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发行的硬币,2020年发行的基金一览表

  

     

  

  “《积跬步千里;不积小流,成不了河。”这句话在《荀子》中还是挺实用的。现在每一个大的事业都是脚踏实地的创业者一步一个脚印做出来的。   

  

  中国基金业的发展也是如此。这个行业已经有20多年了,已经做到了18万亿的公有资产。   

  

  华夏基金是实力最强的公司之一,也是净值涨幅最大的十倍以上(简称“十倍基”)的公司。华夏基金作为国内一线公募,日复一日深耕投研,打造以价值投资为导向的投研大平台,为行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基金经理。   

  

  业内最多的十倍基   

  

  华夏基金成立20多年,长期投资业绩经历了“量变到质变”的蜕变。   

  

     

  

  据东方财富choice统计,截至2020年11月30日,华夏基金有27只产品(各类份额单独统计)最近两年收益翻倍,其中表现最好的收益超过175%,有10只基金收益率超过90%,即有37只基金单位净值增长率超过90%,占可统计的205只产品的18%。也就是说,占行业份额近五分之一的华夏基金最近两年的产品收益率超过了90%。这个成绩在业内首屈一指。   

  

  如果说2年的调查周期太短,抽出来的数据没有说服力,那么经过岁月洗礼的十倍基数就充满了说服力。   

  

  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30日,可统计的10673只基金中,十倍基金仅有40只,实属罕见。而华夏基金有华夏大盘精选、华夏回报、华夏收益、华夏红利四只十倍基金。成立至今,累计收益分别为36.9倍、16.4倍、13.4倍、11.28倍。   

  

  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底,中国共有132家基金管理公司。在这个行业20多年后,132次公开发行锻造了40个十倍基础。落到公司就很难找到“十倍基数”了。华夏基金获得“高四幸福”,足见其长期卓越的投资能力。   

  

  投研平台的打造   

  

  十倍基数既是投资业绩跨越牛熊的演示,也是对基金公司深厚投资背景的最好诠释。   

  

  早在华夏基金成立之初,就提出了“研究创造价值”的理念,致力于打造基于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文化和平台。   

  

  “死了就别指望快了。”华夏基金通过20多年的沉淀,构建了“理论体系专家”的投研体系,奠定了其保持长期行业领先的核心竞争力。   

  

  截至2019年底,管理公募基金资产超过5000亿元,为持有人创造利润近2500亿元;基金产品种类超170种,涵盖股票、混合、债券、理财、货币、指数,其中偏股型基金规模约2500亿元,是业内管理偏股型基金规模最大的基金公司。   

  

  华夏基金在长期的投资过程中,不仅磨练了“10倍基数”的权益类投资能力,还在固定收益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   

  

  银河证券近日发布的a 《基金管理人债券投资主动管理能力评价汇总表(算术平均)》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华夏基金债券投资平均收益率在业内可比的114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三,旗下4只债券基金业绩排名业内前20%。五只债基获得银河证券三年五星评级。   

  

  华夏基金是基金行业较大的权益类资产,也是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持有大户。在定增体系升级调整的过程中,将之前分散在各个部门的定增研究员集结成一个定增研究组,隶属于公司投研部,进一步促进研究资源和成果的共享,从而更好地分享公司大研究平台的红利。   

  

  华夏基金对卓越的追求也得到了肯定   

  

  有句话叫年轻人成功,年轻。事实上,上述37只收益率超过90%的产品中,既有华夏大盘精选、华夏经典、华夏品质成长等成立10年以上的老牌绩优基金,也有成立3-5年的新生力量。   

  

  统计显示,这些优秀基金由20位基金经理管理,他们管理基金的平均年限为5.04年。除华夏医药ETF基金经理张洪宇从事产品管理11.4年外,其余19位基金经理均在10年以下。   

  


  

如果只按照单独管理产品的时间来算,18位基金经理的平均年限为4.9年。也就是说,具有5年左右基金管理年限的基金经理已经崭露头角,成为华夏基金不可忽视的一股崛起的新力量。

  

目之所及,业绩出色的基金经理无不是名校学霸先天优势外加勤奋努力。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基金经理属于老天爷赏饭吃型选手,在专业能力以外,具有超强的“顿悟能力”。总体而言,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加长期的刻苦经营,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华夏给予了他们发展的台阶,市场也给了他们机会。

  


  

话说回来,在这样的新力量中,尽管基金经理任职年限并不长,但从事证券投资+研究的累积时间并不短,大部分经历了“十年磨一剑”的过程,即从助理研究员-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管产品-取得市场认可的沉淀期。他们在从研究到投资切换时,俨然如鱼得水。

