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建仓一只股,怎么建仓鼠的家

  

  坐倉(坐仓),宋朝军队有余粮,愿意收为官,估价钱,把自己的米放入仓中,称为坐仓。始于嘉祐初,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由京城传至河北、河东、陕西等地。南宋继续实行。刚开始是优待士兵,后来就变成了减月粮的手段。宋立刚《禦戎論》:“你再坐一次仓干嘛打?” 《宋史食貨志上三》:“称坐仓:熙宁二年,各军余粮若愿入府,则定价给付,其米再存仓。” 《續資治通鑒宋神宗熙寧二年》:“早期皇帝用义鸾官孙思说话,做坐仓卖米的方法。王安石觉得不错。坐仓者,愿将诸军余粮入官位,付出代价,其米存仓。”   

  

  轉般倉(转般仓),宋朝实行转运法时,在四、楚、镇、阳四州(今安徽泗县、淮安、江苏仪征、扬州等地)设立仓库。),用来从东南六路卸粮,再运到京城。 《續資治通鑒宋徽宗政和元年》:“于是发生了一场大革命,把北京造的十大钱换成平泉的三个货,把货退回仓库到达目的地。”   

  

  中倉(中仓), 1号。中央仓库。 《晉書石季龍載記上》:“吉隆在尹光租的,转了好大劲,让中仓赚了个百万收入,剩下的都省了。” 《晉書呂光載記》:“今仓存粟数千万,东来兵百余。”2.在小屋里。唐欧阳詹诗《宿建溪中宵即事》:“仆舟空寂,月隔一帘。”   

  

  預備倉(预备仓),建于明朝的粮仓,用来储存救济粮。 《續文獻通考市糴三》:“明太祖洪武初,设储备仓。”   

  

  隋代以后,義倉(义仓),在各地建立了备灾粮仓。 《隋書長孫平傳》:“平心而论,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遭受水旱灾害,但人民却不给。之所以叫益仓,是因为百姓每年秋天都要打下一石粟麦,财穷。”曾巩,宋,《本朝政要策義倉》:“当你老了,失去其余;老凶之时,必食之:故义仓之法,从此开始。长孙平修之,其富也。” 《醒世恒言張廷秀逃生救父》:“政府看不下去,但又不能发展义仓济民。”王闿运《儲玫躬傳》:“如周之人,积粮立义仓,以待急用。”   

  

  鹽義倉(盐义仓),当地设立的公益性盐仓。 《清史稿食貨志二》:“在边境附近扎营,在海边设盐仓,或为方便百姓,或为军队。”   

  

  鹽倉(盐仓),一个储存盐的仓库。 《南史循吏傳王洪範》:“乞侵魏,得、延长等。” 《舊唐書食貨志下》:“设印盒县及印盒仓库,河西柏垭仓库,三门东集金仓,三门西延长。”王松英林《困學紀聞考史六》:“陕州平陆县有三门,西有盐仓,东有金吉仓。” 《元史仁宗紀三》:“浙江、浙江有六个盐仓,从八品、二官排起。”   

  

  五倉(五仓),五脏与神灵。 《漢書郊祀志下》:“还有那些说世界上有人的.有变色五位之术者,皆奸诈惑人,走左道,欺世主。”颜师古引用李奇的话说:“我心中有五色,腹中有五神。五色不死,五仓不饥。”   

  

  屯倉(屯仓),荒地里的粮仓。 《明史食貨志一》:《三十年纪律规矩:兵场一分,常粮十二石,仓储保管。听军自支,余粮为本所官军薪。” 《中國民間故事選(二)反江山和守備老爺》:“有守备大师守仓。”2.粮食储存和仓储。黄青刘宏《福惠全書錢穀部催徵》:“草米屯仓只持续一季。”   

  

  天倉(天仓),明星名。它属于西方七大热点之一的楼宿   

  

  太倉(太仓),古代帝都的粮仓。 《史記天官書》:“太仓的小米,陈晨湘阴。” 《晉書天文志上》:“天府太仓之储,一旦摇摆。”2.胃的别名。此太仓比喻胃,后径称为太仓。 《意林》:“胃,太仓也。” 《物理論》:“一尺长脾盖太仓。”梁丘注:“太仓,胃也。”   

  

  司倉(司仓),官方名称。韩有仓操史,掌管仓库,为州县属官。北齐说仓操从军。唐朝时,曹参军在府中做仓库,在州中做司库,在郡中做司库。宋废。见《水滸傳》。   

  

