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迷你币永久激活码,迷你世界迷你币激活码2020可复制

  

  作者|寇观“中信银行信息科技管理部总经理”   

  

  文章| 《中国金融》 2022年第12期   

  

  近年来,随着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创新应用和新型基础设施的超前布局,“数字中国”建设进入快车道,数字化浪潮下的各类商业银行也纷纷按下数字化加速键,部分先进银行进入数字化红利持续兑现期。虽然各商业银行的资源禀赋不同,数字化转型的路径、节奏和侧重点也不同,但在探索数字化转型最佳实践的过程中,准确把握数字化发展阶段特征,实现数字化建设的核心通用能力,有利于更好地推进数字化建设,加速数字化价值的实现。   

  

  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处于“四化叠加”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业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部数字技术应用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技术不断重塑银行价值链、发展模式和经营理念。从数字技术的应用演进来看,当前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正处于信息化、移动化、开放化、智能化四波叠加的新阶段。   

  

  信息化阶段的核心特征是用电子化代替手工,满足客户的基本金融服务需求。改革开放以来,银行业以计算机、网络通信、数据库等技术工具为依托,围绕在线运营、数据集中化、渠道网络化、管理信息化等重点领域,探索推进信息化进程。目前,银行业信息化的浪潮即将结束。   

  

  移动阶段的核心特征是用手机等移动设备替代物理网络服务,从而打造实时、高效、安全、便捷的客户体验。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普及,银行业构建了以手机APP为核心的线上服务渠道,打破了传统物理网络服务的时间和空间限制,逐步延伸到直销银行、远程银行等线上场景。目前,银行业务的场外交易率已经超过90%,移动端仍然是银行业主要的客户接触渠道和主战场。   

  

  开放阶段的核心特征是以开放代替封闭,通过API(应用编程接口)、SDK(软件开发工具包)等核心技术,促进生态各方的数据互联共享,拓展获客渠道,让客户“无意识”切换。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和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开放银行服务、场景、平台的经营理念逐渐被业界所称道,但目前传统银行构建生态聚合的能力相对不足。同时,面对千禧一代、Z世代等新生代客户,打造极致的客户体验成为银行业赢得客户的基本要求。   

  

  智能阶段的核心特征是用数据代替经验,实现管理和服务的差异化、个性化和智能化。数据和智能能力已经成为银行业的关键竞争点。为了实现客户服务的精准化,银行业迫切需要从依靠传统的“经验”决策向“数据算法”驱动的决策转变,这也对银行的技术支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银行业整体的智能化还处于探索期,一些领先的同行已经提出建设智能化商业银行。   

  

  构建五大核心能力引领数字化高质量转型   

  

  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保监会先后发布了《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和《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为未来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建设指引。面对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新阶段和新挑战,商业银行在坚定执行监管部门战略部署的过程中,需要把握数字化阶段的客观规律,注重建设信息化平台   

  

  第一,组织敏捷性。敏捷响应能力是数字世界的基本要求,数字化要求建立与其发展相匹配的敏捷组织。商业银行传统的部门组织模式在信息化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面对开放、智能的新要求,数字化转型需要打破部门和条线的组织边界,敢于创新跨部门、跨条线的组织整合模式,彻底改变业务和技术“两张皮”的局面,推动业务、技术、数据的深度融合。   

  

  第二,技术支持能力。数字技术是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基石和核心生产力。在瞬息万变的数字世界中,传统的技术系统或平台难以满足现代客户服务的需求,基于云、基于服务、基于中间平台的解决方案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依托云基础设施的高度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我们可以按需享用,提高技术研发的效率和生产力。通过公共产品和功能的标准化包装,组装积木,实现资源整合和能力沉淀,有效支撑前端的敏捷创新和迭代。   

  

  第三,企业级数据能力。是数据开放和智能化阶段的关键生产要素,是数字化转型的前提和基础。传统银行机构虽然具有海量数据信息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数据断点多等,成为影响当前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短板。加强数据治理,建设企业级数据能力势在必行,包括建设基础数据服务平台体系,建立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建设通用数据设备工具,建设统一的数据库。   

  

  四是全面联通。连接是实现数字化转型价值实现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商业银行要彻底改变原有的“拉关系、设网点”的经营模式,需要依托数字化手段,在C端、B端、G端建立数字化渠道和场景连接,打通全渠道、全场景的服务链路,实现数字化连接的价值释放。从实际角度来看,单个银行很难构建端到端的数字生态系统。在安全合规的前提下,银行机构需要与外部生态伙伴深度连接,构建共赢的数字生态。   

  

  第五,数字化风险管控能力。安全是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底线和红线。除传统风险类型外,银行机构应高度警惕数字化转型带来的网络安全、数据保护等领域的新风险,如数据泄露风险、模型算法风险、系统中断风险、第三方供应商供应链中断风险等。在技术创新和风险管理之间做好平衡,建立符合数字时代要求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中信银行数字化转型探索与   

实践

  

为打造一流科技驱动型商业银行,推动全行经营管理加速从信息化向开放化、智能化转变,中信银行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举全行之力推进数字化转型,通过持续探索和推进五大核心数字化能力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创新优化体制机制,打造商业级敏捷体系

  

