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征兵最新通知,玻璃纸包装小花束

  

  畲族人自称“山哈”,意为山民或住在山里的客人。它的称谓演变了很多次。隋唐时期,居住在闽粤赣边区的少数民族,包括畲族先民,被广泛称为“满”、“满辽”或“东满”。直到公元13世纪的南宋,中国史书上才开始出现畲族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民族识别,统一的民族称为“畲”。   

  

  畲族的起源有外族起源说或畲族与瑶族同源说。福建师范大学谢重光教授提出,畲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即畲族的来源主要包括三部分:百越后裔、南迁的武陵蛮、进入畲族成为畲族的汉族。   

  

     

  

  郎。   

  

  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新中国成立后,语言学家对畲族语言进行了多次调查研究,都认为畲族有两种语言: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的畲族和广东潮安、丰顺两县使用一种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的中国客家方言,但在语音上与客家方言略有不同;有些词与客家话完全不同,也不是从当地汉语中借用的,有些则与苗瑶的某些语言相似或相同。居住在广东博罗、增城、惠阳、海丰等县的1000多名自称“活聂”(任山)的人使用另一种语言,这种语言与苗瑶语的关系比壮侗语密切得多。   

  

     

  

  人口和分布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总人口约为708651人。畲族广泛分布于中国各省市,90%以上居住在闽浙山区。宁德(俗称闽东)畲族人口近18万,主要居住在福安市、霞浦县、福鼎市和蕉城区,约占福建省畲族人口的一半,占全国畲族人口的四分之一。它是中国最大的畲族社区。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杂居民族之一,其分布具有大散小居的特点。   

  

  手工艺品   

  

  畲族手工艺品种类丰富,风格独特,其中以缎带和竹编最为著名,是畲族妇女喜爱的装饰品,成为广受欢迎的旅游产品和出口产品。丝带是一种花带,也叫手巾带。它的竹帽有精致的花纹,粉红色的丝带,各种颜色的白带和珠子,富有民族特色。   

  

     

  

  连衣裙   

  

  畲族传统服饰有一定的地域差异,但都崇尚青色。男士的衣服一般都是短袖宽袖,不用毛巾帽子包裹。畲族已婚妇女一般戴凤冠,即小巧精致的竹筒,用红布手帕包裹,一尺长一寸宽的红绫,畲族称之为龙髻。畲族妇女的传统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衣领、袖口和右翻领上有许多花边,并有穿短裤和打底裤的习惯。畲族女孩喜欢在头发上扎红毛线,编长辫子。老、中、青年妇女也在头发上扎黑色、蓝色或红色的毛线。   

  

     

  

  传统节日   

  

  畲族的传统民间节日主要有农历二月初二的“会亲戚”节、农历三月初三的“海节”缅怀祖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关龙节”和纪念祖先的“招亲节”等。此外,畲族还有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   

  

     

  

  民族文化   

  

  畲族民间口头文学非常丰富,以民歌、神话传说为其最鲜明的特色。在叙事长诗中,最著名的是《高皇歌》,又称《盘古歌》,追溯民族的历史渊源。是一部七言史诗集,篇幅三四百句。“小说年代   

  

  畲族民歌多以畲族语言演唱的形式表现,四五万行的民歌约有一千首。畲族民歌有独唱、对唱和合唱。其中,无伴奏民歌是畲族最喜爱的民歌,“二调”是畲族擅长的二声部对唱唱法。   

  

  畲族的体育活动很多,有武术、爬山、大小戏、攀岩、骑马、竹林比赛等。其中,爬山是畲族传统体育中最引人入胜的活动。每年春暖花开的“三月三”,秋高气爽的“九月九”,畲族山区都会举行登山活动。最著名的是畲族武术,其次是棍法,棍法是畲族的独创,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