  水倉(水仓),指的是船底最低的班轮。 《史記平準書》清毕元《船中床》:“今船底有衬,水或浸进来,最低者谓水仓。”2.防火储水仓库。梁章钜,《清史稿食貨志一》,清代:“相传乾隆五十九年四月,新城垛子街一带,大火未退,昼夜不停地烧。德行多者,颇有英雄气概,看之不齿,因造水仓。”钱泳《靈樞經脹論》,清代:“其法是在闹市买地,远离河道,前有小门,后有大院,有数十个水缸,贮清水。   

,設有不虞,水可立至,此良法也。”

  

十指倉(十指仓),◆指襪子。○<宋><陶穀>《清异錄衣服》:“<曹翰>事<世宗>為樞密承旨,性貪侈,常着錦襪、金線絲鞋,朝士有託無名子嘲之者,詩曰:‘不作錦衣裳,裁為十指倉。千金包汗腳,漸愧絡絲娘。’”

  

神倉(神仓),◆古時藏祭祀用穀物的處所。○《禮記月令》:“﹝季秋之月﹞乃命冢宰,農事備收,舉五穀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鄭玄>注:“藏祭祀之穀為神倉。”○<孔穎達>疏:“神倉者,貯祀鬼神之倉也。”○《新唐書禮樂志四》:“藉田之穀,斂而鍾之神倉,以擬粢盛及五齊、三酒,穰蒿以食牲。”

  

社倉(社仓),◆即義倉。古代為防荒年而在鄉社設置的糧倉。始於<隋>代。其管理、發放等體制歷代不一。○《隋書食貨志》:“十六年正月,又詔<秦><疊>……<銀><扶>等州社倉,並於當縣安置。二月,又詔社倉,准上中下三等稅,上戶不過一石,中戶不過七斗,下戶不過四斗。”○《舊唐書食貨志下》:“<武德>元年九月四日,置社倉。”○《宋史食貨志上六》:“<陸九淵>在敕令局,見之嘆曰:‘社倉幾年矣,有司不復舉行,所以遠方無知者。’”<明><葉盛>《水東日記黃東發社倉記》:“鄉有<李令君>捐粟六百石為倡,將成社倉。”

  

上倉(上仓),◆I同“上蒼”。《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上倉儻若逆人心,不免此處生留難。”`12`◆II同“上蒼”。入庫。<清><張岱>《壽具和尚並賀大殿落成》詩:“上倉斗斛寂無聲,千百人夫頃刻散。”

  

三倉(三仓),◆1.古字書名。○<漢>初,合<李斯>《倉頡篇》、<趙高>《爰曆篇》和<胡母敬>《博學篇》為一書,稱“三倉”,亦統稱《倉頡篇》,凡三千三百字。○<魏><晉>時,又以<李斯>《倉頡篇》為上卷,<揚雄>《訓纂篇》為中卷,<賈魴>《滂喜篇》為下卷,合為一部,參閱《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一》。○<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雜說》:“硯冰釋,命幼童入小學;學篇章……篇章謂六甲、九九、《急就》、《三倉》之屬。”○<清><錢謙益>《識字行》:“人生識字只兩個,何用三倉四部盈箱笥。”◆2.指儲糧之太倉、<石頭>倉、常平倉。○《梁書陳伯之傳》:“臺家府庫空竭,無復器仗,三倉無米,東境饑流,此萬代一時也,機不可失。”○《資治通鑒梁武帝天監元年》引此文,<胡三省>注云:“三倉,太倉、<石頭>倉及常平倉。”

  

戎馬倉皇(戎马仓皇),◆謂戰事緊急而忙於應付。○<郁達夫>《月夜懷劉大杰》詩:“青山難望海雲堆,戎馬倉皇事更哀。”

  

清倉(清仓),◆清理倉庫。○<胡萬春>《生長在黃浦江邊的人》:“要撈起這艘船,首先要做的就是清倉工作。”如:今年他們轉運糧食和清賬清倉工作都做得很快。

  


  

鋪倉(铺仓),◆貯藏糧食的庫房。○<清><黃六鴻>《福惠全書錢穀催徵》:“非多蠹嚼吞于坊肆,即累日困閉于鋪倉。”

  

盤倉(盘仓),◆指轉運倉貯糧物。○<清><龔自珍>《<阮尚書年譜>第一序》:“京師轉漕東南,歲七百萬,積以升斗,極於京垓,盤倉古法,今也失傳,其數至頤而不可稽,其欺至隱而不可詰。”

  

