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气暴躁控制不住情绪易怒什么病,脾气暴躁控制不住情绪怎么办

  

  今年春节档,一部《你好,李焕英》的电影赚足了观众眼泪。人们感同身受,议论纷纷。其中有人提到了自己在与更年期妈妈相处时的软弱和迷茫,引起了不少共鸣。今天,我们来谈谈更年期。   

  

  说到更年期,很多人既熟悉又陌生。我们熟悉它是因为我们或多或少从身边的人那里听说过,或者在电视剧中中年女性的刻画中看到过。从基于生活经验的“青春期撞上更年期”的故事,到电视剧中“你妈脾气不好,那是更年期”的粗暴总结,更年期在生活中并不是一个新词。陌生,因为很多人可能只知道为什么,甚至对更年期充满误解和偏见;更何况,目前作为更年期“受害者”讲述的困惑、委屈、挣扎、愤怒并不少见,而来自更年期患者自身的声音却几乎没有。   

  

  不是更年期的洪水猛兽,但也绝不是“忍一忍,就过去了”那么无伤大雅,无足轻重。更年期,总的来说,是中年向老年过渡引起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变化的阶段。作为衰老的标志,男性和女性都有更年期,女性往往表现得更典型。由于卵巢老化、雌激素下降等因素,容易出现生理紊乱和心理波动,导致失眠、记忆力下降、易怒、抑郁、焦虑。就像青春期一样,更年期是自然规律,它的到来可能是无声无息的,但给体验者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困扰却不容忽视。   

  

  更年期影视剧的呈现方式趋于脸谱化、模式化,甚至成为展现人物个性的手段。现实中,人们对更年期也有很多似是而非的看法。比如更年期往往等同于脾气暴躁、性格乖张,或者是不讲道理、歇斯底里的代名词。另外,有些人把更年期当成了普遍对象,把相处中的矛盾冲突,生活中的不满和烦恼都归结于此。缺乏理解和关注是伤害和矛盾的源头,有时甚至是悲剧的前奏。   

  

  目前对更年期的粗略定义往往基于影视呈现或日常经验,但其中夹杂着指责和侮辱。这种对更年期的污名化,不仅加深了大众的刻板印象和偏见,客观上也成为更年期群体面临的社会压力。给更年期贴上标签,不仅会掩盖其间的诸多生理心理变化,让很多人不知情甚至羞于提及,还会打消人们寻找深层原因和解决方法的努力。拒绝污名化和标签化是正确认识的第一步。   

  

  有网友表示,“也许你不能感同身受,至少不能冷眼旁观。”的确,情绪化的叙述和戏剧呈现是可以的,但理性的思考和温暖的关怀更是不可或缺的。多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但作为壮年向暮年过渡的重要时期,更年期更值得关注和重视。这不仅是一个社会应有的文明温度,也是我们身边的人乃至我们自己的健康。毕竟身边总有人在变老,我们最终也会变老。   

  

  其实,迫切需要做的不仅是科学认知,还有对策。与“更年期不是病,要吃什么药”的认知相反,对于更年期的生理变化,大胆寻求医生的帮助,科学合理用药是题中应有之义。至于心理上的变化,需要身边的人用安慰和关怀去照亮那些“隐藏的角落”。倾听她们的声音,正视她们的烦恼,用积极的沟通代替消极的回避,用思考“为什么”代替“怎么会这样”的指责,或许是我们积极应对更年期的关键一课。当然,我们也期待全社会在知识普及、医疗支持、社会关怀等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让老龄化的征途少一些孤立。   

  

  这正是:科学知识要提高,精神医学要用来治疗心脏病。   

  

  来源:人民日报微信官方账号评论   

相关文章