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圈监管,币圈教练分析行情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一个词叫“一万小时定律”?如果我听说过这个词,我想简单解释一下,但我没有。   

  

  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 《异类》 一书中指出的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这听起来像是我们上学时老师会告诉我们的鸡汤,不是吗?也和语文考试很像。我们写议论文的时候,为了修饰文章,为了拿更高的分数,会写一万小时法则。当然,绝对有几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   

  

  “中国飞人刘翔从小训练很多小时,肯定有几个一万小时,所以在奥运会上一炮而红,拿了金牌。”   

  

  “钢琴家郎朗,从小练琴多少小时,肯定有几个一万小时,所以能在世界各地演奏,使得钢琴界也有了中国人的面孔。”   

  

  “沃伦巴菲特、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苹果乔布斯在各自专业领域的工作时间都超过了1万小时。他们兢兢业业的读书、思考、研究、实践,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这真的是我高中语文作文的一个例子。)   

  

  如果你曾经和我一样热爱篮球,你应该和我一样清楚,那就是打很多篮球的人,即使投篮动作不标准,技术和姿势不完美,但都是“相当准”的。而且这些人感觉比较稳定,成功率也比较高,在一群非常业余的人中成为小头目。   

  

  而在一群业余选手眼中,一万小时定律是一定有用的,因为打的多了,哪怕没经过什么专业练习,也能把球扔进篮框。我们在看NBA的时候也是这样,不管在哪个位置,眼睛被防守球员挡住,照样能把球投进的原因。   

  

  “无他, 但手熟尔”。   

  

  其实这个定律简单来说就是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一万个小时。按照比例,如果每天工作八小时,每周工作五天,那么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时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而在币圈,由于很多人的工作时间是远超8小时的,所以这个时间可以缩短到两三年,也就是一个牛熊转换。   

  

  经历过一个牛熊转换的韭菜,算是老韭菜了吗?   

  

  相信大家都是这么想的。我们经常在群里看到几个人聊过去,聊一些项目的起源,聊曾经普通现在闪闪发光的大佬,聊比特币的过去总是让新韭菜惊呼,“大佬”。   

  

  他们还会笑着说自己只是个老韭菜。   

  

  在币圈,只要你有过一轮牛熊转换,就基本满足了“一万小时定律”,成了硬邦邦的老韭菜。当他们看到币圈的一些所谓的说法,一些所谓的玩法升级,白皮书里的所谓概念,总会想到“这不就是XX以前玩的吗?”,从而避免了新韭菜的狂热和新鲜。虽然老韭菜很容易拿很多机会,但相比之下,资产安全最重要。   

  

  其实在币圈,“一万小时定律”最为落在实处的,是让很多杠杆高手、短线高手拥有了一个非常奇妙的东西,叫做--盘感。   

  

  “盘感”这个词很神奇,是绝对真实存在的。他和投篮的手感一样,谁都会把篮球扔出去,但是很多高手其实在投出去的一瞬间就大概知道这个球能不能进了。   

  

  而且很多高手其实也是一样的。他们看着盘面,走到一个地方,就会有强烈的预感告诉他们,这里可能暴跌,也可能暴涨。结果往往和他们的感受差不多。   

  

  所以很多人自己做交易可能会赚很多钱,但这也是他们文章和技术分析经常漏洞百出的原因。就像一个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野球员,虽然投篮很准,但他教你怎么投篮,一定比一个可能投篮不如别人准的专业教练好。   

  

  所以还有一个很多有钱人喜欢说的问题“不要听那些不赚钱的人教你投资”。乍一看,这句话还是挺有道理的。毕竟投资赚了钱,才有资格教你怎么投资。自己都没赚到钱的人怎么教你赚钱?   

  

  其实这个说法有道理也没道理,因为大部分人都是看了很多项目才发财的。经过多次尝试,他们对财富和风险有了敏锐的感觉。他能赚很多钱,你完全学他也不一定能赚到。有时候,他能赚到钱,但又一次,他可能赚不到钱。   

  

  把投资总结成学术知识的人不一定有钱,就像大学里教经济学、投资学、金融学的老师教授不一定有钱,也不一定在金融市场。但是,他们教的知识和投资原理是实用的,是多年磨炼出来的,是可以帮到你的,尽管不一定赚很多钱。   

  

  所以当你听到很多在币圈赚钱的人教给你在币圈生活的道理的时候,你也要分清哪些是真正对你有帮助的,哪些是因为时代和现状不能直接照搬的。而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的“一万小时定律”。你在这个领域努力学习了一万个小时,就算没赚到钱,也要对这个行业有一个清晰的自我认知。如果这个时候再投资,至少不会输的很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