內倉(内仓),◆<清>制,收儲漕糧之所,除<北京><通州>各倉外,另設內倉,由戶部直轄,供應內府、祭祀和接待外藩屬國來使所需的糧食,教習官役的廩粟,牧馬的飼料等。○《清會典戶部十二內倉》:“內倉監督,<滿洲>二人,掌內倉之出納。”參閱《清通典職官二》。

  

買空倉(买空仓),◆方言。放青苗。參見“買青苗”。

  

開火倉(开火仓),◆開辦伙食。○《官場現形記》第六回:“這幾天就叫這外國人不必開火倉,統通在我們這裏做好,叫打雜的替他送去。”

  

京倉(京仓),◆1.大糧倉。○《文選張衡<東京賦>》:“發京倉,散禁財。”○<薛綜>注:“京,大也。”◆2.<清>朝在<北京>設有十三個糧倉,通稱“京倉”。其中:祿米、南新、舊太、富新、興平五倉在<朝陽門>內,海運、北新二倉在<東直門>內,太平、萬安二倉在<朝陽門>外,本裕、豐益二倉在<德勝門>外,儲濟、裕豐二倉在<東便門>外。見《清會典倉廒》。

  

禁倉(禁仓),◆帝王的糧倉。○《史記三王世家》:“虛御府之藏以賞元戎,開禁倉以賑貧窮。”

  

劫鼠倉(劫鼠仓),◆挖掘鼠倉取糧。謂災荒嚴重時饑民四出百計求食的行動。○<宋><魯應龍>《閑窗括异志》:“<天復>中,<隴>右大饑。其年秋稼甚豐,將刈之間,大半無穗,有就田畔斸鼠穴求之,所獲甚多。於是家家窮穴,有獲五七斛者,相傳謂之‘劫鼠倉’。饑民皆出求食,濟活甚眾。”

  

監倉(监仓),◆1.監督倉庫。○《宋史太宗紀一》:“丙寅,<泗州>錄事參軍<徐璧>坐監倉受賄出虛券,棄市。”◆2.監督倉庫的官員。○<宋><蘇軾>《泗州南山監倉蕭淵東軒》詩之一:“但見東軒堪隱几,不知公子是監倉。”○<清><孔尚任>《燕臺雜興》詩之十七:“每日垂鞭歸第邸,有人來看孔方兄。”自注:“予畏監倉而得監鑄,免累可矣,寒如故也。泛交者不知,多來稱貸。”◆3.監獄。○<清><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檢驗》:“如人命果真,當堂將兇犯重責收監,其餘犯應收監倉者,分別投監寄倉。”○<清><黃六鴻>《庶政佐貳濫刑》:“因勢衿之呈送,遂為狐媚之行,因而濫禁監倉,恣其凌虐,是所謂傅虎而翼者矣!”<黃谷柳>《蝦球傳各自分飛》:“<蝦球>進了赤柱監獄,跟他一同進去的有幾十名童犯,他們一律換上成人穿的寬大號衣,住成人的監倉,因為專為童犯而建築的監獄還沒有落成。”

  

積倉(积仓),◆貯存穀物的糧倉。○《詩大雅公劉》“迺積迺倉”<毛>傳:“言民事時和,國有積倉也。”○<唐><柳宗元>《興州江運記》:“增石為防,膏我稻粱;歲無凶災,家有積倉。”

  

貨倉(货仓),◆存放貨物的倉庫。○<歐陽山>《柳暗花明》八六:“在大院子的南邊,是一個很大的貨倉。”○<金平>《藍夜》:“在墾荒隊貨倉似的宿舍,男的、女的,像兩類貨物被截然的放置在兩大溜茅屋,屬於個人的僅一張竹床。”

  

火倉(火仓),◆1.伙食。○《再生緣》第三七回:“粗細家丁差兩個,安排火倉與湯茶。”○《官場現形記》第六回:“這幾天就叫這外國人不必開火倉。”◆2.舊時養蠶室的一種保溫設備。○<元><王禎>《農書》卷二十:“火倉,蠶室火龕也。凡蠶生室內,四壁挫壘空龕,狀如三星,務要玲瓏,頓藏熟火,以通煖氣,四向勻停。”

  

化色五倉(化色五仓),◆古方士修煉之術。○《漢書郊祀志下》:“黃冶變化,堅決淖溺,化色五倉之術者,皆姦人惑眾,挾左道,懷詐偽,以欺罔世主。”○<顏師古>注引<李奇>曰:“思身中有五色,腹中有五倉神;五色存則不死,五倉存則不饑。”

  

河倉(河仓),◆貯放漕運物資的公倉。○《宋史兵志八》:“於是嚴河倉乞取減刻之事。”○《元典章聖政二救災荒》:“義倉舊例:豐年蓄其有餘,歉歲補其不足。前年使民運赴河倉,有失設置義倉初意。”

