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会跌成负数吗,币会不会成为世界通用货币

  

  时间回顾,孔哥带你看不同颜色的烟花。   

  

  当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俄乌战争的时候,美国的CPI在2月份创下新高,达到7.9%。就在几天前,美联储将原本预期的加息50个基点下调至仅25个基点,即0.25%。实际负利率不降反升,长期趋势已成定局。   

  

  所谓长期实际负利率,是指通货膨胀率高于存款利率并持续一年以上。这意味着,如果你把钱存在银行,一年后加上利息,你的钱包实际上就缩水了,持有货币就不再具有保值的功能。   

  

  美国2021年2月通胀率达到1.7%,形成实际负利率,至今已有一年多。这一年间,实际负利率逐月加深,2022年成为连续第二个负利率年,这是必然的。   

  

  那么问题来了,真正的负利率什么时候会结束?永远不会结束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理清实际负利率的底层逻辑。   

  

  在信贷货币时代之前,负利率非常罕见,几乎不可能出现。也就是说,负利率或实际负利率是信贷货币时代的产物。但是,由于人类进入完全信用货币时代的时间只有51年,所以还不清楚它是偶然的、间歇的、必然的还是永久的。   

  

  从目前人类的实践来看,几乎所有的主要经济体都经历过负利率或者实际负利率的时期,所以基本可以断定这是必然会发生的。   

  

  这是为什么呢?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   

  

  信用时代和过去最大的不同就是货币可以无限量发行,发行成本接近于零。货币发行当局只要愿意,可以凭空创造货币。   

  

  创造的方法类似于数学中的方法,两个彼此相反的数,无论大小,这两个数之和总是等于零。这个负数相当于债务,正数相当于钱。债务和货币是同时产生的。   

  

     

  

  因为债务是有杠杆的,也就是1块钱的资本可以借5块钱甚至10块钱,债务要按照利率来支付利息,所以货币创造是以倍数加指数来增加的。   

  

  说到底,我们人类经济的发展是靠科技推动的,其特点是脉动式增长,即快则快速增长,慢则缓慢增长,快则时间短,慢则时间长,有时还会因为自然灾害、战争、社会动荡等原因而停滞或倒退。   

  

  当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期时,货币以倍数和指数快速膨胀,无限量、零成本发行,解决了困扰人类几千年的货币供给问题,看似完美。   

  

  但是在经济发展放缓的时候,货币仍然在快速膨胀,这是有问题的,因为货币的另一面是债务。这时候资产价格会下跌,负债率会上升;当利润水平下降时,利息承受能力也会下降,债务人客观上有去杠杆的要求,即货币供给需求会减少。   

  

  相反,当经济增速下降时,就需要增发货币来刺激。这是怎么回事?   

  

  《西游记》,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作者特意安排了孙悟空,孙悟空,来打理蟠桃园。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工作,就是让孙悟空偷自己的东西,以后吃蟠桃,看起来顺理成章,更滑头。显然,作者对“猴性”相当熟悉。   

  

     

  

  面对无限发行、无成本的信用货币,人性是贪得无厌的;自私;只有当下,不考虑长远等阴暗面,才会被最大程度的激发出来。   

  

  人性是一种超越历史、种族、国家、制度的存在。区别只在于人性发挥的空间有大有小。人性发挥的空间越大,展现的就越多。永远不要考验人性,因为人性永远经不起考验。这一结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适用于许多领域,而不仅仅是信用领域   

  

  也就是说,在信用货币面前,人性发挥的空间被空前放大了。本质上,津巴布韦和委内瑞拉的货币行为和阿根廷和土耳其,美国,欧元区和日本,或者中国的货币行为是一样的,只要是信用货币。   

  

     

  

  真金白银的贵金属货币时代,钱来之不易,开采成本很高,数量非常有限。如果借出去的钱拿不回来,那就亏大了。在信用货币时代,理论上,你永远不能拖欠债务。没钱还债,可以继续借新债还旧债。反正发行没有限制,也没有成本。一切取决于货币发行机构的一句话。   

  

  这个发币机关就像孙悟空一样,看管着王母娘娘的蟠桃园。结果是一样的。民主制度可以防止货币过度流通,避免通货膨胀,这是一个世纪以来的谎言。   

  

  事实也是如此。明明经济已经进入慢周期,内在增长动力不足,却还在增发货币。与此同时,债务也在同步增加,连利息都还不上了。   

  

  于是真正的负利率就产生了。其实质是在货币扩张、债务增加的情况下,降低债务利息负担,继续玩借新债还旧债的庞氏骗局。   

  

  真实的负利率是否会永久,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科技驱动的经济发展是处于快速期还是慢速期;第二,面对人性,人类能否保持理性?   

  

就目前来说,显然是悲观的,但我仍然相信,下一次科技爆发肯定会到来,人类也终究会做到保持理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