  


  

2015年起管理基金的孙轶佳,具有12年证券从业经验,5年公募基金管理经验。孙轶佳尤其擅长消费领域的投资,在大消费领域具有多年的跟踪研究经验,其所在的团队曾于2009年、2010年获评食品饮料行业新财富分析师第三名、第四名。由她担任基金经理的华夏新兴消费基金自2018年11月7日管理至今累计取得了近2倍的收益,在Wind有统计的684只同类型基金中,排名前5%。

  

2017年1月起管理基金的张帆,管理着华夏经济转型、华夏科技成长等4只基金,职业生涯完整穿越了2018年的熊市和2019-2020年(至今)向上的市场行情,截至2020年12月23日,实现了238.51%的总回报,年化收益率约36%,将业绩比较基准远远的甩在了身后。截至目前,他还是业内的“百亿基金经理”之一,即管理公募基金规模超100亿元。

  

  


  

2019年起开始管理产品的周克平在短短两年多时间了就展现出了超过常人的投资能力,尤其是擅长科技领域的投资。他管理的华夏复兴和华夏科技创新的任职回报均超过100%,年化回报均超过60%。

  


  

另外,还有诸如华夏消费升级的基金经理黄文倩、华夏创新前沿的基金经理林晶、华夏引动互联的基金经理刘平等等,都取得了120%以上的任职回报。

  


  

华夏基金新力量顺利崛起,一方面是公司旗下老将发挥了“老带新”的指导和示范效应,另一方面也是华夏基金内部和谐的投资文化使然。如今的华夏,业已打造出了基于价值投资理念,每个经理具备较高的自由度,即时交流的和谐的氛围。大家每天都在干同一件事情:尽可能接收充足的有效信息,进一步沟通和交流,从中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标的,长期投资。

  


  

正是这些新力量的崛起,让华夏基金这家老牌劲旅始终充满活力,斗志满满,并能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资管行业始终占据一席之地。

  

虽然长、中短期的业绩均可圈可点,华夏基金仍在追求更为卓越的主动投资管理能力。据了解,为了进一步推动主动权益类基金发展、提升权益类产品的投资实力,华夏基金一方面全面升级投研体系,持续完善全天候的投研框架,前瞻性做好人才培养和储备;另一方面不断丰富产品的多元化、特色化,完善产品图谱。

  


  

主被动齐头并进

  


  

对华夏基金来说,硬币的一面是主动投资能力的升级,另一面则是被动产品的大发展。作为国内指数基金当之无愧的龙头,华夏基金一直致力于为投资者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工具类产品。

  


  

截至2020年11月底,华夏基金旗下25只股票ETF管理总规模为1766.77亿元。而最新数据显示,华夏基金权益类ETF的规模更是突破2000亿,中国权益ETF最大供应商的地位。

  


  

华夏上证50ETF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产品。截至2020年11月底,华夏上证50ETF以539.64亿元遥遥领先,是业内唯一规模超500亿的股票ETF,年内规模增幅为16.83%。

  


  

在传统宽基ETF规模、流动性向好的同时,华夏基金近年来又将战线延伸到了细分领域产品。它旗下的芯片ETF、新能源汽车ETF一度成为爆款。

  


  

近日,华夏中证细分食品饮料产业主题ETF正在发行中。稍早前,华夏科创50ETF上市,仅8天时间规模便突破50亿,体现了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和投资者的高度认可。

  


  

又一只重磅产品

  


  

长期来看,震荡、分化的市场行情对基金公司投研能力形成了极大考验。对于投资者来说,华夏基金这类具有雄厚综合实力和专业投研管理能力的头部基金公司就是投资理财的配置之选。

  


  

很快,华夏又将推出一只重磅产品。1月13日起,由张帆拟任基金经理的——华夏新兴成长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代码:A类:010680, C类:010681 )基金即将发行。该基金重点专注科技创新领域,聚焦云计算、新能源车、半导体、军工等科技成长类产业,力争把握科技成长板块的长期投资机遇。

  

张帆这位百亿基金经理,近四年年化收益率超35%,现任华夏基金股票投资部总监,是崛起的新力量中的典型代表。

  


  

公开资料显示,张帆,北京大学理学硕士,专注科创领域研究11年(超7年深度研究+近4年投资经验),他曾任华创证券研究部TMT行业分析师、中信证券电子行业首席分析师,光在中信证券担任TMT行业研究员期间就已三度进榜新财富最佳分析师奖。

  


  

张帆如此实力,堪称基金行业的后起之秀。这样的公司,加上如此基金经理,结合科技题材近期的调整,华夏新兴成长这只基金未来的表现或值得令人期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