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誉的价值阅读答案是什么,信誉的价值短文

  

  2020年,我国票据市场业务总量为148.24万亿元,同比增长12.77%。2021年前三季度,企业信用债(包括短期债券、短期债券、中期债券、公司债券和企业债券)发行量为8.99万亿,同期票据承兑为17.96万亿,是前者的两倍。票据已经成为中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业信用逐步价值化   

  

  2021年第三季度,我国银行承兑汇票(以下简称“银单”)贴现金额为3.24万亿元,同比增长44.18%;商业承兑汇票(以下简称“商业汇票”)贴现金额0.27万亿元,同比增长17.35%。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当贴现利率较低时,企业使用银行票据进行融资的意愿增加,银行票据的贴现接受率居高不下;商业票的贴现承兑比周期性不稳定,但自2021年以来一直处于稳定的高位。   

  

  图1:白银票据承兑、贴现金额和贴现承兑比例的变化(2018Q1―2021Q3)   

  

     

  

  来源:上海证券交易所,《票据市场运行情况》 《商业汇票业务统计数据》。   

  

  图2:商业票承兑、折扣金额和折扣承兑比例的变化(2018 Q1-2021 Q3)   

  

     

  

  数据来源:上海证券交易所《票据市场运行情况》 《商业汇票业务统计数据》。   

  

  在我国,企业利用银行票据贴现获得资金,首先促进了银行票据业务的快速发展,票据的融资功能得到了挖掘。同时,通过绑定银行信用(如银行的商业票担保业务),将部分高信用企业发行的商业票先“兑付”,商业信用逐步以“曲线救国”的方式计费,间接带动了商业票市场的发展。让商业汇票充分体现票据的信用工具功能,即需要达到商业信用独立发展的阶段,即“形成以商业信用的市场评价体系为核心,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分离,企业需求独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杨子强和王晓庆,2006)。   

  

  商业信用的独立发展在商业票据流通过程中呈现出良性循环,即票据的承兑人、收款人(背书人)和持票人均可利用商业票据的支付、结算和融资功能降低融资成本。   

  

  如图,在我国商业票流通的整个过程中,商业票在发行的第一步(发行)并没有得到银行信用的加持,完全依赖于承兑人(企业A)的商业信用。当收款人(企业B)愿意承兑商业汇票作为付款方式时,承兑人实现了票据期限内的自负盈亏,除其他可能的商业要求外,没有额外的融资成本。   

  

  收到商业票据的收款人(企业B)将商业票据的背书转让给后续被背书人(企业N)。只要市场认可承兑人的商业信用主体,商业票就可以在流通中获得较高的承兑,收款人和所有背书人都没有融资成本。同时,随着商业票的不断背书、使用、流通,甚至是他行再贴现、他行再贴现,承兑人积累的良好付款记录为其商业信用加分,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承兑人商业信用价值的不断升值。   

  

  作为商业汇票的持有人(如企业N),在票据期限内,可以向银行(粘贴当期票据)申请办理贴现、质押融资等业务,将票据转换为现金。目前贴现可以与其他银行进行贴现或回购交易,也可以贴现给中国人民银行,起到基础货币精准投放的作用。(文章来源:朱菊)   

  

  图3:商业票据的生命周期   

  

     

  

  来源:作者根据商业票的业务流程整理。   

  

  1考虑到目前市场上纸质票据较少的背景,根据《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管理办法》第三十二条“电子商业汇票在交付给收款人之前,应当由付款人承兑”,几乎可以认为票据在签发时即被承兑。在市场操作报告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