  

浩倉(浩仓),◆昊天,蒼天。○《隸釋漢濟陰太守孟鬱修堯廟碑》:“功績煥炳,恩如浩倉。”

  

含嘉倉(含嘉仓),◆<隋><唐>時糧倉名。○《通典食貨十》:“自<河陰>候水漲涸,漕送<含嘉倉>。”○《通典食貨七》:“<隋>氏<西京>太倉,<東京><含嘉倉>、<洛口倉>,<華州><永豐倉>,<陝州><太原倉>,儲米粟多者千萬石,少者不減數百萬石。”○<宋><曾鞏>《汴水》:“<江>南租船,自<淮>西北泝<鴻溝>,轉相輸納於<河陰>、<含嘉>、<太原>等倉,凡三年,運米七百萬石者,<唐><開元>之際也。”○<宋><王應麟>《困學紀聞歷代漕運考》:“《六典》:<東都>曰<含嘉倉>。自<含嘉倉>轉動,以實京之太倉。”嘉,一本作“加”。

  

海陵倉(海陵仓),◆倉庫名。○<漢><吳王><濞>建。在<江蘇省><泰縣>東面的<海陵>。○《文選枚乘<上書重諫吳王>》:“轉粟西鄉,陸行不絕,水行滿<河>,不如<海陵>之倉。”○<李善>注引<臣瓚>曰:“<海陵>,縣名,有<吳><太倉>。”○<唐><劉長卿>《送營田判官鄭侍御赴上都》詩:“幸論開濟力,已實<海陵倉>。”

  

官倉(官仓),◆1.官府的倉廩。○《隋書食貨志》:“﹝<魏><天平>元年﹞於諸州緣河津濟,皆官倉貯積,以擬漕運。”○<唐><曹鄴>《官倉鼠》詩:“官倉老鼠大如斗,見人開倉亦不走。”○<明><靳學顏>《講求財用疏》:“今<徐>、臨、<德>州皆有官倉,本為寄囤,至于存積幾何哉?”◆2.指官糧。○<宋><陸游>《冬夜戲書》詩:“一飽喟然還自憫,強顏垂老食官倉。”○<清><孔尚任>《桃花扇投轅》:“當官領官倉,一兵喫三糧。”

  

公倉(公仓),◆公家的糧倉。○《商君書農戰》:“百姓曰:‘我疾農,先實公倉,收餘以食親,為上忘生而戰,以尊主安國也。’”

  

府倉(府仓),◆古時指國家的倉庫。○《國語越語下》:“田野開闢,府倉實,民眾殷。”○<韋昭>注:“貨財曰府;米粟曰倉。”○《韓非子解老》:“獄訟繁則田荒,田荒則府倉虛,府倉虛則國貧。”

  


  

都倉(都仓),◆大倉,總倉。○<唐><韓愈>《論變鹽法事宜狀》:“<平叔>又請令所在及農隙時,併召車牛,般鹽送納都倉,不得令有闕絕者。”

  

東宮倉(东宫仓),◆<隋>代穀倉名。○《隋書食貨志》:“其倉,京都有<龍首倉>……<東宮倉>,所貯總不過五十餘萬。”

  

倒倉(倒仓),◆I1.戲曲演員在青春期發育時嗓音變低或變啞。○<王夢生>《梨園佳話總論》:“佳喉善唱,一經倒倉便啞。”○<梅蘭芳>《舞臺生活四十年》第四章:“演員的倒倉變嗓時期是一個關口,倒不過來,往往一蹶不振。”◆2.把一個倉裡的糧食轉到另一個倉裡去。`12`◆II把一個倉裡的糧食全部取出來,晾曬之後再裝回去。

  

大倉(大仓),◆設在京城的國家糧庫。○《莊子秋水》:“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參見“太倉”。

  

廚倉(厨仓),◆廚房與糧倉。○<漢><桓寬>《鹽鐵論西域》:“師無輜重之費,士無乏絕之勞。此所謂食於廚倉,而戰於門郊者也。”

  

持倉,◆指保留手中的股票、基金、国债等不抛出。○《人民日报》1994.6.14:“许多交易所没有交易量和持仓限额制度,对操纵市场的行为缺乏有效约束。”○《解放日报》2007.10.16:“目前,全部300多只基金中,2/3以上是股票型基金,而其余部分混合型基金,其股票的持仓比例也在80%以上。”

  