中信银行从顶层设计出发,积极推进三个方面的调整,以打造组织级敏捷体系。一是持续调优组织架构。成立全行级数字化转型办公室,行长亲自挂帅,各分管副行长担任各专题委员会负责人,全力推进各专题板块数字化转型。同时,为适配数字化转型需要,2022年初,在原有信息技术“一部两中心”组织架构基础上新设立了一级部门――大数据中心,并已整合近千人的大数据团队,与业务板块联动共同形成业务、技术、数据的“三角”架构,协同推进全行数据服务能力扎实落地,打造全行级数字化能力中心。二是以战略为牵引,明确数字化战术打法。发布《中信银行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提出按照“客户需求―前台响应―中台赋能―后台驱动”的价值链条,推动全行“能力建设”和“组织变革”,实现组织能力与客户需求的有效对接,明确了零售金融、公司金融、金融市场等六大关键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任务。三是以打造全流程商业级敏捷体系为目标,持续推进以领域制为核心的科技敏捷组织转型。2020年以来,中信银行进行了以扁平化、自驱、自治为特点的领域制改革并取得良好成效,磨合成型多种典型业技融合模式,组建了100多个融合团队,目前总行77%的科技人力依托领域负责制已全面融入业务赋能。下一步,中信银行将继续深化探索构建以产品为中心和以业务价值为驱动的涵盖业务、研发、测试、运维的全功能敏捷团队。构建全连接、全在线、面向一线业务作战场景的IT服务模式,实现IT与业务、IT与一线的深度融合,支撑端到端创新孵化和价值创造。

  

聚焦数据全生命周期,构建多维数据能力

  

中信银行重点围绕数据自助消费、业务系统数字化、业务流程数字化三大主线,建设企业级数据能力。

  

一是在数据自助消费上,一方面,从数据治理入手,统一数据资产管理和运营,实现数据资产的“随需共享、敏捷自助”;构建统一数据底座,提供共享平台、足够的数据和算力,解决数据供给问题;依托数据治理平台,解决数据质量问题;依托业务场景需求联合业务部门构建业务领域模型,解决数据稳定性问题。另一方面,从基础能力建设入手,面向业务分析人员提供低门槛自助分析、数据自助探索、透视分析、固定报表展示等一站式数据分析工具;面向数据科学家提供一系列挖掘自助工具,搭建大数据分析挖掘生态体系,实现同一数据平台、同一数据源的挖掘模式;面向IT开发人员,提速大数据研发全流程,实现研发界面化,管控集中化,实现与行内Devops的深度集成。

  

二是在业务系统数字化上,着力打通数据能力与业务系统间的断点,将数据以服务化的方式嵌入业务处理过程,赋能业务系统数字化转型。通过提供AI算法、数据API、知识图谱、多方安全计算、数据文件五大类数据服务,赋能业务系统数字化、智能化。

  

三是在数字化经营管理上,基于业务场景构建数字化应用,为各层级管理者经营决策提供数字装备。在营销、监管、风控、财务等领域稳步推动数字化。

  

持续发力云化服务化,筑牢数字化技术基座

  

一是以全面实现云化服务化架构为目标,持续推进基础设施云化建设,持续建设开放统一、按需随享、全栈安全的基础设施服务化能力。截至2021年末,中信银行基础设施云化率达到99.6%。

  

二是持续建设分布式、服务化、中台化的企业级应用架构,建设全行共享重用的服务能力及基于乐高模式的服务组合和编排能力,解决行内各业务条线及外部开放生态的能力共享和融通问题,支持多样性业务持续发展和灵活创新。以普惠产品信贷工厂为例,按照“流水化作业、模块化组装、开放式对接”模式,新产品研发周期缩短至1个月,效率提升75%,快速响应了一线产品创新需求。

  

三是持续建设智能化能力。中信银行依托强大的“中信大脑”平台,打造企业级人工智能效率中心和模型中心,现已形成涵盖模型开发、运营、反馈、迭代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依托中信区块链平台,雄安模式实现规模复制推广,并形成了涵盖数字政务、金融结算、智能合约等众多业务场景的区块链综合解决方案。积极应用流程机器人、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新兴技术,全面赋能日常一线作业脱困。

  

强化数字化人才建设,全面培育数字化认知

  

数字化人才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资源,是数字化核心能力建设的生力军。中信银行高度重视数字化人才队伍梯队建设,一是加强人才引进力度,着力打造一支由领军人才、科创精英、技术专家、骨干尖兵等构成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赋能有力的数字化转型人才队伍。截至2021年末,总行端自有科技人员超过2800人,占总行人数的60%,平均年龄30岁;全行科技人员近4300人,占比近8%。二是全面升级数字化认知。依托全行数字化学院,以“战训结合”的方式,体系化强化数字化专业人才培养,提升员工数字化思维,鼓励员工大胆创新,为一线业务和客户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增强全面连接能力,筑牢数字化安全防线

  

一是依托成熟的数字化技术,中信银行重点围绕母子行间、集团内子公司间、外部客户和合作伙伴间,构建数字化生态圈。例如,在开放银行建设过程中,业内首批推出依托鸿蒙生态的金融服务,通过标准化产品组件与行业共建场景超1万个。

  

二是持续构建网络安全、数据安全防护体系。全方位对标《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深化全行金融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手段,构建了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审计和可溯源的全行一体化数据安全保护体系。构建覆盖产品、技术、运营、安全的跨部门全流程安全防护体系,筑牢数字化安全的底线和红线。

  

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并无固定模式,且必定是一个持续创新、试错、迭代演进的过程。作为系统性、全局性工程,面对难以预测的动态环境,银行业唯有与时俱进、主动作为,以确定性能力建设和应用应对市场不确定性,用强大的数字化核心能力助力走出数字化转型“深水区”,加速数字化价值变现。

  

本文源自中国金融杂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