感到惊讶。《历史哲学》年,他曾写道:“中国人有最准确的民族历史.每当中国采取措施时,就准备发表对它在历史上的仔细了解”,“中国的‘历史作家’不断涌现,这是任何民族都无法比拟的”。   

>   

汉字是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也是中华文明所产生的标志性成果。汉字的整个发展过程清晰连贯,没有发生过断裂。圣哲的经典通过汉字滋养一代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华文明延绵发展,始终充满活力。

  

  

与西方传统不同,中国通过对内开放、对外学习他人来不断发展自己的文明。

  

阶层开放、上下流动是中华文明对内开放性的重要体现。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提倡“明明扬侧陋”,让新生力量在社会管理中发挥作用。战国时期,主持各诸侯国变法的商鞅、吴起等等,大都不是本国人。隋唐以后,科举制度建立,人才的选拔路径更宽敞也更开放,所以出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话语。

  

与欧洲依靠经济力量的新兴阶级完全不同,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这类新兴政治人物,依赖的主要是知识和个人的才学。这种开放选拔人才的方式不但促进了新生力量的成长,而且有助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从历史上看,中华文明对外来文化历来抱有开放包容的态度。有关这方面的事例在史书上俯拾皆是。现仅举两例加以说明。例如:据《古今乐录》云:“横吹,胡乐也。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长安,唯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之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这里所说的“摩诃兜勒一曲”实际上就是指流行于中亚的马其顿歌曲。它被带到长安,后来又被汉武帝时期的音乐家李延年“更造新声”而流行中华,成为中华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如,1609年,伽利略在意大利发明并制成天文望远镜。10年后,望远镜传入中国,并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历法变革、学术研究与军事斗争等活动中发挥作用。可见,即使在明中后期这样被认为闭关锁国的时候,中华文明的开放步伐也并未停止。

  

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深扎根于5000年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复兴,传承中的升华,开放中的飞跃,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广阔的现实基础和深远的世界意义,比历史上任何一次复兴都深刻、都伟大。因为它顺乎历史潮流,合乎发展规律,必将极大地促进和推进中华文明的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重大贡献。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21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