陳倉(陈仓),◆1.古地名。即今<陝西省><寶雞市>。○<秦>置縣,<漢>、<魏>、<晉>皆因之。○<劉邦>用<韓信>計,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即此。○<漢><魏>以來為攻守戰略要地。○《元和郡縣圖志鳳翔府》:“<寶雞縣>,本<秦><陳倉縣>,<秦文公>所築,因山以為名,屬<右扶風>……<陳倉>故城,在今縣東二十里。”◆2.貯存陳穀的糧倉。○《平妖傳》第一回:“其中有一員外,家中巨富,真個是錢過壁斗,米爛陳倉。”

  

常平倉(常平仓),◆古代為調節米價而設置的一種倉廩。○<漢宣帝>時<耿壽昌>首先倡建,以穀賤時用較高價糴入,穀貴時減價糶出,平衡米價而名。○《漢書食貨志上》:“時大司農中丞<耿壽昌>以善為算能商功利得幸於上……遂白令邊郡皆築倉,以穀賤時增其賈而糴,以利農,穀貴時減賈而糶,名曰‘常平倉’。民便之。”參閱《文獻通考常平義倉租稅》。

  

常滿倉(常满仓),◆<王莽>所建倉名。○《漢書王莽傳上》:“是歲,<莽>奏起明堂、辟雍、靈臺,為學者築舍萬區,作市、常滿倉,制度甚盛。”○《晉書食貨志》:“<永平>五年作常滿倉,立粟市於城東,粟斛直錢二十。”參見“常平倉”。

  

曹倉(曹仓),◆<曹>家書倉。○<晉><王嘉>《拾遺記後漢》載,<曹曾>書垂萬餘卷,“及世亂,家家焚廬,<曾>慮其先文湮沒,乃積石為倉以藏書,故謂<曹>氏為書倉。”後以“曹倉”泛指藏書的倉庫。○<清><趙翼>《汪文端師歿以詩哭之》:“<鄴>架籤論萬,<曹>倉卷累千。”○<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十一:“<泉州><李中丞><馥>撫吾<浙>時,收書極富,一時善本,齊入<曹>倉。”

  

倉卒(仓卒),◆1.匆忙急迫。○《漢書王嘉傳》:“今諸大夫有材能者甚少,宜豫畜養可成就者……臨事倉卒迺求,非所以明朝廷也。”○<漢><王充>《論衡逢遇》:“倉猝之業,須臾之名。”○<宋><葉適>《淮西論鐵錢五事狀》:“取而自鑄,遂致怨咨,以為破壞兩州,事起倉猝。”○《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這個事不比別樣的事,倉卒不得。”○<清><唐孫華>《同宋藥洲太史登滕王閣》詩:“如何俳語笑倉猝,<潁>濱一老猶相詆。”○<巴金>《家》二八:“他倉卒間抓住一塊木片飄浮在水上。”◆2.非常事變。○<漢><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遭巫蠱倉卒之難。”○<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豈知秋禾登,貧窶有倉卒。”○《資治通鑒梁武帝大同四年》:“平東將軍<蔡祐>下馬步鬥,左右勸乘馬以備倉猝。”

  

倉獄(仓狱),◆倉庫及監獄。○《後漢書郎顗傳》:“堅倉獄,備守衛。”

  

倉玉(仓玉),◆青玉。倉,通“蒼”。○《禮記月令》:“衣青衣,服倉玉。”○<孔穎達>疏:“龍與玉言倉者,倉亦青也。”○<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清水》:“山西有<倉谷>,谷有倉玉、玟石,故名焉。”

  

倉鷹(仓鹰),◆蒼鷹。倉,通“蒼”。○《戰國策魏策四》:“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

  

倉英(仓英),◆青色。倉,通“蒼”。一說即蒼鷹。○《墨子旗幟》:“死士為倉英之旗。”○<孫詒讓>間詁引<俞樾>曰:“倉英之旗,乃青色旗。倉英即滄浪也……英古音如央,故與浪同聲。”又引<蘇時學>曰:“倉英即蒼鷹。”

  

倉兄(仓兄),◆亦作“倉怳”。◆倉,通“愴”。悲愴失意貌。○《詩大雅桑柔》:“不殄心憂,倉兄填兮。”○<朱熹>集傳:“倉兄,與愴怳同,悲閔之意也。”○<清><王夫之>《章靈賦》:“倉怳寫貞,疾煩心兮。”

  

倉小米,◆陈仓的旧米;陈碎米。○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三折:“我買將那倉小米兒來,又不敢舂,恐怕折耗了。”

  

倉箱(仓箱),◆《詩小雅甫田》:“乃求千斯倉,乃求萬斯箱。”○<鄭玄>箋:“<成王>見禾穀之稅,委積之多,於是求千倉以處之,萬車以載之。是言年豐收入踰前也。”○<朱熹>集傳:“箱,車箱也。”後因以“倉箱”喻豐收。○<唐><權德輿>《中書門下賀兩表》:“籉笠就緒,倉箱可期。”○<明>徐渭《賀兵侍江公擢戶書啟》:“邊儲告匱,久無望於倉箱。”

  

倉頭(仓头),◆<漢>代對奴僕的稱呼。○<漢>時奴僕以深青色布包頭,故稱。倉,通“蒼”。○《漢書蕭望之傳》:“<仲翁>(<王仲翁>)出入從倉頭廬兒。”○<顏師古>注:“皆官府之給賤役者也。”○《北齊書張亮傳》:“﹝<尒朱兆>﹞竄於窮山,令<亮>及倉頭<陳山提>斬己首降,皆不忍。”○《資治通鑒漢宣帝地節三年》:“﹝<霍雲>﹞當朝請,數稱病私出……使倉頭奴上朝謁。”

  

倉俗(仓俗),◆粗野庸俗。倉,通“傖”。○<丁玲>《韋護》第一章:“她們那樣驕傲,而<柯君>又如此倉俗。”

  

倉史(仓史),◆即<倉頡>。傳說為<黃帝>時史官,故稱。○<南朝><梁><庾肩吾>《書品序》:“書名起于<玄洛>,字勢發于<倉史>。”

  

倉實(仓实),◆倉庫中貯藏的糧食及其他物資。○<唐><韓愈>《曹成王碑》:“王及州,不解衣,下令掊鎖擴門,悉棄倉實與民,活數十萬人。”

  

倉聖(仓圣),◆對傳說中<漢>字創造者<倉頡>的尊稱。○<郭沫若>《瓶》詩之三四:“這個字不待<倉聖>的造就,也不用在字書裏去尋求。”

  

倉人,◆周代主管粮仓的官。○《周礼·地官·仓人》:“倉人,掌粟入之藏,辨九穀之物,以待邦用。”

  

倉奴(仓奴),◆粗俗鄙陋的人。倉,通“傖”。○<唐><盧照鄰>《與在朝諸賢書》:“<方回>尚在,<王羲之>就倉奴而共談。”

  

倉米(仓米),◆官倉中貯藏的米。○《晉書庾翼傳》:“往年偷<石頭>倉米一百萬斛,皆是豪將輩。”○《南史明山賓傳》:“<山賓>在州,所部<平陸縣>不稔,啟出倉米以振百姓。”○<鄒韜奮>《經歷我的母親》:“妹仔替我們到附近施米給窮人的一個大廟裏去領‘倉米’。”

  

倉龍(仓龙),◆1.蒼龍。倉,通“蒼”。青色的駿馬。○《禮記月令》:“乘鸞輅,駕倉龍。”○<鄭玄>注:“馬八尺以上為龍。”◆2.蒼龍。倉,通“蒼”。木星位於東方之稱。○《漢書王莽傳中》:“歲在壽星,填在明堂,倉龍癸酉,德在中宮。”○<顏師古>注引<服虔>曰:“倉龍,太歲也。”

  

倉靈(仓灵),◆星名。○<漢><揚雄>《太玄戾》:“倉靈之雌,不同宿而離失,則歲之功乖。”○<司馬光>集注:“倉靈,木之精,歲星也。其雌,金之精,謂太白也。”參見“歲星”。

  

倉糧(仓粮),◆倉庫中貯藏的糧食。○<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三編第九章第二節:“<懷荒鎮>兵民要求鎮將發給倉糧,<于景>拒絕,引起群眾的憤怒。”

  

倉吏(仓吏),◆官倉中的胥吏。○《史記貨殖列傳》:“<宣曲任氏>之先,為<督道>倉吏。”

  

倉浪(仓浪),◆青綠色。倉,通“蒼”。○《樂府詩集相和歌辭東門行》:“共餔糜,上用倉浪天故,下為黃口小兒。”○<三國><魏><曹丕>《大墻上蒿行》:“上有倉浪之天,今我難得久來視。”

  

倉庫(仓库),◆貯藏糧食之處為倉,貯藏兵車之處為庫。後即以倉庫泛指貯存保管大宗物品的建築物或場所。○《國語晉語九》:“從者曰:‘<邯鄲>之倉庫實。’”○《史記萬石張叔列傳》:“城郭倉庫空虛。”○《資治通鑒後唐明宗天成元年》:“<莊宗>命<呂><鄭>二內養在<晉陽>,一監兵,一監倉庫。”○<柳青>《銅墻鐵壁》第二章:“這是春上疏散縣倉庫時群眾領去保存的公糧呀!”

  

倉急(仓急),◆匆忙急迫。○<郭孝成>《山西光復記》:“正倉急間,此生變之四將,率兵十人,驀地進車站。”

  

倉黃(仓黄),◆見“倉皇”。

  

倉皇(仓皇),◆亦作“倉惶”。亦作“倉遑”。亦作“倉徨”。亦作“倉黃”。◆匆忙急迫。○《說文倉部》:“倉,穀藏也。倉黃取而藏之,故謂之倉。”○<唐><獨孤授>《運斤賦》:“利器見投,尚倉惶於麾下。”○<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宰相已下,不知所對,而倉遑頗盛。”○<南唐><李煜>《破陣子》詞:“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宋><王安石>《送李屯田守桂陽》詩之二:“倉黃離家問南北,中路思歸歸不得。”○<元><李壽卿>《伍員吹簫》第四摺:“適遇<伍盟府>逃難離鄉,那盟府有倉徨狀態。”○<清><劉震>《易水歌》:“倉黃當日繞柱走,踞坐笑語神猶完。”○<巴金>《秋》四八:“<覺新>倉惶地還了禮。”○<曹禺>《北京人》第二幕:“<陳奶媽>倉皇由書齋小門上。”

  

倉黑(仓黑),◆青黑色。倉,通“蒼”。○《漢書天文志》:“枉矢,狀類大流星,蛇行而倉黑,望如有毛目然。”

  

倉海(仓海),◆大海,滄海。倉,通“滄”。○<漢><揚雄>《甘泉賦》:“東燭倉海,西燿流沙。”○<章炳麟>《訄書學變》:“惟<杜恕>惎聞之,而云:已得此輩,當乘桴蹈倉海,不能自諧在其間也。”

  

倉官(仓官),◆管理倉庫的官員。○<宋><洪邁>《夷堅支丙會稽獨腳鬼》:“<方子張>為<會稽>倉官,僦民屋作廨舍。”○<明><高明>《琵琶記杏園春宴》:“倉官不識串字。中!中!”

  

倉穀(仓谷),◆倉庫中貯藏的穀物。○《後漢書翟酺傳》:“倉穀腐而不可食,錢貫朽而不可校。”○《三國志魏志王昶傳》:“廣農墾殖,倉穀盈積。”

  

倉狗(仓狗),◆青色的狗。倉,通“蒼”。

  

倉府(仓府),◆糧倉及錢庫的合稱。○《尉繚子戰威》:“王國富民,霸國富土,僅存之國富大夫,亡國富倉府。”○《商君書去強》:“國好生金于竟內,則金粟兩死,倉府兩虛,國弱;國好生粟于竟內,則金粟兩生,倉府兩實,國彊。”○《漢書卜式傳》:“會<渾邪>等降,縣官費眾,倉府空。”○<顏師古>注:“倉,粟所積也。府,錢所聚也。”

  

倉房(仓房),◆貯藏糧食或其他物資的房屋。○<冰心>《寂寞》:“有一個國王……蓋了一間比天還大的倉房。”○<吳組緗>《山洪》二四:“<東老爹>的屋子和祠堂倉房緊挨着。”

  

倉法(仓法),◆有關國家糧倉管理事務的條例法律。○<宋><蘇軾>《論倉法札子》:“臣竊謂倉法者,一時權宜指揮,天下之所駭,古今之所無,聖代之猛政也。”○<宋><蘇軾>《論倉法札子》:“今倉法不滿百錢入徒,滿十貫刺配<沙門島>,豈非以鈞石報銖兩乎?”

  

倉蠹(仓蠹),◆喻指官倉中侵耗財物或進行敲詐勒索的吏胥差役等人。○<清><黃六鴻>《福惠全書錢穀倉收陋弊》:“又有倉胥積惡,指稱米色雜碎,掯勒不收,或串同斗級踢斛淋尖,指稱欠數,停閣倉收,此倉蠹之為害也。”

  

倉場(仓场),◆1.官方收納糧食或其他物資的場所。○<清>置倉場衙門,以戶部侍郎主之,掌京倉(京城內外糧倉)、通倉(<通州>糧倉)的政令。○<唐><韓愈>《論變鹽法事宜狀》:“請量閑劇,留官吏於倉場勾當。”○《宋史職官志三》:“若內外倉場帳籍,供申愆期,則以法究治。”○<鄭觀應>《盛世危言鐵路》:“一有鐵路,則分期裝載,瞬抵倉場。”◆2.農家的倉房場圃。○<宋><蘇轍>《春後望雪》詩:“倉場久空竭,榆棗方伐賣。”

  

倉倉皇皇(仓仓皇皇),◆匆忙急迫貌。○<清><黃景仁>《對酒歌》:“倉倉皇皇,壯士泣路旁。”○《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回:“卻見一人倉倉皇皇問道:‘這裏是劉公館麼?’”

  

倉倉(仓仓),◆象聲詞。○《宋史律曆志四》:“開口吐氣謂之商,其音將將倉倉然。”

  

倉扁(仓扁),◆<倉公><扁鵲>的並稱。一為<漢>代人,一為<春秋>時人,均為名醫。因亦以泛稱良醫。○<宋><文天祥>《病愈簡劉小村》詩:“風月真<倉><扁>,招呼入屋頻。”○<宋><何夢桂>《贈術士邵易庵》詩:“得醫為<倉><扁>,得法為軌革。”

  


  

補倉,◆买入股票、国债等。谓补充持有量。○《新民晚报》2001.5.19:“这说明该股目前在技术上还没有形成中线上攻的动能,建议你可以继续持仓,但不必急于补仓。”○《解放日报》2005.5.26:“老李是一位老股民,自从2000年在30元的高位买入中视传媒后,便一路深套至今,如今股价仅有7、8元左右。其间,老李也动过补仓的念头,却又害怕越陷越深。”

  

扁倉(扁仓),◆古代名醫<扁鵲>、<倉公>的並稱。亦泛指名醫。○<明><方孝孺>《次王仲縉感懷韻》之九:“保身戒無疾,制治憂小康。苟操敬慎心,何必求<扁><倉>。”

  

百蟲倉(百虫仓),◆五倍子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蟲一五倍子》。

  

白帝倉(白帝仓),◆古糧倉名。在<蜀郡><成都>城郭外。○《後漢書公孫述傳》:“<成都>郭外有<秦>時舊倉,<述>改名<白帝倉>。”○<李賢>注:“<述>以色尚白,故改之。”○<清><吳偉業>《飯石峰》詩:“莫救黔黎餓,誰開<白帝倉>。”

  

暗度陳倉(暗度陈仓),◆《史記高祖本紀》:“正月,<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負約,更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漢王>之國,<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從<杜>南入<蝕>中。去輒燒絕棧道,以備諸侯盜兵襲之,亦示<項羽>無東意……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還走;止戰<好畤>,又復敗,走<廢丘>。○<漢王>遂定<雍>地。東至<咸陽>,引兵圍<雍王><廢丘>,而遣諸將略定<隴西>、<北地>、<上郡>。”○<陳倉>,古縣名,在今<陝西省><寶雞市>東,為通向<漢中>的交通孔道。後遂以“暗度陳倉”指正面迷惑敵人,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亦比喻暗中進行活動。○《三國演義》第九六回:“臣已算定今番<諸葛亮>必效<韓信>暗度<陳倉>之計。”○《古今小說鬧陰司司馬貌斷獄》:“<韓信>道:‘<閻君>在上,<韓信>一一告訴。某受<漢王>築壇拜將之恩,使盡心機,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與<漢王>定了<三秦>。’”○《金瓶梅詞話》第七十回:“此是哥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策。”◆补证条目■○《史记·高祖本纪》:“正月,項羽自立爲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負約,更立沛公爲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漢王之國,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從杜南入蝕中。去輒燒絶棧道,以備諸侯盜兵襲之,亦示項羽無東意……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還走;止戰好畤,又復敗,走廢丘。漢王遂定雍地。東至咸陽,引兵圍雍王廢丘,而遣諸將略定隴西、北地、上郡。”■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要道。后遂以“暗度陳倉”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亦作“暗渡陳倉”。○杨益言刘德彬《大后方》:“他自忖,他今天晚上这番随机应变、暗渡陈仓的手段,表演得何等成功。”

  

倉儲(仓储),◆倉庫中儲存的糧食或其他物資。○《宋書劉真道傳》:“建忠將軍<呂訓>衛倉儲以侯王師。”○《南史沈攸之傳》:“廩財悉充倉儲。”○<宋><曾鞏>《瀛州興造記》:“是日大雨,公私暴露,倉儲庫積,無所覆冒。”○<清><梁章鉅>《退庵隨筆政事三》:“約計畝獲米一石,十縣之入,已當全省之倉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